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不纯粹”的经济学家


  2001年,加尔布雷斯93岁时出版了自己的自选集,在这本自选集中收录了四篇有关经济学家的文章,分别是关于亚当·斯密、马克思、托尔斯坦·凡勃伦以及凯恩斯的评传,这四篇文章都比较长,大约占去这本并不算厚的选集四分之一的篇幅。其他部分主要来自于加尔布雷斯最畅销的两本书———《富裕社会》和《1929年大崩盘》的部分章节。从这本自选集的组成,我们可以感觉到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的那样,加尔布雷斯也许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一个原创性很强而且多产的经济学家不会把自选集宝贵的篇幅用来介绍别的学者,尽管那些文章写得很漂亮,有着不亚于文学家的优雅笔触。

  最刺耳的批评之声来自于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经济学教材之父保罗·萨缪尔森,他曾直率地批评加尔布雷斯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当记者把此话转述给加尔布雷斯,加尔布雷斯在吃惊之余做出的回应仍然是高质量的:“没有什么当代经济学著作能不提我。我不相信,任何一个只是经济学家——— 排除社会的比如政治思想——— 的人会对这个现实世界有任何意义。”

  这一充满自信的回应,道出了加尔布雷斯几十年写作生涯关注的核心焦点正是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将权力间的关系引入经济学分析中。

  有着传奇般生涯的经济学家

  这一基本的观察视角也决定了加尔布雷斯不可能是一个纯粹埋首于书斋里的经济学教授,他的富于传奇色彩的生涯和他视野广阔的学术观点之间存有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加尔布雷斯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农场,在经历了平稳的学生时代之后,加尔布雷斯在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即在哈佛大学任教,1941年加尔布雷斯成为美国政府价格政策与公众供给办公室价格部门的领导人。这一年加尔布雷斯才33岁,这也首开加尔布雷斯介入主流社会的先河,在随后的岁月中,加尔布雷斯一直在主流和边缘之间从容游走。控制全美境内的物价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加尔布雷斯回忆说:“如果有人到我们办公室后竟然面带微笑离开,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没有把事情办好,因为价格控制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富有成效。”结果可想而知,加尔布雷斯最终不得不终止了他的职务。

  之后,加尔布雷斯成为《财富》杂志的编辑,这也是他和媒体展开合作的滥觞,正是在那里加尔布雷斯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在经济学家中加尔布雷斯的文笔属于最好的之列,和他激赏的亚当·斯密的文笔不相上下,这既是受益于他和媒体的合作(大众媒体清晰简明的文风要求使他杜绝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晦涩的通病),也为他后来逐渐获得的广泛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在很多时候加尔布雷斯更愿意认同自己作家的身份,经济学家头衔对于他反而像是不合身的紧身衣了。加尔布雷斯出版的著作涉及超出经济领域之外的许多题材,包括经济问题的历史记载,外交和旅行回忆录,论述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小册子及经济学著作,他甚至出版过长篇小说,在《一位任职的教授》一书中他还以讽刺的笔触嘲弄了大学生活。

  在新闻界崛起之后,加尔布雷斯又不断和政界发生关系,这使他得以在实践中运用他的经济思想,同时这思想的影响力也因为实践而得到强化。

  带有左倾色彩的思想渊源

  除了阅历的影响之外,加尔布雷斯的经济学思想显然也有着某种经济史上的渊源。西方有论者认为“加尔布雷斯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太过吹毛求疵,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这论调并不奇怪,因为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家的圈子早就被牢牢打上了保守的烙印。而加尔布雷斯的种种经济主张,比如计划体系与市场体系之间的权力必须更加平等,收入应该从计划体系重新分配至市场体系等,显然有明显的左倾色彩,他被美国主流的经济学界所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

