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如何对通货膨胀实施有效的治理是中央政府关注的一个问题,本质讲,通货膨胀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搞清楚目前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及传导机理。对此,本文从经济总体构成到经济结构、从现象到本质深入研究认为,造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粗放增长方式下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必须采用标本兼治的政策组合策略。
关键词:通货膨胀;二元经济机构;政策治理组合;巴塞尔协议
通货膨胀是目前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本次通货膨胀产生原因,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由于需求拉动引起;二是认为由于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引起,三是认为由世界通货膨胀输入我国所致,四是认为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引起。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比以往任何时候出现的通货膨胀都要复杂,因此,但从某个角度来考察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就此不分问题的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而盲目进行治理,不但无助于通货膨胀压力的缓解,反而会给宏观经济带来更大的混乱。本质讲,通货膨胀的高低并不重要,而搞清楚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有效治理通涨则至关重要。对此,本文从目前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治理现状以及通货膨胀治理的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来考察目前政策实施的效力,进而以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为突破口探讨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这些根本原因提出通货膨胀治理的政策组合措施。
一、 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通货膨胀自2007年3月超过3%的警戒线后便一路走高,究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按支出法,四部门构成下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投资、消费、净出口和政府采购占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55.6%、36.1%、7.7%和1.6%,表面上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投资、出口和消费,因此采取的政策主要是抑制信贷投放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和抑制消费品价格上涨的行政手段。从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看,主要采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存贷款利率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然而从2006年6月到2008年4月已经连续17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CPI指数却总体上一直呈波动性上升态势(参见下图),且自2007年4月到现在一直高于3%的警戒线,到2008年4月达到8.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还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还没有完全吸收经济中的流动性剩余货币,从2008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看,银行机构存贷比为68.85%,如果按照国际经验的75%标准水平看,在银行体系内还存在6%左右的信贷敞口,这估计有1.8万亿元,如果按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可以收缩3400亿元计算,至少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即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到21%才能走出目前的流动性剩余陷阱,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才会发挥效力。从汇率情况看,我国自从实施浮动汇率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升值,2007年年底的汇率为7.30,而到2008年4月已经升至6.93,升值幅度达到5%以上,总体上呈加速趋势。理论上讲,通过汇率升值可减缓出口,以有效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但从实际效果看,人民币升值并没有阻止外汇的增加,双顺差依然在扩大,受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的影响,在我国目前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国外资本以各种投资形式通过贸易账户流入中国,导致实际中的资本和金融账户资金替代经常性账户资金,外汇余额持续增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4%的情况下,很难对进入中国的国外流入的资金性质进行识别和监管,且识别和监管的成本太高,无法对这些游资进行有效的阻击,因此当人民币升值抑制了出口贸易的同时,却又刺激了金融资本的进入,导致人民币升值陷入两难境地。从行政手段看,目前采取的价格控制措施很难从根本上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由于近几个月的CPI指数持续走高,逐渐产生了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导致消费增长明升暗降,如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万亿元,名义同比增长20.6%(3月份增长21.5%),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仅为11.67%,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反映出通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购买力。因此,从表面上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个部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推进了通胀的持续走高,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措施也主要是针对这后两个方面,针对消费引起的农产品上涨问题,主要采用的是行政手段,但是这些扬汤止沸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目前的解决通胀问题。接下来,本文就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来考察目前政策实施的效力情况。
二、 通货膨胀治理中的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1、紧缩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有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款利率,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来看,从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我国已经连续17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旨在从资金源头上对投资进行了调控,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还不明显,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幅度还不足以吸收掉这部分剩余,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还有继续上调的空间。但目前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出现了分化,一些小银行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为了解决流动性紧张问题,一些中小银行通过同业拆借以及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形式吸储等各种手段来缓解流动性危机,这种风险会随着流动性的继续紧缩而可能将风险传递给其他银行。 因此,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同时如果实施过于频繁又有可能因引发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随之便是存贷款利率的上调,但由于目前贷款利率已经较高,达到7.47%,合理的上调空间已经很小,较高的贷款利率在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实际上已经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企业的正常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多企业的资金周转已出现较大问题,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渐恶化。同时,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购买力下降,有些情况下甚至不能弥补重致固定资产所需资金,这时一些企业减少扩大再生产投资,而将手中资金转而投向股市及房市等变现能力相对较强、收益率比较高的资本市场,造成宏观经济一方面通胀继续走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逐渐由目前的通胀转为滞涨,进而逐渐走向衰退。然而,从目前的证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现状来看,受政府宏观调控等不利因素影响,证券市场的过渡波动,导致资金不断的从证券市场回流到银行体系;受房地产信贷紧缩政策影响,目前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了流动资金以及滚动开发紧缺的问题,但由于手中拥有可变现的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不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其整体抗风险能力尚可,而对于以投机为目的的房地产消费信贷,在贷款利率继续提高的情况下,其还款压力会大幅提高,在机会成本过高以及预期恶化的情况下,投机者将逐渐增加房地产抛盘以及房地产消费信贷违约情况。因此,要想保持经济稳定,以及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来紧缩流动性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也自然成了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目前也不适宜再上调贷款利率,而是保持贷款利率的稳定,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企业承担过重的资金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减少资本市场等资金向银行体系回流。
