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个案调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几千年来,在尊师重教的中国人心中,有一个道理从来都是不可改变的:“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是教育实现其价值的最低要求;教育的公平是最基础最起码应该实现的社会公平。这也是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的一个“千年之梦”,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更是明文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目前,能否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更是事关中国在今后的改革中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开始挖筑壕沟: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富人与穷人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演化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妨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的危险。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教育事业中存在的这一切问题,让我们不禁感叹教育公平这个千年来在隐痛中持续的梦,究竟到何时才能圆?又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具体的行动去实现教育的公平呢?

(一)农村的基础教育:“寒”窗“苦”读

习惯上,把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信阳,驻马店,南阳三市合称为“豫南三市”,这三个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自然条件上类似,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特征的形成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而在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上,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方面,更是有很多相同点。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立足自己过去的求学生涯所在地驻马店市和其所辖的泌阳县的状况,大致描述豫南三市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和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浅述个人对教育公平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
倘若从学前班算起,加上小学阶段五年(现在河南省正在逐渐把小学阶段教育改革成六年制),初中,高中阶段各三年,那么也就是说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共要经历十二年的求学生涯,这还不考虑留级的情况。即使比起古人常说的“十年寒窗”,我们今天的学生也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如今回首追思往事,让我们感受到的可能不仅有对这十二年求学人生辛酸的感叹,更有对中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疑惑和思考。
首先,笔者将以自己的小学至高中阶段十二年校园生活所在的泌阳县为例,描述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基本状况。泌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部南阳盆地东隅,辖6镇18个乡402个行政村,面积2682平方公里,人口93万。全县小学,初中,高中及其他学校的分布状况大致如下:
(1),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① 全县基本上每个行政村设有一所小学,基本上保证了该行政村所辖的附近各自然村农村家庭子女就近接受小学阶段教育的可能性;② 每个乡镇各设有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其学生主要来源于该乡镇中心所在地居民子女;③ 泌阳县城设有五所县级小学:泌水一小,泌水二小,泌水三小,泌水四小,泌水五小。其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居民子女;④ 一般每个小学都设有学前班,提供学前教育。
(2),初中教育:① 全县基本上每个乡镇至少各自设有一所初中,多者有二到三所。这些学校主要面向本招收学生,为本乡镇提供初中阶段教育;② 县城设有三所初中:泌水一中,泌水二中,泌水三中,主要招收县城居民子女。
(3),高中教育:① 全县共有两所县级高中,设在县城:泌阳第一高中,泌阳第二高中;② 在人口较多的两个大乡镇官庄乡和春水镇各设有一所高中(现在这两所学校都搬迁到了县城):官庄高中和春水高中。这四所高中在原则上都是面向全县招生的。
(4),民办教育:① 全县主要有两所比较有影响的民办基础教育学校:祥瑞学校,光亚学校。主要面向全县范围发展和提供小学及初中教育;② 另外还有若干管理不够规则,影响不够大的社会力量办学,主要是投资一些学前教育。
(5),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县城分布有泌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等若干职业教育机构和技术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的发展相对比较混乱,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目前全县的教育事业规模和学校分布状况基本上为全县提供了各个层次的基础教育条件,为全县青少年和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和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及不够合理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同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明显的阻碍着全县教育事业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硬件设备落后:这个问题在地处乡村地区的学校表现的尤其突出,一些乡村小学的校舍和课桌椅十分陈旧落后,危房旧房十分普遍,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威胁和阻碍。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始追求豪华和先进的今天,广大不发达地区依然有很多学校在为最基础的教学设备而头疼。很明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用于农村的比例过小,而且在农村,实际发挥作用的国家教育资金也往往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农民被迫自己集资办学。这让人不禁疑惑:当公民依法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时,国家在多大程度上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
(2),教师资源匮乏:除了部分所谓的重点学校外,全县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队伍资源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资格不正规”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很多乡村小学,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很低的报酬导致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教书,很多教师只是学校无奈之下从附近村庄拉来的非正规人员充数的。他们大都只是稍微有一点基础的文化知识而已,没有专业的教育知识,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对教育规律及方式的认识和对教育道德的遵守也不具备,这就决定了教育质量低水平和发展缓慢问题的必然性。
(3),学校管理不够科学:不论是在教学管理上,还是在学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问题上,都普遍存在不科学,不规则的问题。比如曾经很普遍的存在过的教育乱收费问题等,这些问题也是直接导致教育事业发展受阻的原因。
(4),教育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合理:这也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从泌阳县来看,就存在两个很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问题。一是城镇中心优质教育资源和乡村落后教育资源间的不公平分配和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分配;二是以泌阳第一高中为代表的这样一些在本地区占据“重点学校”地位的稀缺性学校,利用全县对其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用高收费等非正常方式进行一些不合理的选拔录取手段,由此造成了不同阶层和不同经济条件的人在受教育机会上的分配不平等。
以下是网上一些当地网友对泌阳一高的收费问题的一些质疑,从中也可以看出,确实是有很多当地群众对此颇有微词的。笔者在此选出几条来自网上论坛的留言(笔者未加任何留言内容上的改动),并非表示完全支持其看法,而仅仅是作为说明问题的一种方式:
<<     [1] [2] [3] [4] [5]     >>          
作者:        主题:谈谈泌阳一高高收费的事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原一刀村长       发帖 660积分 666 点注册 2005-3-9         谈谈泌阳一高高收费的事泌阳一高是全县人民集资办起来的公办高中,仅一年级就有约30个班,可容纳学生3000人,然而泌阳一高每年却在泌阳县招正取生仅600人,余下的收高价.高者万余元,低者数千元,全县的学生家长承担不了,这是一种十足的不正之风,却连续数年无人问津,乱收费金额每年近千万元,肥了学校,肥了个人,坑苦了群众.请泌阳一高校长王伟解释清楚,并拿出收费依据,希望网友们支持


