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千古义绝独一人,关羽为何成为神: 来自博弈论实验的发现

千古义绝独一人,关羽为何成为神

------来自博弈论实验的发现

蒲勇健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一,关羽成为神不是因为武功超强

    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只有关羽关云长一个人在死后成为了神,被后世所膜拜. 中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洛阳附近的关帝庙规模很大,我见到之后印象很深。为什么是关羽呢?按道理说,关羽在武功上并不是三国中的一哥,加上张飞一起也斗不过吕布.网上有人说关羽的武功还在其弟张飞之下呢.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三英战吕布”的描写:,原文: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5回)
    这一战有关羽、张飞二打一的场面,结果是“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后来我们得知,吕布对虎牢关之战的张飞武力印象很深,评价很高,而且确属事实,张飞就是强的和吕布接近!吕布与张飞、关羽同时交手,因此吕布对关羽、张飞的武力应该很清楚!吕布越是认为其中一位张飞很强,强的和自己接近,相对而言,另外一位关羽的武力必然就稍低一些!
    所以,关羽的武力低于张飞!
    以纪灵为参照,张飞也强于关羽!原文:
    纪灵大怒,拍马舞刀,直取玄德。关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强!”。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纪灵却遣副将荀正出马。关公曰:“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雌雄!”荀正曰:“汝乃无名下将,非纪将军对手!”关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14回)
   玄德知袁术将至,乃引关、张、朱灵、路昭五万军出,正迎着先锋纪灵至。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袁术自引军来斗(21回)
    关羽听到“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这是一个反常情节,甚至让我们觉得关羽就像是纪灵的高级陪练,或者两人只是在切磋武艺!但是随后我们发现,这绝非陪练或者切磋,因为:纪灵竟然不敢再出战,“纪灵却遣副将荀正出马”!如果只是陪练或切磋,纪灵还怕什么,大不了10合、20合早点喊少歇;
    关羽对荀正说“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雌雄”;这句话显然表明关羽对荀正不屑一顾,但是纪灵却是需要再次交手以“决个雌雄”的人!
  虽然书中说“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但从纪灵“大叫少歇”,不敢再次出战,至少纪灵已经属于“料敌不过”,绝非和关羽武力相当!但是就算关羽31合斩了纪灵,这个战绩仍然和张飞“斗无十合,刺纪灵于马下”的差距明显!
    所以,关羽的武功应该低于张飞!
    关羽斩颜良后,对曹操说的话,原文:
    公献首级于操前。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25回)
    这次关羽主动公开声明:自己的武力在张飞之下,我们还是相信吧!因为:
    1,张飞确实很强,且张飞的武力关羽最清楚!张飞的虎牢关战吕布,小沛战吕布,关羽都在现场,并且虎牢关之战关羽还主动加入,领教了吕布的武力!所以当这回有人夸关羽武力强的像“神人”时,关羽立即想到了张飞!(不会再提吕布,因为吕布已死!)
    2,从曹操听到这句话的行为举止来看,曹操是很重视的,关羽的话必然也是认真的;
    3,语言虽有所夸大,但这只是关羽为了强化“张飞比他强”这个基本语义!因为关羽是在十万军中取了上将颜良之头,于是张飞就要在“百万军中”了!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关羽的话,张飞的武功就是比关羽强一点!
    有人说张飞战马超时,孔明曾用关羽来激张飞,并说马超无人能敌,除非关羽方可与敌,所以关羽应该高于张飞!
    事实上,我们先看看孔明开始的一段话,原文:
    忽流星马急报,言孟达、霍峻守葭萌关,今被东川张鲁遣马超与杨柏、马岱领兵攻打甚急,救迟则关隘休矣。玄德大惊。孔明曰:“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玄德曰:“子龙引兵在外未回。翼德已在此,可急遣之。”(65回)
 这是孔明分析给刘备听的,当时所有武将都不在场,所以可信度比后面的激张飞的话要高的多!这时的“方可与敌”名单中无关羽!
    有人说关羽守荆州,离的远又离不开,所以没有提到!
    但是,这是说不通的,如果真的只有关羽方可与敌,无论如何也要派人去替换回关羽!其实孔明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派人去替换关羽,因为孔明早已认定,“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
孔明激将的话之原文:
    孔明曰:“主公且勿言,容亮激之。”却说张飞闻马超攻关,大叫而入曰:“辞了哥哥,便去战马超也!”孔明佯作不闻,对玄德曰:“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曰:“军师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孔明曰:“翼德拒水断桥,此因曹操不知虚实耳;若知虚实,将军岂得无事?今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桥六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非等闲之比。云长且未必可胜。”飞曰:“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65回)
    由此,我们看出张飞对于孔明所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的论断,很不满意,认为“军师何故小觑吾”!
    在孔明提醒“云长且未必可胜”的前提下,张飞更是“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用这里的对话再加上张飞战平马超的结果来说明张飞武力在关羽之上更合适吧!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勇力不过和张飞、赵云、马超差不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手。吕布当然强过他。说到用兵打仗,关羽肯定不及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吕蒙、陆逊、羊祜、陆抗、赵云.

