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零:说中国大一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系列跨学科讲座

说中国大一统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在其中描绘了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大一统”状态。“大一统”理念从此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地理范围和人文范围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大一统”?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哪些大一统,又是怎样实现的?除了版图之外,是否也实现了其他领域的大统一?2010327日,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人文与社会”系列跨学科讲座的邀请,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发表了题为“说中国大一统”的演讲,为听众们阐释了他对以上问题的观点。

李零教授认为,中国有两次大一统: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他以这两次大一统为例,阐述了实现大一统的文明要素和大一统国家的地理、物产、发明等。并通过梳理西周族氏,深入探讨西周封建的意义,认为西周以下血缘与地缘分立,家、国已经分离,继而才有秦始皇及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出现。然而在汉武帝最终实现了学术大一统后,宗教却一直未能统一,而是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李零教授最后指出,中国小说很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写照。

 

“大一统”概念

中国是一个两千多年的连续大帝国,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拥有这样悠久的延续性。中国有两次大一统:周克商和秦灭六国。而“大一统”这个概念真正提出是在春秋时期。当时处于四分五裂之乱世,十分怀念西周的大一统。孔子便提出“大一统”的概念,以此描绘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周公之梦。

司马迁写道:“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东方所生的庄稼,由西北人来收割。这是因为中国的西北地区依托广大的欧亚大陆草原,其间族群众多,且都在往东南方向挺进。而中国的东南方向则如同一个巨大的历史漩涡,吸纳与淘汰着一批批的族群。因此从地理上来讲,西北一直是中国的王气所在。中国的两次大一统都是从陕西出发征服东南,原来的三代王都也都在北纬30度左右,沿着黄河、渭河一线分布。

 

中国“大一统”的准备

中国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得追溯到石器时代——人类起源并开始建立家园的时代。中国在发展之初便选择了欧亚大陆东端这块风水宝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可供选择驯化的动植物资源。最新考古发现,在两河流域文明之前,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陶器——人类较高文明的代表。

城市、金属和文字是文明的三大要素。中国文明是三大要素俱全且高度发达的文明。但这三大要素的发展并不平衡,而是有时间的错位。其中年代早,而且发达程度高的是中国的城。中国的城市,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规模已经很大,春秋战国则分布数量很广,现代城市都是在当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铜器和铁器要比城市出现得晚,文字更晚。除了西北的中心文化区外,在中国北方、南方和东方也同时孕育着其他七大块文化区,共同为大统一做准备。而这一准备几乎用了两千年。

 

地理

秦帝国的疆域加上四大边疆——东北、蒙古、新疆和青藏,便构成了中国目前的版图。在历史的进程中,四大边疆多有伸缩,而核心地区一直未变,这是大秦帝国奠定的基础。中国北方有三条线,41度线是秦始皇修长城的线,即古代边境线,从北京到包头、呼和浩特,这是华夏的第一道屏障;如果胡人的势力加大,边境线便会下压到38度线上展开拉锯,也就是现在石家庄、太原这一线,这是第二道屏障。汉族所谓华夏的王都是在35度线上。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格局,秦始皇在短短的统治期间,曾经五次巡游天下,他东巡主要是围绕山东半岛转,南巡主要沿着长江走,西巡和北巡主要视察长城边界。

 

物产和发明

完成大统一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解决吃饭问题,即驯化欧亚大陆东端丰富的动植物。

中国的粮食以五谷为中心,其中原生的有糜子、谷子、大豆和水稻,种植范围从内蒙地区延伸到南方,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而外来的大小麦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因此,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做好了大一统的粮食准备。

而驯化人则是最关键的。文明的一个核心就是对人的驯化。这从中国古代的制度订立上便可看出。如西周官制有管理宗教和世俗的制度,司马,思土,司工等地官官职不断上升,天官官职则不断下降。春秋的四民为士农工商,其中的士由最初的武士演变成文人。从秦开始,对人的驯化重心主要在培养文官制度。除此之外,鬼卜嗜占这两大与祭祀有关的占卜也是文明的一大特色。技术上,青铜器和玉器工艺很发达,但不是用做生产工具,主要是用在礼乐、祭祀和宗法上。而丝绸和瓷器迄今为止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另外一个很突出的是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是一脉单传的,它不是一种宗教文字,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政令而发展起来的。

 

姓氏

中国的族源,以“姓”来赘述,氏是强调地缘。所以氏实际上是姓的一个分枝,一个人可以有好几个氏,姓和氏逐渐混一是到汉代。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姓氏制度,当时的人凭姓来认同身份。战国时候有两种五帝说,一种是黄帝、尧、舜,为周系的五帝说。一种是太昊,少昊、黄帝、炎帝,这两种五帝说都属于族群整合。中国大一统首先是族群的整合,一是华夏各族本身的整合,二是华夏各族与满夷各族的整合。西周最重要的完成大一统的核心的集团就是姬,他们以通婚作为完成一统的温和手段。还有一个手段是安抚,即把一个国家灭掉以后,用古代的后代来安抚那个地区。也有一些古代之后,像吉姓、子姓,这都是黄帝、尧舜的后代。

 

大一统的意义

西周封建与欧洲封建完全对立。前者是天下共融,后者则不是。西周的封建是一个占领相当地域,很多族群融合在一起的初步大一统。它完成大一统的手段有:封建诸侯、姓灭继绝、通婚和会盟。但由于穷兵黩武、迁都洛阳、王室混乱、诸侯失控、分裂割据和纲常倒转,使得西周灭亡。

秦朝大一统除了一统疆域之外,还成功地完成了文字、法律、车轨、制度、度量衡的统一。最后,秦始皇还想通过焚书坑儒来实现学术大一统,并立了227个国家宗教场所,企图统一宗教。然而这些都失败了。汉五帝吸取教训,对于学术采取疏导的办法,且以儒家为主。同时树立宗教中心,这样使宗教有了系统,学术、宗教和制度的大一统才算真正完成。然而后来的王莽却废除了汉武帝的祠庙,于是到了东汉时期一度出现了宗教的真空现象,直到佛教的引入和道教的产生。因此,宗教从那以后始终没有完成统一,一直是多元化的状态。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中国人的精神,许多人认为读知识分子写的四书五经非常重要。但其实读小说才是最佳方法。因为在知识分子的作品里,在统治者的言论里,看到的往往是所谓的天经地义。而小说体现的恰好是两千多年的大一统下中国人对大一统的不断挑战和质疑。中国小说可以分为英雄类、儿女类和神怪类。《三国》和《水浒》讲的分别是乱世和草莽英雄,《金瓶梅》是富有典型意义的败家主题,《儒林外传》是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反抗和命运……读这些小说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心灵深处一直具有的挑战和反抗精神,他们对所有权威都是有限权威,尽管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

西周和秦的大一统仍然是今天可以反复思考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正在不断影响世界。在说起大国、帝国时往往会指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但其实在中国已成为统一大国时,它们还只是小国而已。中国的帝国与西方的不一样,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历史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