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不问质量,甚至不顾及价格抢购小麦到底是为何?

眼下夏收已经结束,秋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与此同时夏粮也在收购之中,和往年不同,今年的夏粮却异常好卖,而且卖的是好价格,往年农户去买粮,这不合格,哪不合格的,要求其拉回去再晒,再清理,而且价格很低,多在每公斤1.6元左右,而今年呢,不问质量,只要来卖,敞开收购,甚至可以说是抢购。什么水分大的,兑土,兑沙子等等什么都有,可以说质量堪忧,后期生虫,霉变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即使如此卖粮者依然不算太多,而且在收购价格一涨再涨,甚至是一天一个价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激发更多农民卖粮的积极性,出现这样的怪象到底为何?

   我认为首先农民手中不缺必须之钱了,也就是往年夏收过后就要秋种,一季压着一季,不仅要支付收割的费用,还要为下一季的种植支付化肥,种子,农药等费用,而且这笔开支相对于上季收入来说不菲,这样在没有多少余钱的情况下,只好尽快地贱卖粮食,换取资金,而如今不同了,农民有其它的收入渠道,也就是农民有余钱了,他们也会待价而沽,而且传统上也是有钱不如有粮,有粮就会心里不慌,正是有余钱及这样的心理,也出现惜售,从而成为抬高价格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还是老生常谈就是市场中收购粮食的主体多了,表面上讲收购主体增多就增加了收购竞争,从而使得竞相涨价,但实质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中的钱太多了,需要寻找投资渠道,以至于在粮食收购市场也出现许多“投机”的粮耗子,其实我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市场中主体增多,但应该主体多元化,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四轮式,农用车去走乡串户的去收购,但另外一方面我又发觉类似的行为不值得,因为每天的走乡串户每天的所得也仅仅为100,甚至是几十元,而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都少则50-60,多则80-100,也就是机会成本也比较大,那天在我在路上遇到一个杂技团就有很深的感触,就是杂技团中有i许多年轻小伙,如果去打工的话每天也能搞个几十,上百,杂技团的成员加起来就有几百,而如果让一个流动杂技团凭演出去挣几百元,在当下我认为是很难的,因为本身他们的杂技水平有限,另外百姓看杂技的价格预期很低,超过10元估计没有多少人看,所以我就想一方面要弘扬国粹,要引导更多的人进入市场,另外一方面也面临更现实的困难就是收入减少,而现在人是最现实的,收入少一点都不会去做,而会选择去做工资更高的工作,这样着可能阻碍我们一些推动改革发展的工作!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