二,关羽存在性格缺陷

    其实,不仅仅是在武功方面,就是在性格和品行上,关羽也并非三国中最令人称道者,至少比不上赵云.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关羽性格上的缺陷及产生的影响: 

    第一,持才傲慢,眼中无物。最好的例证就是刘备官拜汉中王之后,派费诗捧诰命到荆州后,关羽与费诗的一段对话: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哪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同,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随不肯受印。后来还是在费诗的开导劝说下才拜受印绶。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关羽是个非常高傲之人,虽然自己在各个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否有点太傲慢了呢?在上面的那段对话中,他已经把自己放在了第一的位子上,即便是张、赵、马那也是因为或为其弟、或身出名门,要不然,也是不能与其同列的,更何况老卒黄忠呢?

    第二,没有大局观。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初拜汉中王,关羽理应视大体、顾大局,积极辅佐刘备。但是,关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关羽据守荆州之后,曾经有孙、刘两家联合起来,共抗曹操的大好局面。当时孙权派诸葛亮之弟诸葛瑾到荆州向关羽求亲,欲使孙、关两家结为亲家,但关羽听后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表面上看关于的表现还是狂傲,根本没把孙权方在眼里,但实际上却是没有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孙权即便是实力不济,没什么用处,你也大可不必出言不逊、污及人格吧?还可以好言谢绝便是,但关羽却图口语之快把事情给做绝了。更何况那时的孙权兵强马壮,雄踞江东。在他的意识里,我只要守住荆州,不出差错、不出问题也就行了,至于什么战略之类的问题由大哥和军师去考虑,把自己方在了被动的角色,这对于一个独挡一面的大将来将,将是致命的。同时由于他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不能不说是关羽人格上的缺陷和大局观的淡漠!导致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企图全部失败,蜀汉国运立即衰落。

    当关羽听说马孟起枪法精深,西羌无敌时,他勃然大怒——天下怎么会有比我更强的人呢?吓得诸葛亮赶紧逢迎拍马说“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那么,这样的关羽是名将风范么?有王者风度么?没有,绝对没有!关羽此时表现出来的,简直就是一个粗鄙野蛮的莽夫的气质.

    刘备一生飘泊,左臂右膀惟有关羽张飞。张飞由于莽撞冲动,难入法眼,所以刘备更倚重关羽。刘备出征,往往留下关羽镇宅。可是关羽呢?在徐州,他据守重镇下邳,却忍不住曹操心理战术出城接敌,以至于全军覆没,连刘备的妻儿老小都一并陷入敌手。若不是曹操急需招降一个胳膊粗拳头大的打手,他早就身败名裂。

    关于领军大胜的经历,最辉煌的莫过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了吧?那么这是关羽神算无敌吗?不是,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由于于禁年老德薄,猜忌庞德,自己把军队驻扎在低洼之处而已。不过是关羽上山坐在一棵大树旁,捡了一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罢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回叫“关公赚城斩车胄”,关公成大功,救了刘备一命的事,也和他“水淹七军”差不多,不过是他手下的军士碰巧抓住了一个沉不住气的倒霉蛋,进而从这个倒霉蛋手里抢了一封信而已。 
    所以,无论关羽的胜利还是失败,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他有一流的“智谋”和“将才”。 

