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梦醒了,梦继续——观《归途列车》有感

  原文网址: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7923&ID=422969

  应朋友Amy(本片的执行制片之一)的欣然邀请,我这个很少去影院看电影的影盲昨日下午赶到首都香河园路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一睹《归途列车》(Last Train Home)的“圣容”。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都被剧情压抑的心情十分沉闷。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和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我每年也会坐上“归途列车”和家人团聚,其情其景,感同身受,情不由己,引人深思,例如因长期打工导致的代沟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以及令人困惑的农民工出路问题,遂敲出如下文字与诸位分享。

一、梦醒了

  其一,张昌华一辈子打工(或者打工致富)的梦醒了,因为随着张昌华夫妇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已经难以再继续适应紧张而繁重的打工生活,所以梦醒了。其二,作为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女儿张琴的辍学使得他们梦想子女努力学习改变农民工命运的梦醒了。每个梦醒时分,留给梦醒人的大多是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二、梦继续

  生命需要延续,生活还得继续。为生活所迫,张昌华打工生涯的梦还得继续,尽管因身体不适已经萌生退意,老实本分的农民工身上隐藏着中国男人的美德,让妻子回家,生活的重担由“我”来背,义无反顾地继续着打工梦。

  第二代农民工的打工梦在继续。辍学的女儿张琴继续她父母继续走过的打工路,走她自己已经尝试过的打工路,所不同的只是第一次是在新塘市的制衣厂,第二次选择了深圳的一家娱乐场所。背后所能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叛逆女孩的抗争,更多的是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中国阶层固化。事实上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即使张琴考上了大学,她未来的梦就一定能遂张昌华夫妇的愿吗?

三、体制转型之痛——农民工无意识梦背后的解读

  买票难、买票贵、回家难,表面上看出在铁道部上,可深层原因,在我看来,则是出在体制上面,春运问题本质上属于体制问题,至少是执政和服务理念问题。地球人都知道的逻辑,不再赘述。

  农民工为何要到很远的沿海城市去打工?而不留在家乡?或者说农民工的出路在哪里?又有谁保护他们的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除了心酸的泪水,农民工还在“无奈”的“等待”……

  金融危机之下,企业倒闭,打工只能赚的微薄的养家糊口收入,背后则属于国际分工结构下低端产业链和产业链低端,以及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依然强劲,尽管政府的梦已醒——应当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然而转型之痛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梦还在继续……

  总之,除画面有些生疏式的晃动(非情节需要),情节有时有点冗长而显得不紧凑,主人翁内心世界刻画不够淋漓尽致外,瑕不掩瑜,一部不错的纪录片,对老外的视角冲击力更强。然而在国人看来已经熟视无睹,除了观影时的一时心情沉重,甚至连抗争的气力都已不足。诸多社会精英已经如此,留给可怜的农民工兄弟的只剩下“被和谐”了。工厂车间中混乱而焦躁的环境,差点失控的候车拥挤场面,漫长而望眼欲穿的归乡路……构成了本片的主要画面,也构成了一列列归途列车难以载走的辛酸和无奈。饱受繁重机械工作之痛、归途之痛、离乡思子之痛、愧对老小之痛……,广大的农民工兄弟们忍痛不思痛,梦醒了,一个“新”的梦又开始了……

  我的梦也在继续——期待Amy的下一部杰作早点问世!

谢金静

2011年8月28日于蝶翠华庭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