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给奥巴马上一堂历史课

  统治就是选择。

  这是17、18世纪法国外交官留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名言。在他们看来,在一个混乱无序的国际社会里,选择重点相当不易。各国的统治者们——即使他们看似强大且处于优势地位——常常发现,自己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因此,及早考虑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重担,或许是更为聪明的做法。一位即将上任的亲王,或者一位议会制政府的新任首脑,或许会得到这样的建议:不宜一边全力追击国外恶势力,一边又在国内实施太多改革计划。决定取消——或者至少显著淡化——自己继承的某项政策,其实可能起到强化领导力的作用,因为它为推行其它雄心勃勃的计划留出了空间和精力。选择你的战斗和战场吧。

  战线不宜太长

  换句话说,不宜把战线铺得太开。在奥巴马任期的第一年,我常想到这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审慎原则。奥巴马难道真的认为,他可以在医疗、教育、气候变化、国家财政和税收领域推行重大改革,同时赢得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如果由于华盛顿分散精力,导致了一无所长、各方面都很薄弱——或者大打折扣,或者目标仅实现了一半,甚或遭到失败——的惨淡结局,那该如何是好呢?

  全面铺开战线可能导致一事无成,除了这个令人不快的笼统想法之外,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向阿富汗大举增兵,还应当引起一种更为具体的担忧。奥巴马政府感到必须采取更多军事行动,以稳住岌岌可危的阿富汗政府,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al-Qaeda),这是有很多好的军事、道义和战略理由的。很明显,奥巴马就增兵政策听取了广泛意见,并对这样一个令人不快的决定给予了长时间的运筹帷幄。但即使是那样一个令人侧目的聪明人,也没有进一步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个只要在军事史和大战略方面受过训练的人会自动想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是否存在强国——即使它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不该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否存在由于地形险恶使占领毫无可能,或者为这样一项危险任务投入太多兵力将削弱在其它地区的行动,因而不值得去打的战役?世界头号强国必须保卫每一条边界,并且处处显出其强大吗?难道不存在限度吗?

  关乎民族血脉的不得不打的战争?

  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一些较为务实的强国曾在某些场合承认,它们清楚自己的能力限度,而那些顽固不化且受意识形态驱使的国家则一直声称“永不放弃”。如果邪恶的敌人正在朝你逼近,并且打算杀戮或囚禁你的全部国民,那么采取“永不放弃”的立场是有道理的。苏联在1941年惨遭入侵之后,不得不与纳粹德国展开全面战争,那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但如果一切是关于打一场海外战争的承诺,那就比较微妙了。这场战争真的值得去打吗?

  在菲利普二世(Philip II)及其继任者在位期间,西班牙花了长达80年的时间去镇压荷兰与西兰两地的新教叛军,尽管事实是,斯海尔德河下游的水路,令西班牙很难取得陆战的胜利。英国人之所以放弃了试图控制美国的努力,是因为到了1781年至1783年间,由于两国相隔之遥以及哈德逊山谷和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地形特点,大英帝国已经不可能再维持对该地区的控制,至少以伦敦方面(当时它正与法国、西班牙和荷兰交战)愿意付出的代价来说是如此。在接连发起三次阿富汗战争之后,英国放弃了试图控制那片险恶地带的所有努力。强大的日本皇军在1937年至1945年间试图征服中国的努力,由于距离、气候和后勤原因而终告失败。过去几百年来中国自己发起的旨在惩罚越南的努力,同样屡遭失败。打仗这件事有时不值得去做,有时甚至不可能做成。

  知道进退的罗马帝国

  富有智慧且长期屹立不倒的帝国——比如罗马帝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限度,并且很少超越这一限度。在手下三个军团全部丧生于德国密林之中后,奥古斯都及其继任者决定沿莱茵河以西划出一条边界线。同样,他们把多瑙河作为抵御达契亚部落的屏障,把广阔的匈牙利平原让给了那些多毛的野蛮人。威尔士缺乏吸引力,苏格兰又无利可图,因此罗马军团很少进驻这两个地区。北非沿海平原资源丰富,但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构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巴勒斯坦以东的形势靠不住,而波斯帝国太过庞大,不适合对它发动战争,除非像亚历山大那样,把手下所有的军团统统派到幼发拉底河和阿姆河流域,但聪明的罗马人不至于那么做。于是,罗马帝国影响力的所及范围,由罗马人自己限定了下来。为了保持总体实力,他们总能排除感情因素,务实地决定哪些地区值得战斗下去,哪些地区应该知难而退。这一点,加上其它一些因素,使罗马帝国得以存续500年之久。

  上述粗略的历史回顾,对今天的头号强国有何启示呢?嗯,或许根本谈不上有何启示。或许,旨在控制阿富汗的斗争,真的像斯大林格勒、瓜达康纳尔岛和阿拉曼战役一样至关重要。赢得这场战役非常必要,因此情况与罗马人当年不(怎么)入侵苏格兰并无可比之处。或许,正如美国的新保守派和为数不少的中间派作者所主张的那样,当今以暴力、非对称和跨越国界为特征的恐怖主义威胁决定了,你必须在全球范围展开行动,把他们的势力统统连根拔除。像罗马人那样以莱茵河、多瑙河沿岸或哈德良长城为边界,已经不够了,因为今天的恐怖分子可能会自己找上门来。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就像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过去所说的那样,“不能摇摆不定”。

  “美国人有手表,但我们有时间”

  即便我们接受这一主张,即打击恐怖主义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努力,我们仍有理由对于在一个西方失去大部分军事技术优势的地区作战表示怀疑。看一看赫拉特西部崎岖地形的照片,或者读一读外国军队之前多次入侵阿富汗的记录,你就会清楚地发现,丛林、沼泽和高山等自然障碍,如何使作战变成对双方机会均等的厮杀。我猜(这当然是局外人的观点),冬季山地作战,将把这场战争转变为士兵与士兵之间的苦斗。当直升机无法穿越暴风雪,悍马军车在15英尺厚的雪堆中无法动弹时,将会出现一种均衡效应。美国、英国和其它同盟军队对这点再清楚不过了。这不是军队士气的问题,而是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是与一个选择何时勇敢战斗、何时溜走的狡猾敌人作战的问题。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位下级军官最近告诉我一个阿富汗最新的尖酸笑话:“美国人有手表,但我们有时间。”这种想法令人毛骨悚然。

  在世界和奥巴马政府进入2010年之际,对阿富汗战争的棘手之处表示担忧,并非愚蠢或杞人忧天。

  在世界其它地区,一部分全球指标不像一年前那么可怕。全球经济停止了下滑,在世界上一些地区,经济正良好复苏。哥本哈根气候协议也许令人失望,但它推动各国政府向着正确方向稍微迈进了一步。银行体系已得到救援,尽管纳税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在美洲地区,乌戈•查韦斯(Hugo Chavez)继续着他的反美姿态,但这些姿态看上去越来越没有效果。东亚看上去相对稳定(尽管人们可能不应大声这样说)。因此对于美国将大量注意力投向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四个复杂国家,目前有很多理由给予辩护。

  然而,那个纠缠不休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海拔高、积雪覆盖的普什图尼斯坦作战,是一个可行的战略吗?奥巴马政府会像历史上许多其它政府那样,发现自己正寻求一种不可实现的胜利,或者至少不能被视为胜利呢?奥巴马总统手下那些具备天赋的演讲稿撰写人,是否已在考虑明年11月中期选举期间使用的替代稿件呢?到那时,大雪将覆盖兴都库什山。如果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考虑,那么他们应该这么做。

  本文作者是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