2、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从汇率政策看,我国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16.9%,以此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然而,受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在减缓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又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外汇额却持续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扩大,这又增加了经济中的流动性剩余,造成通过人民币升值已抑制通胀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同时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远超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造成许多出口型企业由于随着汇率的升值而逐渐消弱竞争能力,加之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企业资金成本上升,造成出口逐渐放缓,破产企业数量日益增加,这又导致我国失业率上升,本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不但无法有效的降低通货膨胀率,反而还有可能将中国的宏观经济推向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道路上。
综上分析,针对通货膨胀的一系列治理政策产生的最终结果是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企业产量增幅减缓甚至下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会进一步上升,造成通货膨胀螺旋上升,同时过于频繁实施单一紧缩货币政策工具也增加了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管理难度,严重会造成金融秩序混乱。因此,要实现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必须从根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政策组合,而不是从简单地针对通货膨胀的表象问题进行治理。
三、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通货膨胀根源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的通货膨胀也表现为二元结构性,即一个来源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个来源于现代非农业部门由于流动性剩余而导致的能源、原材料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涨,这二元的共同努力造就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上涨。以下将分别对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下通货膨胀的产生根源进行分析。
1、 通胀的非农业部门根源分析
非农业部门如果从产业角度来划分主要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本文主要是指第二产业的工业和建筑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非农部门经济的长足发展,然而我国非农部门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为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19.47%,而2005年中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巨大的能源消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推动能源资源价格的上升,因此,本轮通货膨胀中非农业部门贡献出的一个浅表性原因就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
从发展模式看,我国非农业部门主要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4.39%,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8.64%,自199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3年保持贸易顺差,多年的外贸顺差造成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实行结汇制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仅2008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占款增加1.4 万亿元,超过了新增贷款的数量。外汇占款作为央行的货币投放途径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目前流动性剩余,外贸顺差的增加对目前紧缩货币政策产生较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通膨膨胀。因此,本轮通货膨胀中非农业部门贡献出的另一个浅表性原因就是外贸顺差增加造成流动性过剩。
2、 通胀的农业部门的根源分析
依据经济学理论,农业产量由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决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部门的这些投入要素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劳动力要素看,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从农业部门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根据统计局发布的农业普查公报,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亿人中,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40岁以上占到全部人数的55.6%,农业从业人员中老龄化比较严重,如果再考虑到性别及地区因素,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整体上表现为量减质降;同时,农业中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数量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成就也扩展到了农业部门,大量的工业机械产品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来替代人工劳动,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用机械的大量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从我国近年农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产品产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量的提高更多的应该解释为由于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用机械工具的使用。而农业机械的使用需要大量的能源动力,据统计,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7.6亿千瓦,在能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膨膨胀的又一个浅表性原因之一。
综上,造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粗放增长方式下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两大部门内部的矛盾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共同助就了目前较高的高通货膨胀率。因此,今后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实现由粗放增长模式向集约增长模式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破除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但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主要采取的是短期性的抑制通货膨胀上升的政策,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治标不治本,而且从这些政策的传递机制看,所起的效果会受到其他经济变量的抵消导致效力下降,因此,必须采用标本兼治、长短期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加以治理。