    我们再来看看关羽统军。关羽在荆州城独领重兵,准备北伐。这北伐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只待出发的前夜,关羽手下先锋大将傅士仁、糜芳二人却酗酒误事,酿成火灾,烧损辎重,“火炮打死本部军人”。这证明了什么?至少是关羽平日治军不严,将士怠惰,居然在出征前夜尚有如此严重的违纪行为。再看关羽的处理:重责二人后,明降暗升,令二人去给他看家?!将军倾巢而出,却把自己的老巢交给了两个糊涂蛋!这样的关羽,怎么算有“将才”? 
我们下面来看看赵云.

    赵云,只是途中加入刘备的部队,但他凭着自己的勇猛,长阪坡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两次救了以后的后主刘禅;在最后的进攻汉中战役中,因为其以寡胜众,刘备对诸葛亮赞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之后赵云更是因为忠心,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以七十岁高龄要求作为前锋,同时力斩五将,以至于专门有诗赞他: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赵云的形象体现的还不仅仅是英勇和忠诚,其无私和谋略更是有着过人之处。他在夺取桂阳后,原太守要以其颇有姿色的嫂子相许,被他严词拒绝,理由之一就是刘备的事业刚刚有一点基础,他不敢因为一个女的而荒废了大事。刘备劝他说,现在事情差不多都顺利了,你就把她娶了吧。但赵云还是不肯,“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把个刘备激动得直称赞,说赵云是真正的大丈夫。
    刘备平定益州后,准备把缴获的房子和田地分给那些有功劳的手下们。可赵云不同意,他建议到:还是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老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叫他们服兵役,纳钱粮,这样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刘备一听有道理,就采纳了这和建议。从此,巴蜀四十一州才得以安定和平稳下来。
    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这样的品德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在他身上没什么作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误用马谡,把战略要地街亭给丢了,以致整个战役计划被打乱,除了自己不得不唱空城计外吓退司马懿外,其他各路人马都陷入了困境。当时赵云、邓芝因兵弱敌强,在箕谷的情况也是很糟糕。但赵云临危不惧,他首先将被打散的队伍聚拢起来固守住阵地,然后安排邓芝打着自己的旗号慢慢撤退,自己带人埋伏在后面护送。赵云在后面杀死曹将苏顒,吓退万政,自己全身而走。回到汉中后,诸葛亮清点战况,发现各路都有兵将败损的情况,惟独赵云处没有损失一人一骑;辎重等器材,也没有丢失的。就决定用绢一万匹赏赐赵云及其部下,赵云却推辞不要,他说,整个部队都没什么功劳,我们应该有罪才是;现在丞相却要赏赐我们,那不是显得丞相赏罚不明吗?还是留着等到冬季赏给士兵吧。诸葛亮听后除了觉得当初刘备夸奖赵云道德高尚外,还更加敬佩他了。
    可以这么说,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把赵云这个形象描写得是近乎完美无缺,有点梦幻武将的感觉。“常山赵子龙”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古代勇将代名词了。
    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之后的历史中,关羽的形象是直线上升。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他的封号也是由最初宋徽宗追封的“忠惠公”逐渐变长,清道光年间,竟然是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个字。更夸张的是,在清咸丰年间,连关羽的父亲、爷爷和祖父都被封为“王”,再加上他这个“帝”,可以说,三王一帝,也算是显耀炫赫,空前绝后了。
    而赵云呢?他死后,后主刘禅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之后也一直就是个侯了,比起关羽来说,那差得就不是一点点了。
三,对于关羽的造神运动始于满清之前

    这样,我们看到,关羽在三国英雄中不仅仅并非完人,而且还有许多的缺点,在许多方面与其他英雄相比也有逊色之处.但是,在三国英雄中也就只有关羽成为了神.为什么是关羽呢!