   加尔布雷斯较为激进的经济主张自有渊源,他最为尊崇的四位经济学家都是某种程度上的革新者,亚当·斯密因为其传世之作《国富论》被公认为经济学之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解和批判显然是具有颠覆性的。凯恩斯视野恢弘的宏观经济分析则肇始于对当时流行的“萨伊法则”的批判。凡勃伦在四人中影响较小,但加尔布雷斯却对他“情有独钟”,可能是因为凡勃伦是学生时代的加尔布雷斯最为着迷的经济学家———他的学说以及他古怪但却富有魅力的人格,加尔布雷斯在著作中多次赞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社科著作,有着“不朽”的地位。同样,凡勃论也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最尖锐、最诙谐的批判者。

  并不巧合的是,这四位经济学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叛逆的生活方式,这也许也是吸引加尔布雷斯的重要原因,至少在他撰写的这四人的评传中,他对这四人的经历都着墨不少,而且饱含理解和同情。这是否出自某种隐蔽的“阶级情感”呢,要知道虽然加尔布雷斯成名后衣食无忧,有一段时间每年都会去瑞士(《富裕社会》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瑞士度假时创作的)度假,但是别忘了他的加拿大安大略农家子弟的出身。这四位经济学家之所以吸引加尔布雷斯,是因为某种共同的挑剔地观察世界的方式,某种怀着变革理想的道德激情。这正是理解加尔布雷斯卷帙浩繁的著作的关键所在。他最有名的著作,出版于1958年的《富裕社会》(曾被评为美国20世纪百部佳作之一)则是他的这种观念的最好体现。

  在这本论述“富裕社会”的书中,有两章“不合时宜”地专门讨论了“贫富不均”和“贫穷的地位”。总而言之,加尔布雷斯对追求一个扩张的全民经济表示怀疑,并主张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加尔布雷斯的这些道德主张并不新鲜,就像他自己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用更激烈的话语,凡勃伦用更尖刻的措辞早就表达过,但是对于一个以理性的精神解释经济生活规律和秘密的经济学家,这些道德诉求赋予他学术观点某种柔韧的质地,使他能在纠缠在一起的众多因素中间敏锐地找到影响经济变化的主因。

  三个20世纪未竟的事业

  “为经济学家道德的辩解,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改善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是加尔布雷斯被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而在世俗的层面,一个经济学家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则会为他带来广泛的世俗名声,去年,保罗·克鲁格曼就因为对最近的两次金融危机的预言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这并非对此次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唯一预言。至少,早在1958年在《富裕社会》中,加尔布雷斯就已经警告过经济增长会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可是人类太健忘了,虽然他在很多场合继续苦口婆心甚至是不厌其烦地向人们阐释种种不祥的经济和人类前景,但是并没有获得多少回应——— 他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掌管全美国物品价格的那个年轻人了。这逼使他在91岁的耄耋之年,在伦敦经济学院接受名誉学位时发表题为《本世纪未竟的事业》的演讲,继续以一位有良知有洞察力的饱经沧桑的老人身份,对整个人类发出苍老但却感人的呼吁。

  今天我们看这份演讲稿,一方面感动于这位老人对世界的几乎绝望的爱,一方面也为他犀利的洞察力所折服。这个演讲不算长,加尔布雷斯集中阐述的三个20世纪未竟的事业,也就是他的三个忧虑,一个已经发生,一个还在发生,最可怕的那个似乎即将发生。已经发生的那个是指自去年夏天席卷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他在演讲中说得非常明确:“投机性崩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现在必须加以纠正。自1998年局部逆转以来,美国目前正经历另一种投机性乐观倾向。“当你听说我们迎来了一种永久繁荣的新经济,金融产品的价格反映了这一幸事的时候,你就应该采取防范措施。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甚至本千年大部分时间里———造成投机过热的一般原因。”还在发生的那个是指美国也不能幸免的贫困问题,他再次重申:“每个人都该享受像样的基本收入保障。”即将发生的那个是指消除核武器问题,他说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未竟事业”。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仍旧带有明显的加尔布雷斯特征,对经济危机的预言是建立在对经济运行的洞察力的基础上,后两个则是他一贯的关注社会热情以及道德热情的自然展现,正是后者使他的著作超越了一般经济学家的专业范畴,具备了更为深广的人文背景。

    《富裕社会》,加尔布雷斯著,赵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25元。
    《不确定的时代》,加尔布雷斯著,刘颖、胡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26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