四、 通货膨胀治理的政策组合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要实现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目前对我国通胀的治理措施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实际情况采用一系列政策治理组合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政策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细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还没有走出流动性陷阱,还有上调的空间。因此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银行,应该实施差别对待,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资本充足率刚刚满足8%且小于10%的商业银行,还可以具体规定其最低备付金率,比如不能低于2%,以实现在收缩流动性的同时,防范和降低一些小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2、利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动对银行进行监管,通过建立动态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指标来调控和抑制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资金投向。目前,我国只是被动的按照巴塞尔协议来对我国银行业进行监管,作为国际上通行的银行监管体系,为我国加强银行监管的提供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我国还可以积极利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使我国的银行行尽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资本协议的内容,通过对各项资产科目所规定的风险权重进行动态的调整,以此来调增银行业的资金信贷投向,实现微观监管的宏观调控目的。如中央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只需将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权重提高到100%或者150%,这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降低,势必迫使银行对其资产进行调整,以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样既可以收缩信贷规模又可以调节资金投向。这种政策工具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宏观调控的意图来实施微观监管。
3、采用提高出口关税政策来替代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停止人民币升值,回到固定汇率制度上。要想实现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又不会造成经济衰退就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极的艰难替代,而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来遏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有必要继续实施固定汇率制,同时提高出口关税以降低贸易顺差,这样一方面打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阻止套利资金的流入;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在出口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实施出口的替代,即由国内需求替代国际需求。此外,通过提高关税还可以截留由于我国较低产品价格给其他国家带来的消费者剩余。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的政策应该是在市场预期之外才是最适时的!
4、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谨慎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目前我国社保体系还不健全,最大的潜在需求群体-农村居民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启动,因此目前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保障体系”,目前这种体系的缺失根本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对制度认知的问题,因此,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比具体保障金额支出的多寡更重要。全民社保体系的建立将从长远角度为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奠定制度基础,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的红利,注资到社保基金里;二是通过提高关税而获得的增加税收;三是完善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保保障资金的各项制度。建立全民保障体系,将从根本上扫清拉动需求的高储蓄障碍;从而实现经济由投资来到转变为需求拉动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从历史经验看,一个消费占经济主导的国家,通货膨胀的持续的时间是不长久的而且膨胀的波幅也是相对比较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遵循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并受到收入等因素制约,具有相对稳定性。
5、设立社会保障财政专项支出,并以此作为资产池实施社保资金证券化,以此在短期内获得所需社保资金。2007年我国社保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10.89%,如果将这一比例提高到并维持在15%的水平,以2007年财政收入水平计算,每年需要增加投入2000亿元,假定财政专项支出设定期限为10年,通过金融体系就可以将这部分未来稳定的现金流设计为证券化产品,通过采用财政担保以及每年社保增加收入等信用增级措施,其资产可以全部获得最高级别,在短期内就可以从金融体系筹集近2万亿元的社保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筹集到大量所需的社保资金,在短期内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会迅速收缩目前经济中的流动性剩余,若按每提高100基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缩1700亿元的话,相当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8个百分点。
6、对能源供给实施财政补贴的政策替代对其价格管制的行政政策。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制下的最高能源限价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这样造成能源供给减少,需求中排队现象严重,在社会中容易产生能源短缺预期,造成能源供求关系的混乱。功能财政下,通货膨胀时期主要采用补贴供方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主要采用补贴需方的财政政策。因此,目前政府应该对能源供应企业进行补贴,弥补市场均衡价格和最高限价之间的价差,这样一方面调动能源供给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有利于稳定需求市场,减少社会中的囤积现象。尽管补贴的财政支出比较大,但相对于持续通货膨胀给整个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却小得多,因此补贴能源价格的政策是合理的,对治理目前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也是可行的。
7、继续加大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农业发展,缩小和消除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二元经济结构现在是将来更是造成我国经济不稳定问题的主要因素,即使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抑制了通胀也只会是暂时的,只能有将显性通货膨胀转为隐性通货膨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措施解决我国二元经济机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是目前在政府经济体制下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落差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目前农产品上涨的原因,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农用能源动力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力度,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生产供给;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人、财、物、技术、信息和观念等方面的有效互动;三是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通过教育途径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是最优的途径之一,城市化需要的大量训练有质的劳动力,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因此在目前在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3. 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经济版社.2005年1月
4. 熊仁宇.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呈现结构性.21世纪经济报道[N].2008年02月22日
5.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EMAIL:renpy2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