    有的历史学家把这种现象归为满清王朝的炒作.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网上的文章:

为什么要供奉关羽?
    第一,武圣人原来一直是岳飞,清朝以前岳王庙遍布全国,备受人民的尊崇和爱戴的。但是他抗击的是女真人的侵略,而女真人又是满族人的祖先.因此,在清朝建立以后,有关岳飞的《说岳全传》等小说被全面禁毁,满清统治者开始全力拔高关羽形象,以取代岳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以消除人民的反清意识。 
    至于为什么是关羽,而不是白起、孙武等比他优秀得多的武将,这和满清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有关,因为满清建国者奴尔哈赤爱读《三国演义》,其起家的过程中不乏运用这部小说中的计谋,以后历代满清统治者都把《三国演义》做为必读书,相传皇太级杀死明朝毛文龙和袁崇焕两大名将,用的就是三国中的计谋。甚至可以说,没有《三国演义》这本汉人写的小说的教导,满清根本得不了天下。 

    (金庸说:满清女真民族向明朝进攻时,还是关外没有什么文化的粗野民族,自然不会阅读《孙子兵法》之类的艰深书籍。他们的将领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据说,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金庸的小说《碧血剑》中引用过这段史实。)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袁崇焕如果不死,吴三桂不会把守山海关,满清军队不可能这么容易地打进北京。)
    正因为满清统治者对《三国演义》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顺治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追封关羽的曾祖为光昭公,祖裕昌公、考诚忠公,造神碑供奉后殿,并定每年春二仲月上戊日致祭,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不断地神化关羽。 
    清皇室统治者为了消除民间反清意识,强化满族贵族统治阶级的统治,在不断地造出一些神化关羽的故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因此,他们不厌其烦地频频给关羽脸上贴金,连续为关羽封功晋爵,屡加封号,以使关羽更加神化。嘉庆发出敕谕,即在关羽的封号上又加封了“仁勇”二字,又为滑县重修的关帝庙御书“佑民助顺”匾额。宣宗皇帝时又加封“威显”二字。咸丰二年、三年(公元1852、1853年),文宗皇帝又两次加封“护国”“保民”四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 再加封“精诚”二字,七年(1857年)加封“绥靖”二字。在供奉或祭祀时,通常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这样的封号连祖孙三代都得到封赠的,真是亘古一人。因此,清代全国上下普遍建有关帝庙,仅新宾境内1910年统计,即有关帝庙35处268间殿宇,而关羽也在满族传统宗教中变成关玛法,成为和如来并列的最高神之一。 
    所以,准确的说,中国的武圣人是民族英雄岳飞,而关羽则是满清统治者篡改和强加的一个“武圣人” 
    尽管这样的说法看起来有根有据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在满清入关之前,崇拜关羽的文化在中原已经如火如荼了. 事实上,《三国演义》成书前期,关羽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并深受群众的喜爱。元末明初时期,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对关羽进行了美好的包装,使关羽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到了北宋末年,徽宗皇帝首开追封古人的先河,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接着于大观二年 (公元1108年) 加封关羽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加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

    南宋时期,孝宗皇帝于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齐王。元代,文宗皇帝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在关羽的谥号前加了“显灵”二字。

    明代的开国皇帝元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加封关羽为真君,使关羽从人变为神,从此各地修庙奉祀。万历七年(公元1583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大帝,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3年)又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 

    清代的皇帝,更推崇关羽,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世祖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高宗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并改壮缪为神勇。

    关公信仰始于南北朝(420—479年),安徽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随着关公崇拜的不断加深,关公逐渐成为保护商贾的武财神。直至今日,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关公信仰依然兴盛;被晋封为关圣帝君、伽蓝菩萨、武财神、“武圣”等,与“文圣”孔子齐名。现在,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北宋崇宁元年( 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 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此后历代封王不断,关羽的头衔不断增加,终于在王都封了个遍的时候,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关羽被晋封为“帝”了,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至明末关帝再次“升级”,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关羽从一名武将最终“飞升”为人们共同信仰的神了。

四,关羽成为神的原因是其”义”的行为规范

    在猛将如云的三国,关羽的功绩比不上东吴的周瑜,也比不上魏国的张辽,即使在刘备麾下,他也未必能超出赵云、张飞和黄忠等人。但在后世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却被无限放大,他被称颂为扶困救危的江湖义士,又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明清以后更被尊崇为神.

