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科在美国

  国内大学通常开设经济学院,而美国的大学都是设立经济系,并归在文理学院内(也有少数归入管理学院内的)。文理学院一般分三个部:自然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人文部。国内习惯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统称为文科。在一所综合性大学内,文理学院是核心。

这是因为文理学院的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前者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博士的培养与科研密切相关。这个核心之外是职业学院,主要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这些职业学院通常只招研究生(也有例外,特别是工学院)。美国不少大学的管理(商)学院是研究生院,没有本科生。如果本科想念管理(商)的话,可以主修经济学。

  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大学里也是举足轻重的。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学生也比较多。

在美国,一个系是一个行政单位。虽然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分教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比如:宏观、理论、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了。

以往美国的管理(商)学院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较好的商学院对研究越来越重视了。一般商学院内设有多个小组,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管理、信息技术等。有的商学院里也有经济学小组,通常远不如经济系的师资力量强。需要注意的是,商学院中的经济组与有些大学设在商学院中的经济系是不同的,前者面向MBA,后者面向本科生。商学院的某个领域研究好不好,首先看它招不招博士生。商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培养MBA。培养博士是为教授研究教学提供辅助。优异毕业生则成为师资来源。商学院中的博士班(所有小组累加起来)通常比经济系的小。MBA需要学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因此,商学院中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主,教学注重实用。MBA学生是不同的群体,他们交了很高的学费是来学技能的。MBA学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你教的不好;而本科生或博士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自己学的不好。因此,对教授来说,教MBA学生要比教本科生、博士生花更多的时间。
比较国内和国外对经济学科内的领域设置,需要特别澄清什么是金融学的问题。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对金融学(finance)这一领域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一个国内学生说他是学金融的,到了国外会发现他学的在那里不被称为金融。相反,在国外是学的金融,在国内又可能不叫金融。

首先,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倾向银行学(moneyand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凡是以"国际"打头的专业招生分数都非常高的。更不要说加上金融二字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而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一说公司财务,人们就会把它跟会计联在一起。似乎只是做做表格。之所以应把corporate finance译成公司金融不译成公司财务,就是因为它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财务,它包括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外所指的finance,即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为"微观金融"。

  因此,国内学生说自己是金融专业的,他们指的是宏观金融,但是按国外的说法,这一部分不叫finance(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经济系也会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为这一领域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产权和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很多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都是经济系毕业的。北京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学生,按照国内的说法当然是学金融的。但是在美国,他们学的就不叫金融了。

讲经济学科设置不能不谈及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数学对经济学非常有用,而且越来越有用,但是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工具,数学与经济学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我们用数学工具帮助做经济学的分析。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但是多数的、主要的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的想法决定一篇文章,而不是数学推导。整体上讲,国内的大学数学水平普遍很高。相比之下,美国大多数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当差,但是他们的经济学直觉(economicintuition)却很好。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是数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不是科学,而物理是科学。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
而数学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还是不可相比的,原因是经济学无法像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60年代时经济学家过分乐观,以为有了计量方法,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可以检验了,像物理学了。现在发现并非如此。

常有人说,臧否一位作家,生前和死后是用不同的标准。生前,是以他最糟的伤口为准;死后,则是以他最好的作品为度。对作家如此,对政治人物呢?对军人呢?在英国历史上,海军上将纳尔逊、威灵顿公爵和邱吉尔首相是三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和博士生,硕士生的教育并不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并不突出的话,其博士生教育却已形成一套独特的、逐渐向全世界流传的模式。

国内的惯例是考大学报考专业,考博士报考导师。在美国,考本科不报考专业,考研究生也不报考导师。

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的"过程学位"。因此,在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考博"之分。在这样的大学中,助理教授不是国内意义上的"助教",而是货真价实的"博导",因为助理教授有资格指导博士论文,一个博士生选择助理教授做论文委员会主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大学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学。按国内的说法,只有"博士点"的才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美国的非研究型大学里,确实有以硕士为"终极学位"(terminaldegre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念一两年。

报考博士,是考这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ph.d.program),而不是考某某专业,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考过我的博士,尽管我带过不少博士生。欧洲通常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和我国基本相同。而美国,它是一种大生产的模式,像批量生产汽车一样,不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欧洲模式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如果某个学生确实很出色,导师的个人关怀可以多些。但是实践证明美国模式,总体上有优越性。博士生前期培养是大批量生产,保证基本质量;而后期专业定向后,又能得到数个教授的个人指导。

