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疯狂的金钱

\
作 者:(英)邰蒂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金融危机的爆发,究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政府监管做了不该做的事,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得到过有效监管?是政府违反市场经济原则,为金融危机和投机者兜底,还是放纵放任有错在前、 造成政府和社会无法承受之重,不得不咬牙救市?

    金融衍生品究竟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又是如何发展到无法估量的风险地步?危机的爆发,究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政府监管做了不该做的事,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得到过有效监管?是政府违反市场经济原则,为金融危机和投机者兜底,还是放纵放任有错在前、造成政府和社会无法承受之重,不得不咬牙救市?

    这些问题,在《疯狂的金钱》中可以找到解答。该书作者吉莲·邰蒂聚焦JoPo摩根公司(后合并为摩根大通),介绍了其发明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以及这个全新产品脱离监管缰绳的步伐。1994年, JoPo摩根的一个由杰出投资精英组成的掉期交易团队,开始致力于研制金融衍生品系列产品,包括“信用违约互换”、“合成担保债务凭证”,等等。这些产品成为13年后引爆金融风险的炸弹。

    金融衍生品被设计出来后,成为华尔街乃至全球同行的最爱,加上投资基金和评级机构基于趋利心理而自动解除审查职责,直接导致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被叠加放大。此外,各类市场主体,以及扮演智囊角色的经济学家们,常常呼吁放松乃至放弃金融监管,使监管者在并无确定能力保证衍生品风险自控水平的前提下,放任其席卷业界乃至全球,助推了悲剧形成。

    《疯狂的金钱》一书的前半部分,描绘了JoPo摩根的高层、 掉期交易团队,是如何通过游说方式,使监管者相信金融衍生品体系创新的价值、必要性、风险可控性。

    一些经济学家在为2007-2009年金融危机中投机者、衍生品机制进行辩护时,多次鼓吹衍生品风险的不可知性,意思是说无法预估风险,所以就不能追究衍生品发明者、获利者、过往的鼓励者的责任。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尽管JoPo摩根掉期交易团队的成员至今(当次金融危机之后)仍然同样坚称当初无法判定风险,但就在其开启“潘多拉的盒子”之后不久,就已经有从业者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加拿大皇家银行主席艾伦·泰勒曾指出,金融衍生品正在演变为“可能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就像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那样”,会威胁全球金融体系;同样,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拉扎德投资银行的银行家费利克斯·罗哈廷也一直排斥金融衍生品,将之形容为“ 一群MBA 历经 26年在个人计算机上推出的金融氢弹”。

    这些警告没被获利心切的倡导者们听进去,相反,还当成了不合潮流、妨碍精英们大赚其钱的废话,后者们想方设法在公共舆论、政治场合和业界对之屏蔽。1996年8月,美联储接受了JoPo摩根巧舌如簧的游说,终于开口,明确允许银行使用和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 疯狂的金钱》一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挣脱了监管“缰绳”的衍生品空前弥漫的情况。

    吉莲·邰蒂以讽刺性的口吻在书中写道,“随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信用产品逐渐成为一种金融家都需要努力理解其中奥妙的东西。银行家们开始变得像柏拉图的故事中的洞中居民——最多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而不是有形的现实……每一位玩家都有自己的模型分析方法”,就连评级分析机构也不例外。

    21世纪的前7年,美国金融系统曾经遭遇多次危机,包括世贸中心遇袭、安然公司破产、互联网泡沫破灭等,每一次震荡的规模显得可以控制,金融系统都得以迅速复苏,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美联储等方面的信心。由此也使美联储听不进去对风险规模和可怕前景发表警示的国内外声音。美联储是国际清算银行的大股东,自然可以将些许“乌鸦嘴”压制出主流话语外。如今看来,这也是金融衍生品席卷世界过程中,监管当局和经济学界错失的最后一次事中纠偏的机遇。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