    关羽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获此殊荣呢.人们说关羽是忠义之士.但是,在历史上”忠”得一塌糊涂的人多的是,不唯关羽关云长一人!这样看来,关羽身上最为难得的品德就是”义”了. 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了他的重义。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当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小说《三国演义》有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以及关羽的“义绝”。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小圈子里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

    关于羽的义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诺千金”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三。”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曹操爱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赐马,令其面帝封寿亭侯。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关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毛宗岗说:“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忽然遇着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觉吾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耳。”(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评)。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而作为一种分析,也还是确认了关羽之言行的确有一种精神的威力,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地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武将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关羽的一生都倾注了“义”的品质,成了“义”的化身,这既是他的独特个性,也是他被后人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

    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一,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则,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

五,关羽的”义”是”一报还一报” 

    应该说在历史上,”义士”是相当多的,如春秋刺客荆柯等,但为什么唯独关羽成为了神呢?这与关羽的”义”之独特行为有关.

    最能表达关羽之义的,当属华容义释曹操一节。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诸葛亮算准曹操必走华容道,遂派关羽把守。关羽领军前,受诸葛亮所激,立下军令状。这就意味着他非得擒住曹操,否则将以违抗军令之罪被斩首。曹操败退之后由“三笑”到“三惊”,陷入穷途末路之境,最后“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残兵败将,人饿马乏,不堪一击。反观关羽所带军队,五百校刀手,都是以逸待劳。
   “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耳’,众将曰:‘人终然不怯,马力既乏,安能复战?’”
    其实不仅是马乏,曹营战将也自胆怯了。此时,关羽只需大旗一挥,曹操断无生还之理。然而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他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当他想起曹操许多恩义,想起他千里走单骑之时,曹操仍遣人送关文等种种礼遇,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及至回营,关羽果然差点被诸葛亮斩了。
    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的一世忠义美名,他的人格也升格为义的化身。

    这里的问题是,既然关羽要放走曹操,他为什么开始要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岂不是找死吗?事实上,当关羽请战要去守华容道时,诸葛亮就以关羽过去与曹操有一段交情而拒绝他.但是,关羽以曾经在官渡之战中斩颜良诛文丑帮助曹操解白马之围,以示自己已经还了曹操的恩情,这次去华容道定将曹操手到擒来,向诸葛亮表决心.但是,他算掉了一笔曹操给予他的情,自己还一直欠着曹操的人情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就是闯五关斩六将.当时自己一路大撒野杀了曹操的六位大将,一直还以外是自己果真天下第一呢.但是关羽应该一直应该感到纳闷------为什么曹操又放他走但又没有通知守关的官员放他走,也没有给他发张通行证什么的,还有,一路上被他杀掉的将军们除了蔡阳外几乎都是三流菜将,而蔡阳是因为侄儿秦琪被关羽砍了赶上来报仇时才被关羽斩掉的.这里面的玄机显然是曹操故意要捧红关羽或者是要在关羽身上做最后一笔投资而设计的.在华容道上关公与情急中的曹操相遇时,两人进行了讨价还价.曹操以过去优待关公为由,要求关羽放自己走,而关羽则以曾经在官渡之战中斩颜良诛文丑帮助曹操解白马之围为由拒绝放人,但最后曹操提醒关公还有闯五关斩六将那档子事,关羽才如梦方醒,终于明白自己多年来的未解之谜------原来当时自己千里走单骑,闯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是曹操包装出来的啊!于是,他发现自己还算掉了一笔人情债呢.于是大刀一挥,分开士兵,让曹操遛之大吉.<三国演义>书中的精彩描写是这样的: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 
    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多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回身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连不太推崇《三国演义》的王国维,也承认“叙关壮缪(即关羽,追谥壮缪侯)之释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文言小言》)