2005-6-24 17:53                             


一代名记副村长      发帖 270积分 311 点注册 2005-3-31         一高太牛气了有点过了       应该一高和二高招生时平分好中差的学生,不能好学生都上一高,这样不公平,也助长了一高的霸气,其实二高这两年很有长进,但就是收不到好学生,都是一高挑剩下的。如果学生平分,一高也不一定会比二高强!这样也两个学校竞争会更激烈一些,有助于全县高中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现在的情况是不正常的。好像离了一高就不能过了一样。一高动不动就拿学生说事儿,收闭路费了,广电局的学生就不要来上课了,停他电了,电业局的子弟回家去吧,不知道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影响!师德呀!


2005-6-12 07:21                        


水鱼副村长      发帖 270积分 291 点注册 2005-6-20 来自 河南省泌阳县        你们知道吗有的学生差几分就要多少钱呀有的因为这个去打工了这是他们的前途呀唉这样就不行了


——来自“泌阳同乡会”网站(
www.biyang.org)泌水论坛

其实从小学升初中开始,每一次升学考试都是一次在所谓公平竞争掩盖下的不公平教育权利分配过程,诚然,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不足,但是制度层面上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也对其早成很大的影响。仅以泌阳第一高中为例,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它理应用各种努力为全县考生提供公平的选拔方式,优质的教育条件和环境。然而,存在于该校多年的一个奇怪现象却让人十分不解:在泌阳第一高中每年招收的新生中,通过向学校交“赞助费”等名目的额外费用入校的学生数量(约80%)总是远远超过那些中考成绩在学校划定的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数量(约20%)。这个严重倾斜的比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今年7月26日,笔者在该校调查时,又见到一则奇怪的公告,其大意是“凡中招文化分在学校录取分数线以下,++以上(间隔10分——作者注)的学生,学校允许其通过本校教职工介绍入校,按规定需交费2万5000元。每个教职工只能介绍一位。截至今天下午6点”。看来,这种用钱决定解决问题办法的传统,是又在发展中上了一个新台阶了!这也让我一直在疑惑:学校,到底是赢利性企业单位还是公共事业单位?
(5),发展进程中的竞争机制不规范: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近年新兴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两所民办学校(祥瑞学校和光亚学校)与公办初中和小学之间。其实,两种性质的学校都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民办学校在发展方式的灵活性,开展竞争的主动性及相对雄厚的资金投入是其优势,但是在基础师资和教学质量以及信誉影响力方面则不如公办学校的起点高;相应地公办学校有其长期的,强大的积累力量作为竞争优势,而在竞争方式及资金方面则略输一筹。综观近几年两种学校的竞争和发展过程,其结果是两所民办学校通过积极主动的灵活竞争,逐渐与县城几所实力较强的公办学校形成“平分天下”的局势。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还不是县城那几所实力较强的公办学校,而是那些乡镇中学。因为,这又牵涉到一个积弊——在众多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教师生活普遍困难——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阻碍因素——因此,在民办学校为快速发展壮大自身的竞争中,在其普遍采取“用高回报吸引优秀教师”的手段的情况下,这些乡镇中学的相对优秀的教师资源便开始迅速流向民办学校,站在这些教师的立场上来看,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必然是乡镇农村学生也随之流向民办学校追求较高质量的教育。这种现象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很多乡镇中学的生存艰难和发展困境:教师教学质量普遍下降,生源直线降低。很明显,这种基于很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不够规范的竞争,不利于城乡之间实现教育的公平,更不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及健康发展。