本科生教育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一年级经济学原理也是作为公共课上的,往往是一个学期,有时是两个学期。二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以后要求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一是普通轨,一是优等轨(honors)。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优等轨的学生水平较高,要求分数高一些,有时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比如,介于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微观经济学。优等轨的学生要写毕业论文。他们的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这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做研究,这一点让其它国家较难效仿。其它国家可以把课程开全、开好,但是,指导学生做规范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毫不奇怪,中国和俄国的学生在美国学校中,往往课程学得很好,但是开始做研究时常遇到很大困难,觉得无处着手。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在本国受的本科教育中,通常来说,做经济学研究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规范的。

  博士生教育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学生。第一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5、6月或8、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这三门的内容。这是在美国念博士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考不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将决定你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这是作为一个博士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在很多欧洲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教育中则没有这种考试。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专业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论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

第三年起就要开始写论文了。在美国,学生要找导师,导师也找学生,是"双向选择",有一个"内部市场"。学生并不是找定一个导师,通常要找三个导师成立论文委员会,当然主席是主要导师。比如你想写一篇理论上借助博弈论工具研究中国改革的论文,那么你可以找一个研究博弈论的,找一个研究转轨经济学的,再找一个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这样你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优势,又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这种"市场搜寻"方式也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惑,有时中国学生不知该怎么办,因为国内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简单。

论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另一类是实证的(empirical)。你要写理论的,就必须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写实证的,你就必须有新数据或新方法、新发现。仅仅是新观点、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具体结果。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和国内不太一样。在欧洲和国内,博士论文答辩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要把外面的人请来。这一点美国不一样,没有仪式。重要的是你的导师们决定你能不能答辩,他说你还没准备好,你就不能答辩。有的学校则要先通过"论文预答辩"(thesis proposal)。而论文答辩本身只是个形式,贴个布告,谁爱来谁来,多数情况下除了几位导师以外,没人来。美国的约束机制不是在论文答辩上面,而是靠答辩前导师们的把关,以及事后的市场机制。学生毕业求职时,由市场来检验质量。

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已经非常规范了。不管是哪个大学,只要是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课程要求、淘汰机制、论文写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当然,教授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在世界上是独特的。追溯历史,是在20世纪初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演变过来的。当时美国主流大学(比如东部的常青藤大学)的教育只重视人文知识,并不强调研究。在美国最先开创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两所大学是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这里讲的是经济学---与欧洲的就很不同了。但是欧洲也有特例,比如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它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此外,它的经济学硕士项目亦很有名)。

近年来,欧洲的不少大学在试图改革,向美国模式靠拢。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欧洲大陆两个地方由从美国回去的经济学家办起了"特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传统方式,师资主要招聘美国毕业的博士,用英语教学,移植美国的考试、淘汰方式培养经济学博士。欧洲的其它大学中尽管也有归国的留美学生,但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数不够多,还谈不上整体上推行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个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Toulouse,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总部所在城市)。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授在70年代末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后回法国。先是在巴黎大学,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太大。后回到家乡图卢兹,在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内办起一个"特区",后来发展成为研究所。90年代中,梯若(JeanTirole)教授辞去MIT的教职加盟拉丰的研究所,大大壮大了其实力。目前它们已有一二十名国际知名的教授,它们培养的博士可以角逐美国的经济学学术职位。它已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研究机构。

  另一个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Pompeu Fabra大学。这所大学1990年才建立,几乎与香港科技大学同时建立。马斯可莱尔(Mathias Dewatripont)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后回到母校创建"欧洲高级经济研究中心"(ECARE),试图在欧洲的首都建立另一个经济学上的图卢兹。经过几年的经营,到90年代中,这个中心已经具有相当实力了,比当时的PompeuFabra要强大。但后来,由于几位实力教授相继离开(ErikBerglof去了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PatrickBoton去了普林斯顿大学;GGerardRoland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实力就大不如前了。这说明,在大学的教学、研究中,教授是最关键的,由于美国有全世界最多的经济资源和最好的研究环境,欧洲的大学还是很难与美国的大学竞争。因此,要在美国以外创办并且维持一个有实力的、受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并非易事。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