    “忠”“义”本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但在《三国演义》中,“忠”只有相对的意义,其中的人物常常通过政治、伦理和功利的不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倒戈反水、择主而事,屡见不鲜。与此相反,“义”在《三国演义》中却是绝对的,关羽释曹操于华容道,被誉为“义释曹操”;刘备不顾大局,兴兵伐吴,也因是“三人之义”而得到谅解,义在《三国演义》中成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尽管其内涵相当复杂,若概而言之,《三国演义》中的“义”基本上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君主之义在于爱民;臣子之义在于忠君;朋友之义在于一诺千金、知恩图报;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关羽作为“义”的化身,集臣子之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于一身,用他挂印封金时的话说是“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也”。 
从开篇的桃园三结义开始,“义”贯穿了关羽的一生,他的一生无非就是尽义的过程。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三人共发誓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此一誓,才有了后来关羽的千里走单骑。 
关羽温酒斩华雄赢得了曹操爱慕,徐州战后,兄弟失散,关羽无路可走被困土山,以“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三约”为条件降了曹操。曹操待之甚厚,赠金帛美女,关羽并不为财色所动,从不言谢,只在受赠赤兔马时,才再拜称谢,原因也是为了可以更快的兄弟团聚。曹操知道关羽常怀去心,派张辽探问,得到的回答是“誓以共死”,因而不得不感慨:“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关羽并非安然受曹操恩惠,他接连斩严良、文丑以报曹操,也由此得到刘备的下落,于是挂印封金直奔刘备而去。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得以兄弟团聚。他并没有因为曹操的厚遇而放弃对义兄刘备的追从,他始终关注刘备的下落,生则“不可背之”,死则“誓以共死”“愿从之于地下”,最后过关斩将投奔仍寄人篱下的刘备,完全实践了降曹时的诺言。刘备始终是在穷愁破败不得势的境遇里,关羽宁愿放弃到手的富贵也要追随到底,这更体现了“患难共扶”“福祸共之”的兄弟之义的品质。这些都为关羽增添了“圣”的色彩。 
曹操本是刘备的敌方,关羽弃军法于不顾,放走曹操,这更深化了“义”的含义。李贽不禁赞道:“云长是圣人,是佛。

    于是,我们看到,关羽的”义”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一报还一报”!这样的特点在战长沙时也充分表现出来.但是黄钟故意把箭射偏没有要关羽的命,第二天再战时关羽也没有杀因为马失前蹄的黄钟.

    关羽之死仍不失悲壮,被擒后,厉声责骂孙权:“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刘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慷慨赴难,至死不忘结义誓言。 
关羽一生的经历就是从结义到尽义再到殉义的过程,他的义重如山、义贯始终,乃至于生活细节。事无巨细,皆以义为准绳,与玄德是“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关系,并以忠义信来实践他们的誓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的义代表《三国演义》最核心的思想倾向和最高的道德原则,成为一个光耀千古的英雄,乃至被神化,成为自普通老百姓到封建统治者一致推崇的对象,这些都出于对他的“义”的推崇。