然后,笔者将着眼于驻马店市的高级中等教育状况,大致描述本地区的高中教育发展状况,以更好的说明本人对普遍存在于中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和高考制度等教育不公问题的看法。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淮河流域。这里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在这里设驿站而得名,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1965年建专,2000年8月撤地设市。全市辖西平、遂平、上蔡、汝南、平舆、确山、正阳、新蔡、泌阳九县及驿城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31万。全市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布局特点大致如下:
(1),全市各县区都各自有至少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另外还有位于驻马店市区的几所市级高中,分布于一些人口较多乡镇的乡镇级高中和一些私立高中。一共有30所左右高中。
(2),驻马店市对全市高中实行“分级分类制”,严格明确地划分全市高中的等级和类别。(也即是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界的“重点学校制度”)具体说来,便是首先在全市所有高中学校中指定若干所为“重点高中”,然后又在这些所谓的“重点高中”内部进行更加明细的分类,按由好到次的顺序,划分为A,B,C,D四类重点高中,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是四所A类重点高中:驻马店地区高中(沿用了撤地建市以前的名字),上蔡一高,泌阳一高,遂平一高。
这种人为地对学校进行分级分类的“重点学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全市范围内的学生加入了追逐“重点高中”的潮流不能自拔。(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阳市,信阳市,以至整个河南省和中国,都普遍而严重地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因为这些“重点学校制度”确立的全市和各县高中的“排行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很稳定的,是被全市学生和家长普遍接受的,于是好的就一直是好的,差的也就只能一直是差的,于是全社会的学生和家长都宁愿挤破头皮争得头破血流甚至家破人亡(夸张一点的说)也要努力获得这有限的几所“重点高中”的入场券——因为这些“重点高中”在学生和家长心中,是占据着一种“通向重点大学的桥梁”的重要地位的,是为下一轮的高考竞争做铺垫和准备的!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学校数量也逐渐减少,“重点学校”的问题也便愈显突出,随之而来的竞争当然也便会愈加激烈甚至残酷。笔者以为,这种“重点学校制度”,简直是造成教育不公的罪魁祸首之一。它造成了那些所谓的“非重点学校”发展的异常困难和在竞争中处于处于严重劣势的不公平地位,而这是造成当前有限的优质教育机会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直接原因。总而言之,笔者以为,现存与教育界的“重点学校制度”造成的严重负面效应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使普及性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沾染上了“重点”的毛病,整体发展缓慢,与义务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二是使“精英主义”的重点教育在畸形中发展;三是阻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进步和培养众多人才的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育不公的三大表现:全国范围的问题

