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金融海啸之源

原文作者:杨怀康

金融海啸肆虐快两年了,至今尚未见到传说中隧道口的曙光;对海啸的源起,则更是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像约翰逊(Paul Johnson)般的评论家认为那是西方社会道德弊败、贪婪纵欲之过。而股神毕非特(Warren Buffett)则认为千错万错,是衍生工具这「大杀伤力金融武器」(financial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的错。在我看来,这两个主流意见都捉错了用神。

贪婪不是源头

西方社会贪婪纵欲非自今日始,(当然亦不局限于西方社会:天下间有哪个地方的人是不贪婪纵欲的?)可是金融风暴却不是天天都发生的。莫说金融海啸百年一遇,就算是一般规模、货色的金融危机也是十年前的事了。不善忘的,大家会记得那一趟是由泰铢、俄罗斯卢布接连贬值引发的了。那当然跟人性贪婪有关,但直接吗?不见得啊!正是贪婪常有,而金融危机不常有也,那么贪婪又岂是金融海啸之源?

至于衍生工具,那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十七世纪的「郁金香狂潮」(tulipmania)、十八世纪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以至一九二九年美国的大萧条,又何尝是由什么MBS、CDO、CDS等衍生工具而起?

衍生工具亦非源头

早在荷兰爆发「郁金香狂潮」的时候,衍生工具已大行其道了——现货郁金香球的供应受制于天气季节,郁金香球的期货(futures)由是应运而生。买期货一如买楼花,时辰一到便要接货,牵涉的资金多。为了节省资金,及后又发展出新的衍生工具——郁金香期权(options)。这种新玩意一如「摩楼」,到期可以「摩出」买卖合约而毋须「上身」——动用资金买楼成交。四百年来五花八门的衍生工具纷纷应市,金融危机可不是天天在爆发的啊!

诚然,现今衍生工具的交易额一如天文数字(单是CDS便涉及六十兆美元之数),牵连广阔,但一如楼花,说到底这些衍生工具的功能是摊派风险,好让人心不旁骛专注自己的所长——卖了楼花,发展商再不必担心楼价起落,专心起楼;买了楼花,准业主同样可以专心搵银上楼。人人专注所长,只会促进经济生产效益,那又岂致酿成灾难?

短存长借、贪胜不知输

若然大家同意我在这里说的,贪婪的人性及衍生工具都没有触发金融海啸,那么什么才是祸害的真正根源?在此暂且卖个关子,让我先跟大家说说鄙人对香港历次银行金融风潮的皮毛认识,这些经验有助于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

就以一九六五年那趟明德银号、广东信托及恒生银行的挤提风潮来说吧。其基本原因,是银行短存长借——客户存款期极其量三至六个月,贷款期则起码长达三、五年——一旦市况逆转,坏账增加,银行周转不灵,便面临挤提了。挤提是极速传播的病毒,一间银行出事,转瞬间足以令所有银行陷入困境,形成金融危机。

短存长借的风险浅显不过,何须什么大智能才参透得到?那么银行何以明知故犯、铤而走险?俗语有个贪胜不知输的说法:利令智昏,以致看不到风险的威胁。问题是令人丧失理智的利从何而来?以六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来说,财路基本上只得一条——加工出口。胶花、搪瓷、假发以至原子粒收音机出口兴旺,厂家们都赚了不少外汇。那时股市尚未全面发展起来,除了投资生财机器,发展楼宇、物业是资金的主要出路。事实上李嘉诚便是在这个时候从生产塑料花的实业家转型为物业发展商了。

发展物业,少说也要两、三年时间;提供按揭帮人置业,年期不难长达五至十年。做一宗这样的买卖,只要客户不走数、没有坏账,银行坐享三、五、七年的利息差,利润大有保障,那是多么令人心雄的生意啊!尽管吸纳的存款期限都短得很,只消出口增长持续,厂家有钱赚、工人有粮支,在那将安将乐的年代,大家对前景乐观、储蓄率高达四、五成——节衣缩食,出一千元粮,存四、五百元入红簿仔——那么银行又不放心提供资金发展厂厦、住宅?