    为什么说关羽之所以被奉为神的原因是其”义”,还可以用赵云作为参照来说明.赵云赵子龙的武功品德不在关羽之下,甚至赵云的形象更加完美更加高尚呀。

    依我判断,中国人民之所以选关羽而没有选择赵云,是因为赵云有历史污点呢。由于《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我就以该书中的资料来解释一下,赵云有什么历史污点。咱们先看看赵云的出场。
    袁绍和公孙瓒相战于冀州磐河之上,文丑先击退了公孙瓒的手下四员健将,然后又追得公孙瓒落慌而逃。此时,一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救了公孙瓒。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这就是赵云。他给公孙瓒自我介绍时说:
    “我叫赵云,是常山真定人。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但我看他没有忠君救民的心思,就打算来投奔您,没想到在这儿给碰见了,我实在是高兴呀!”
    他高兴,公孙瓒更高兴呢,凭空得了一员虎将,放谁身上都高兴呀。
    赵云和公孙瓒相处了一个多月,此时,公孙瓒和袁绍相争胜负未分,董卓知道后用了李儒的计策,以天子的名义对在双方之间进行调解。公孙瓒和袁绍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互相讲和了。赵云看到这些,就给刘备说:
    “我以前还以为公孙瓒是英雄呢,现在看来,和袁绍这些人差不多一样。”
    我们撇开公孙瓒和袁绍到底是不是英雄豪杰不讲,但就赵云在短时间内的想法发生转变来说说。此时的汉朝,对一个人的忠心是很看重的。其他不说,拿关羽来说,就因为其对刘备的忠心,让曹操对他很是爱惜,送马送女人,甚至连关羽杀了自己六个大将都不在意,就是想把关羽拉过来为己用。反观赵云,公孙瓒对他还是很重用的,初次相见,就让他单独领一军做战。相比袁绍对待田丰和沮授,那公孙瓒不知道要好多少呢。可赵云还是起了要走的心。固然他是在寻找一个可以投靠的主子来发挥自己的本领,可他这种见异思迁的想法实在与当时的英雄时尚不合调。三国时期固然有很多优秀人才都辅佐过一个以上的老板,但那基本上都是前任老板死了或者自己被俘了,没办法,才这么做的。而赵云,先弃老板袁绍而走;找的第二个老板公孙瓒又很快发现不满意,又想走。还是有区别。
    后世的封建帝王们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个昏君的,但他们都怕手下的文武大臣不这么看自己,怕大臣们私下里寻找心目中的圣君。而赵云的先袁绍后公孙瓒再刘备的这一举动,对每个王朝的一把手来说,都是很忌讳的。那这些一把手们怎么可能把赵云拿出来宣扬呢?
    所以说,这个是赵云的历史污点。他跟随刘备以后,其为人,其战绩,罗贯中都很欣赏,也着力描写他的正面形象,足可以和关羽媲美,在谋略和见识方面甚至还高于关羽。但就是因为这个连续主动跟随三任老板的举动使得他的历史上有了一个污点,一个在后世各个王朝一把手看来是很严重的污点。所以他在后世的形象和关羽就差得不是一点点了,虽然他们曾经在一个起跑线上。

注:正史记载,赵云没有跟随过袁绍,他从军后就跟随的是公孙瓒。因为考虑到《三国演义》在我国历史上的广泛流传,关羽和赵云的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此,所以本文的观点也就建立在三国演义》上,与正史没有关系。

六,来自博弈论实验的发现----“一报还一报”是重复博弈最优策略

    我们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还注意到关羽的”义”有一种十分特别的行为特点,就是他与人交往中的”一报还一报”.也就是从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典型行为里,现代博弈论的发现就与中国人民对于关羽的造神运动建立起了联系.也就是说,我在这里将运用博弈论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为什么咱们中国人要把关羽树为楷模,把他神话.这实际上是群体心理学现象,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实验博弈论却能够很好地解释它.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关羽的”一报还一报”行为就被人们认可呢,还因此被公众树为神呢!这就要我们在博弈论中去看看其中的道理.

    设想有一个由有许多人组成的社会,其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者说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许多合作的机会;如果人们之间在许多场合里相互合作配合,将会提高每一个人的效用.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存在着帕累托改善的潜在机会,而要实现这些帕累托改善,前提就是人们之间要相互合作.但是,在仅仅假定每一个人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社会中,如果没有其他的机制,这些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譬如,在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中,如果是一次性的博弈,两个囚徒都会背叛对方,合作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狼与狼之间的关系无异.这个社会就是所谓的”霍布斯丛林”.

    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进化,已经能够在许多方面进行长时间的合作,否则就没有文明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制度,就是合作的结果.制度规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合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任何制度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当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克教授提出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后,社会科学界感到震惊-----建立在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基础上的社会居然不存在合作解.当然,这个模型所描述的现象的确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如军备竞赛,公共地悲剧,企业之间的价格战等;但是,我们也看到,合作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的,譬如人类社会制度的存在.博弈论如何解释这样的合作现象呢.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奥曼教授从无限期重复博弈中找到了合作解,从而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譬如,同样是两个囚徒,如果他们都有足够长远的利益考虑,就存在相互合作的子博弈精炼均衡.但是,问题是现实中的博弈都是有限期的,无限期博弈只是理论上的情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所谓的”博弈论四人帮”威尔逊,克瑞普斯,罗伯特与米尔格罗姆在1980年代初发表了著名的”声誉模型”,证明在有限期博弈中,如果博弈局中人中存在非理性人,并且非理性人的行为方式或者说博弈策略是”投桃报李,以牙还牙”,则存在合作解.当然,这个结论在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但是别人都以为自己是非理性人的情形也仍然成立.