一直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指出,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不公平主要有三大表现:一是资源配置不公平;二是城乡之间义务教育不公平;三是地域之间以高考制度为代表的不公平。笔者以为,这种提法很好的概括了我国教育不公问题的各方面大致表现。下面将分条进行阐述,说明笔者对教育不公的这“三大表现”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这主要表现在国家教育投入的分配制度问题上。具体说来,就是,全国主要的东部沿海少数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享受了大部分国家教育投入和先进的教育资源,而广大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却因为基础薄弱,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十分缓慢。当前,没有人可以否认,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和严重。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一直在走一条“双轨制”的道路。城市和农村分别在两条内外环境都大相径庭的道路上各自为政地搞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城市和农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前进,使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格局表现得极其明显。在促使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方面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在促使着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而一些不合理的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则更是成了促进这种不公平分配的重要催化剂。例如曾经长期存在的城市先进教育资源对农村户口学生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具体到前边所述泌阳县的例子,假定在这个县级地域内部,把县城看成是“中心城市”,而各乡镇农村是“农村地区”的话,县城这个“中心城市”和各“农村地区”的教学设备和师资等教育硬件软件资源都有很大差别,而且这样一个作为一县区域中心地位的县城各学校也曾长期对农村学生进入其学校学习作出了成绩和经济条件等有形的和无形的限制。可以想象,小小一县尚且如此,泱泱一国又将若何?
其次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我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我国公民在接受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上,是有着平等的权利和相同的义务的。而国家的角色似乎首先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同时促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甚至从全局角度考虑,还可以说,国家在表现自己保护这种权利的责任上,应该比公民履行这项义务的责任上更加积极主动。而现阶段,在广大农村,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广大农村家庭和学生则往往在其接受义务教育,享受这项法定权利的过程中,履行的“义务”远远超过其真正享受的“权利”。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有很大不同,而义务教育对城乡征收杂费的标准却是基本一样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相对地增加了农民负担,减弱了他们用于支付义务教育杂费的实际能力,从而也就在根本上削弱了农村学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际能力;二是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物质方面和资金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具体表现在农民往往要“用自己的钱买国家规定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通俗地讲,即是往往要农民“自己集资创办或维护学校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来保证自己的子女享有“国家规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例如,笔者读小学时,学校设施十分破旧,而且根本没有凳子,要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据了解,这种现象一直在长期地普遍地存在于我国广大落后农村地区。另外一个例子,笔者曾经就读的赊湾一中的学生宿舍楼也主要是由全乡人民群众自己集资兴建的。这便造成了一种典型中国式的权利和义务错位的现象。这明显与“履行的义务同享受的权利成正比”的基本法律原则背道而驰。这种权利于义务不对等的非正常现象,是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表现,也是造成城乡间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的深刻体现。
针对这些问题,有一些关心教育的社会有识之士和一些人大代表提出了诸如“让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的主张,甚至还有人专门为国家财政部门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账,以证明我国目前确实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并不会对发展中的其他全局性问题产生根本性的不利影响,(而之所以没有实现,应该是因为政府依然没有真正高度重视)同时,这些有识之士也从整个社会的全局的角度出发,指出这种做法也等于是在相对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姑且不论这种主张本身是否可行,单就中国目前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来说,也确实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了。因为,毕竟,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上,我国依然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怎样使农村发展起来不仅仅是使农村自身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原则的问题,更是关乎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长远看来,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也是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注入活力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证,是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再次说以高考制度为代表的地域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众所周知,在我国现有的形形色色的考试中,素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称的高考是最残酷,竞争最激烈,最具有决定考生命运的重大作用的考试之一。每年,全国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考考生走上“高考战场”浴血奋战。但是我国目前各方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却无情的决定了,这成千上万的考生在这次人生冲击中,大多是以失意甚至失败而结束的:或者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惨烈地落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①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满足需求。这是根本原因;②“重点学校制度”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化。对此问题,在2005年《南风窗》第七期以“教育公平不是梦”的独家策划专栏中,有专家撰文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毫无合理性可言的制度”。在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根源于五六十年代,是当时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快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推行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合理之处和重大历史功绩的。而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这种制度实在是弊大于利,不管对于教育事业本身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严重缺乏合理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成为一种不合理的过时制度;③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的地域差异造成了地域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那些知名的名牌大学)招生过程中的分省定额定线制度,使考生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受到“籍贯所在地”这样一个本来与教育实质目的没有太大联系的因素的极大影响。这也是“高考移民”这种奇怪社会现象的病源——可见我们国家光是打击“高考移民”本身这种现象是不够的,这只是治标之策,要治本,还要从改革教育制度本身实质上的不合理因素入手才是。针对这种以高考制度为代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按照考生数量适当调整招生名额分配”和“全面实行春季和夏季两次高考,改革招生方式”等颇具合理性的建设性意见。然而也有很多站在不同利益立场上的人们从自己的小社会利益出发对此表示反对。这些人往往会用“学校所在地对学校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和支持,因此对当地考生适当倾斜照顾也是合理的”这样的理由证明自己的主张的合理性。然而,殊不知,绝大多数部属重点高校都是得到了中央财政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这些名牌大学更应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资源,应该更加公平地分配其资源的利用权利。退一步讲,即使假定那些反对的人的意见是合理的,但是有时候,有些高校对当地考生的“适当倾斜”也太过严重了点,太“不适当”了点!以至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是否真的“合理”“适当”。
综观中国现阶段教育领域以“三大不公平表现”为代表的诸多不公平问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所谓“治病治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公平现象,就需要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更大数量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更多的考虑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形式之间,省际地域之间的差异,努力用公平原则指导自己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确定过程中的行为,整合各方利益需求和差异,以此保证社会实现真正公平和和谐发展。

