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贝尔斯登的废墟上

  既然金融界基本都认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那么,对于这种难得的市场极端状况,如果不予以深刻的总结与反思、纠错与改进,那么,我们可能仅仅是经历了危机的冲击,而不能从这种危机的经历中增进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理解,从而也就可以说是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擦肩而过而已。
  反思金融危机,与其空洞地、不着边际地讨论宏大的命题,不如从一些具体的金融产品、一家具体的金融机构、一个具体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切入,这样可能更为感同身受。从这一次金融危机来看,贝尔斯登公司无疑是一个最有分析价值的案例。
  贝尔斯登公司,可能是在这一次危机中最为贴近中国证券界的华尔街投行之一,因为据说一家中国的投行差一点儿就在贝尔斯登风雨飘摇之前买下它,而且据说是因为审批程序的冗长和拖沓,才使得这家银行与这笔差一点儿就要签署的收购合同失之交臂。在这个案例中,审批救了这家中国投行,这已成为业界的一个笑谈。
  阅读《贝尔斯登的兴衰》时,还看到了巴菲特等金融、投资界名流的推介。巴菲特说:“我一口气读完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并且受益匪浅。艾伦 C.格林伯格展示了他坦诚直率、幽默风趣的魅力,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既然巴菲特都这样说了,如果要了解一点儿“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这本书看来是值得一阅的。
  回过头来看金融危机的演变历程,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这家被誉为近几年华尔街最赚钱的、有着85年悠久历史的“老店”,于2008年3月16日被迫接受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的超低价收购,以避免沦为破产清算的结局。一个老牌华尔街投行从鼎盛到衰败,股价从30美元跌到2美元,噩运只在72小时之内便降临了。这样,贝尔斯登成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个重要牺牲者。
  贝尔斯登公司名中的“Bear”一词在英文中有“鲁莽”的含义,作为曾经的全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素以强悍的交易风格且敢于冒险而著称。它激进的按揭业务、结算业务、债券业务、对应高端客户的投资咨询业务曾令业界赞赏甚至有些嫉妒。不过,当风险来临之际,贝尔斯登高杠杆的业务投资模式以及狭隘的市场定位也加速了企业的覆灭。而“Bear”在金融术语中也有“卖空”的含义,通过回顾贝尔斯登垂死挣扎的72小时的生命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恐慌性的抛售是如何一步步地逼死了全球金融市场上这只曾经肆无忌惮的“华尔街孤狼”的。
  贝尔斯登,生硬地直译,就是“鲁莽地卖空”,真是一语成谶。
  一直到2008年3月,不计后果的高杠杆融资让贝尔斯登得以实现年均约33%的利润率和20%的股本回报率。这要归功于根据异常复杂的金融技术设计出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工具能将贷款的风险打包,并作为资产出售。一旦整体信用开始收缩,原生资产价格跳水,这些“有毒”的衍生品的垃圾就会像核泄漏事故一样,污染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连原本看起来健康的业务也会遭到市场恐慌性抛售的毁灭性打击而导致流动性的枯竭。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贝尔斯登这种悲剧的出现似乎并不是什么新兴事物,而是历史的回归。之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包括现在的贝尔斯登和之后的雷曼兄弟等,不都成为潮水退去时的“裸泳者”了吗?
  从现代金融史的发展来看,现代金融市场上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反复发生在同一条狭窄的街上,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周期性的狂欢与阵痛、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沉浮都在不断告诫金融界:现在还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甚至连问题的症结和关键还存在分歧。在这样的迷雾中,金融市场不断前行,金融危机的历史将很可能重演。
  在贝尔斯登倒下的废墟上,金融界应当深切地进行反思。

  (作者巴曙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贝尔斯登的兴衰》
  ISBN:9787111319818
  作者:[美]格林伯格 辛格
 
  翻译:刘寅龙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价:36.00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