    ”博弈论四人帮”的成果是了不起的,他们证明了即使是有限期的重复博弈(现实正是如此),合作也是可能的.这离现实就更加近了一步.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假定人类是极富创造性的,人类总是能够实现(或逐步实现)潜在的各种各样的帕累托改善机会,那么,最有效率的合作解是什么呢?譬如,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从数学推演出来的合作解是所谓的”冷酷策略子博弈精炼均衡”,但是,我们并没有证明这个合作解就是最有效率的合作解(即帕累托最优解),也许还有其他的更加有效率的合作解呢?它们是什么呢?同样,在”声誉模型”中的合作解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存在其他的更加有效率的合作解,它们的相应博弈策略是什么呢?

    由于数学上的复杂性,博弈专家就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首先,在这样的实验进行之前,心理学家们已经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人类行为并非表现出普遍的理性特征,而是存在多种非理性特点,从而形成所谓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来看密歇根大学爱克斯罗德教授的计算机模拟结果

    他首先邀请全世界的学者递交自认为最优的策略程序,然后将这些策略相互之间交替进行不特定次数的“重复囚徒博弈”,根据最终排名来判定优劣。第一轮14个程序之间的竞赛结果显示,“一报还一报” 的简单策略获得第一。之后,又有63位科学家递交了改进的程序,进行第二轮竞赛,其中包括多个以“一报还一报”策略为基础的改良品种。令人惊异的是,第二轮比赛的优胜者仍然是“一报还一报”。后来,类似的实验在全世界多所大学进行过,结果都是类似的, “一报还一报”策略都是最好的策略.

    最近,专家们把实验模型换成进化博弈模型,结果仍然一样的, 采用“一报还一报”策略的局中人是最终的赢家.

    潜在的博弈策略应该包括多种多样的,如”一报还无穷次报”(即教科书里的冷酷策略”)”,”一报还二报”,”一报还三报”,……,等等;但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表明”一报还一报”是最佳的策略.

    这表明,关羽的为人之所以获得人们的认可,是因为他的含有”一报还一报”特征的”义”实际上就是这种最优博弈策略.

    有一个问题,可能每一个读者都会立即提出来--------难道专家都得靠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最优策略关云长当年就知道了吗?我想这个问题对于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结论都可以提,但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都会这样地回答:天上飞翔的鸟儿并不懂得空气动力学原理,但她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严格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这是因为进化的结果啊.

    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关羽在中国成为了神.

    存在着多种可能的机制来规范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这种规范是需要的,否则没有规范行为的社会就是”霍布斯丛林”,就没有合作行为,就不能够实现帕累托改善,潜在的效率提高就不能够实现.人类作为进化中的生命群体,特别是文明社会的出现与发展,会自行创造出来许多机制去实现帕累托改善.这样的机制包括宗教,它通过宣传存在神或上帝的存在,以及上帝将对行善之人的奖励(死后进入天堂)和对于有罪之人的最终惩罚(死后下地狱)之最后的审判的规定,来试图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在中国,非常特别是中国文化历来没有类似于西方基督教那样的有神宗教.那么,在这样一个缺乏宗教约束的文化里,是什么样的机制在规范人们的呢?可能有人会说是儒家学说,但是,儒家学说既缺乏象有神宗教那样的对于背叛者的震撼威慑机制,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律的学说,又基本上只适用于官僚圈子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实际影响不大.

    于是,在这个缺乏有神论宗教约束的民族文化里,能够按照最优博弈策略”一报还一报”行事的关羽关云长就自然成为民间的规范.通过把关羽树立为神的方式,中国人民(特别是民间)就希望由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希望大家都按照”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方式进行交往,这样以期获得最优的博弈结果.

    关羽成为神的原由由此破解.关羽成为民间游戏的图腾,成为中国民间行为的规范,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标准符号,皆源于此.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2&ID=402402&replyID=402402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