愈兴旺放贷愈进取

当然,一、两年的好景并不足以令银行对短存长借放下戒心。从一九四六年和平,到六五年爆发银行挤提潮,那是整整二十年了。其间无疑有过大陆解放、韩战等波折,然而总的来说,是加工出口节节攀升,那又岂不让银行大有条件心雄?

手头的资料显示,在一九五四年,香港银行的平均贷存比率为47.7%——每一百元存款,放贷47.7元。到了一九六五年爆发挤提潮之际,平均贷存比率已涨升至69.5%;恒生则更进取,高达74.7%。足见经济愈是兴旺,银行的警觉愈低,愈是义无反顾借贷放款。给兴旺的经济火上浇油,出事是早晚的事。

不可不知者,坏账的风险是会随着贷存比率的提高而递升的;贷存比率增加十个百分点,坏账的风险不难会涨升二、三十个百分点。此话怎说?一箩橙满满的,要挑拣手的,十个之中不难会有六、七个。及至给人拣过拣剩留在箩底的橙,十个之中可能挑不到一个拣手的了。

贷款亦然,当初银行处事谨慎小心,要不是建立了长远关系、摸清其底细的客户,轻易不会借钱。这些客户走数、坏账的机会怎会高?可是银行存款不断增加,放贷起来,也就生客也不拘了。对客户的底子实力认识不深,坏账的风险又焉能不倍增?恰正在这个时候银行的取态却愈益进取勇猛,那又焉能不闯出祸来?

再者,整个香港不只是一间银行而已,大家斗抢生意,那又何来这么多拣手客?结果?经济愈是兴旺,贷存比率愈是膨胀,而坏账风险则静寂地攀升。花到荼糜,危机还走得掉吗?

「火箭科学家」炮制资金

角色、面孔虽则不同,美国的次按危机事实上也是这么的一回事:在政客的压力下,房利美、房贷美要帮愈来愈多的人置业,借贷人的财政信贷质素不断滑坡寻底,坏账的风险从2-3%大幅攀升到5-6%以至更高。与此同时,华尔街则又聘用「火箭科学家」大军,用上超级计算机,炮制出一重又一重的必赚衍生产品,制造愈来愈多的资金借给信贷质素愈来愈差的人。正是浮沙上建万丈高楼,那又怎不险象环生?

关子卖过,是时候给各位揭盅了。大家不要误会,银行家心雄,利令智昏,放贷勇猛进取只是问题的表象而已,不是金融海啸的真正根源。银行家心雄,正如人性贪婪,跟日出东方一样,是必然的。问题是什么令他们一步步放下警觉?细看六十年代的香港,导致银行愈借愈滥的根源则又明显不过——出口长期蓬勃,外汇收益持续大增,银行存款不断上升,给银行手按揭的资产全面膨胀,蒙蔽银行家的视线,终致令他们堕入「短存长借」的陷阱犹懵然不知。

金本位方为出路?

不过,六十年代这个危机只局限在香港,没有扩散到别的地方。这一趟由美国开始的金融海啸却不是那么单纯。一方面固然有助穷人置业、均分社会财富的政治因素,亦有「火箭科学家」及衍生工具添加的技术性层面。然而要不是像香港那样,资金长期持续增长,那么不管多大的政治压力也压不出什么个样啊!

不辩的事实是,格林斯班在任十八年,他确又是采取积极进取、以放松银根为主导的货币政策。由此出发,政治压力配合上华尔街才俊用超级计算机炮制出的高科技衍生工具,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大屠杀便是这样开始的了。

是的,信贷膨胀是一切金融危机的根源。要避免危机,办法只有一个——防止信贷膨胀。过去,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黄金身上,以金本位防止信贷膨胀。现代人则迷信像格林斯班般的中央银行家,以及巴塞尔般的国际协议。郭伯伟告诉我,他考虑过金本位,碍于香港是个小地方,难于独善其身,故此没有实行。经历过金融海啸之劫,痛定思痛,人们会否重新检视金本位这个老古董?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68&ID=400651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