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没有中国式经济学,只有经济学的中国问题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

作者:鞠高升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博士生

我的基本观点是:共性的东西是学术追求的目标;而特性的东西正是学术所要抽象掉的。

或许不存在绝对的共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学术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更一般性(当然,这个一般性或许也具有相对性)的东西,更代表事物普遍特征或规律的东西。这或许是“学术无国界”的根本原因吧。当然,事物的特殊性也很重要。任何学术的研究,真理的探索,都必须基于对丰富的、鲜活的个体认知。没有了对个体特殊性的科学研究,得到的所谓真理就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打个比方吧。如果一个学者要用OLS 研究 X 和Y 之间的关系。他手头有来自中国的数据。那么他的基本模型可能是

Y=Xb+ E

这个模型中,系数b 是他要关心的。 E 是个“垃圾桶”。我们所不关心的、或者没有数据支持的因素(通过强加某种合理假设) 都放到这个垃圾桶里。多数情况下,他不太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甚至在有些情况下,b 的符号有悖于常理。导致这样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这位学者忽视了“中国特色”,把它扔到“垃圾桶”E 里了。最终导致参数估计有偏,无效。一个替代模型是: Y=X b1+ “中国特色”b2 + E。只有把“中国特色”的东西研究清楚了,我们才能还原 b1 原有真实的特征。不过,我们需要清楚地是 b1 更具有学术价值,而b2 或许有更多的政策应用价值。外国人更关心的是 b1,而不是 b2.

基于上述逻辑,一个结论是“没有中国式经济学,只有经济学的中国问题”。有些人试图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框架,我无法理解。西方经济学也没什么框架可言,有的仅仅是学术方法的框架,这些方法中大多数也是跟其他科学领域的方法一致的。

另一个不能回避的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问题。鉴于理论是学术的结晶,是抽象的、具有普遍特质的东西,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就必须做到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于政策的应用只能是借鉴指导意义,不可能一个理论搞定所有问题,这是由学术理论的特征决定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又是渺小的。我们不能期望经济理论能够解决诸如国企改革、医疗保障改革等社会问题。除了经济学理论,其他的科学、文化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也是经济理论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在应用经济理论帮助制定政策时候,我们应该秉持“谦卑”的态度。

基于上述观点,我对几个大家讨论的问题谈谈看法。

(1) 做论文是否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

基本上来说,需要。但是数学模型不是目的,关键是看能否逻辑清楚地表达经济观点。所以,数学模型越简单越好。如果不需要数学模型就能够清楚地表达,不用也可以。至于滥用数学模型,那是具体的学术研究方法问题。如果复杂的数学模型里面没有什么经济思想,或者简单的思想被搞得复杂了,这样的论文多数能被好期刊拒掉的,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

(2) 是否要关注中国经济问题?

如果一个学术问题起源于中国的具体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如果一个学术问题可以从他国的实践中抽象,不研究中国问题也无妨。因为学术目的是找到一般性,只要这个目的能达到就可以了。

(3) 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什么时候关注中国经济的政策问题?建议是在积累了足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认知之后。讨论中,一个观点是等功成名就之后。依据是人微言轻,不足以服众。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我的观点是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经济理论,才能够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有一致的认识。也只有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后,人才变得谦卑,才能够接受别人的观点,全面综合看问题。另外,助理教授更多的发论文,并没有什么错,方向是对的,也是合适的。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30&ID=404418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