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管理学研究者是“废物”,管理知识是“垃圾”?


记得07年7月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召开的战略学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好的理论永远是有用的”。但悲观的气氛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管理学者是“废物”吗,实践者需要理论吗?这些已经成名的大师为什么还在这个基本的问题上打转转,且没有一致的答案?

 最近看了南开张玉利教授的文章《管理学术界与企业界脱节的问题分析》,颇受启发。实际上,管理知识和管理实践是脱节的,存在着几个原因:首先,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思考管理问题的视角不一样,管理学者爱问“为什么”,而实践者关注“怎么办”;其次,理论有好有坏,实践有高有低,它们之间往往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好的理论之所以是“好的”,就是因为它是对好的实践的总结,总是会有市场的;第三,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个良性循环,有一个恶性循环,关键是看你的研究进入哪个循环。

  首先,学者与实践者的关注点是有差别的,这是造成“脱节”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学者研究的是普适性的问题,实践者关注的是具体问题;管理学者经常问“为什么”,实践者经常问“怎么办”。似乎两者永远存在着矛盾。其实,管理学者的“为什么”应该是问给那些进行了最佳实践的成功企业的;实践者的“怎么办”则应该是问给自己的,实践永远都得通过决断、整合资源、采取行动的步骤去验证判断。学者的理论仅是一个参考,因为先进理论与落后实践之间的差距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

 其次,好的理论与落后实践之间是不匹配的,差的理论与所有的实践都不匹配,这是脱节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求管理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什么是科学问题?首先,科学问题是深刻的,能够揭示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次,科学问题是具体的,是在某些客观约束条件下存在的问题,失去了对约束条件的理解就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问题;第三,科学问题是可操作的问题,它能够通过研究者从各个学科借鉴来的科学方法加以验证。如果能够找到在先进管理实践中的科学问题,那么就可能产生理论创新,形成好的理论,反之如果理论问题本身就是不科学的,那么无论如何都会与实践脱节。

 对于管理知识的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求自身实践活动与先进管理实践活动之间的差距,并探索改进的路径。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当他接触到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案例时,往往会将自己经历的情境与理论和案例中描述的情境相对比,从而找到差距,获得灵感。但能否将这些灵感落实到提升自身企业的实践活动上来则并非理论和认识本身能够解决的。因为执行的结果是由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决定的。理论本身只是对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参考,它能够使决策者发现不同的解决途径。

 第三,管理知识的积累存在着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在良性循环中的学者终成大器,在恶性循环中的学者终将变成“废物”,这是解决脱节问题的突破口。如果管理学知识的开拓者研究的是管理学中的科学问题,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总结出先进管理实践中的规律;如果管理学知识的消费者思考着所学内容与自身已有实践活动的差异,找到可以改进实践活动的路径,那么他们就能够从学习中获益。反之,如果研究问题是肤浅的、常识性的、宽泛的、不可操作的,那么即使有理论也不会对实践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理论的诞生还会玷污管理学术的名声。

 总之,理论有“好”有“坏”,实践有“先进”有“落后”。好理论是通过研究先进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诞生的,落后的实践是通过抛弃坏理论得以改善的。先有“先进的”实践,然后有总结先进实践的“好理论”,然后由“落后”的实践者学习“好理论”,先进的实践者澄清“好理论”抛弃库存的“坏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实现整个管理学知识的循环更新。因此,好的理论是有用的,好的理论能够给实践者带来启发,因为好的理论研究的正是先进管理实践中的疑点,落后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盲点。

 能够提供价值的理论永远都是稀缺的,不能够提供价值的理论永远都是脱节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已休已,研究先进管理实践中的真问题,“脱节”就永远不会出现!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68&ID=401049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