(三)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思想观念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并且,这些思想观念确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而“人才为立国之本,教育为人才之本”的道理,向来也是不用太多解释,人人都知道并且是毋庸置疑的吧?!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先进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的根本性保证。而教育,无疑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制度的公平合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也可以说,教育制度的公平合理,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条件。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现代化等硬件性质的建设,也要致力于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软件性建设,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等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念,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教育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决定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实现真正公平的教育制度,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基础性障碍。盘点中国教育制度,真可谓是不合理之处甚多,不公平之处甚广。比如饱受社会各界批评的“应试教育”,“重点教育”,“精英教育”等,确实同我国现阶段的现实状况严重不协调:我国人口众多,人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教育的首要的和主要的任务就应当是尽快普遍提高人口素质。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要走一条“普及型”的道路,而事实恰恰相反,我国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教育,都是在坚定地走着一条“精英主义”的“重点教育”道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可谓是在中国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应试教育”。一般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检验教育效果的主要手段,以升学率作为主导理念的僵化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它当然和一切教育方式有着共同的特点: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但是这种死板的压抑人性和学习规律的教育方式又明显与教育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目的有很大出入。在中国,说中国的学生普遍是“从小考到大”考成的“高分低能儿”,虽然有偏激,片面和绝对化的嫌疑,但是也绝对不为过贬。确实,从小到大,每个学生都经历过不计其数的大考小考,其根本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应试教育决定的考试的方式实现一次次的升学。当这种不科学,近乎毁灭人性的教育方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的时候,它事实上就成了一种“反教育”的被异化了的东西。
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极致表现形式。无论目前社会上有多么“热烈”地讨论着“素质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对于广大中国学生,尤其的面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所谓的“素质教育”也许还不如说它就是为了寻找一条更好更完美更灵活的实现应试教育目的的途径,更准确一些。身处一种社会制度体系之中的当事人,是没有很大的能力去用个人力量改变制度本身的,因此,即使很多人都对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很大意见,但是当面临“生死之考”的高考本身时,参加高考的考生依然会无奈地接受一个“真理”:适者生存,适应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毕竟没有几个人会为了空洞缥缈遥远的“理想”和“追求”,而向自己未来的真实的现实的人生发出挑战。
有专家指出,教育的公平是最起码应该实现的社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的公平平等是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的,而受教育的水平又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能力和机会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教育是为人提供改变人自身命运的力量的基础保证,它应该是可以让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机会去享受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之所以存在了上千年,其中制度本身必然包含有它的某种合理因素。笔者以为,其相对最积极进步的意义和存在的合理性便是,它为不同阶层的人们获得管理国家和社会以及发展自身实现人生抱负的权利,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不否认科举制度本身包含了许多糟粕,例如,它也是应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源。后顾是为了瞻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自然应该以古为鉴,吸取一切合理的经验和思想精神,促进自身向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社会调节作用和教育本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而不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绊脚石。

(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分析问题,乃至揭露问题,这一切做法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停留在对问题的抱怨和指责这样一个简单化肤浅化的层面上。因此,笔者也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浅薄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个人对改观现存于我国的教育不公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对策方案。
医生用药治病根据的是病人的病症,同样道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对策都应该是基于问题本身的不合理因素而提出的。所以,笔者将尽力根据中国教育不公问题的诸多表现,相应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其根本思想,其实就是进行教育制度和思想等各方面的改革。
(1),首先,针对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应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加有意识地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着眼全局,努力整合各方利益差异,从中寻求折中点。更好的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教育成为缩小社会差距,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
(2),其次,针对高考的重要性和高考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的矛盾,改革高考制度。在上一条措施所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公平政策的保障下,合理考虑和照顾长期被高考制度的不合理因素压制的地域和人群,逐渐缓和因此而导致的地域间资源分配差异和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健康发展;
(3),再次,针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各种不科学的压制人性的教育方式,在上述两点措施的基础上,从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提倡“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并进而以此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重个性化培养方式在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导向,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造成的长期积弊。
总之,教育的改革,是包括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改革的宏大而又长远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关注和参与。只有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式,大胆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促使教育事业沿着公平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科学的发展指导方针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本身价值和其社会价值的统一,使教育事业在自身的健康发展中也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促进因素。当这种目标真正实现的时候,也许,我们就真的可以说:教育公平不是梦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