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我读《车间的竞争优势》

  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国内3个影响力最大、会员最多的经济学专业网站:中国经济网(www.ce.cn)、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efnchina.com)和人大经济论坛(www.pinggu.org)携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以“我读人大社经济学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本文获纪念奖。

  这是“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研究的经济史实跨越两个世纪。

  笔者作为一名在经济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学一点经济史知识,看看国外的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评点,确实是工作需要。学一点经济史知识,知往鉴来,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性,有助于我们掌握当今经济发展的态势;学习国外的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看法,这样可以将我们中国的经济形势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去分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分析是必要的。

  《车间的竞争优势》这本书即以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界工业霸主——英国、美国、日本——的先后继起为线索,以霸主们先后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车间为横断面,对劳动雇佣制度与技术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精辟的分析。全书分两大部分,即“19世纪的理论和历史”与“20世纪的角逐”,时间跨度大,这就好比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巨型经济运动画卷,让人在其中找寻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我是带着发生在我身边的经济现象来解读这本著作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用很短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问题与困难很多。读这本书,我发现几百年前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与我们现今许多地方发生的失地农民问题这两个现象,有许多相似处,当然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圈地运动”与我们现在因城市扩张而导致城郊居民失地失业现象何其相似啊。但这两种现象结局是不同的。在“圈地运动”中,经济学家J.D.钱伯斯认为,“对那些没有法律权利的穷人来说,这始终是事实:‘20个里面就有19个是圈地运动的受害者,从总体上来说是受害者’”。汤普森也指出,“圈地(不论伪装得多么巧妙),说白了,其实就是阶级掠夺,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由财主和律师所组成的议会所制定的漂亮的财产法规。”“圈地运动”是一种阶级剥削已不容否定。

  学经济史是为了给现实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现在,我们的失地农民与当年“圈地运动”中的失地农民,从表象上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从问题产生的内因上看,也相似,都是经济发展城市扩张的结果。但从解决这件事的方法上来看,我们对待失地农民的态度和政策与几百年前资产阶级兴起时的做法迥乎不同。我们是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让失地农民洗脚进城,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就业与养老问题。总之,我们城乡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在处理与历史类似问题的原则。

  我知道,本书的作者是从马克思主义者的眼光来分析经济问题的。在英、美、日经济发展各领风骚于一时的历史空间下,作者在对三个国家企业制度史的客观细致的推敲梳理中,引出自己的理论喻设的。即使你不同意作者的结论,但其所提供的丰富的企业制度史料,足以为我们对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化的思考提供丰富的营养。尽管作者没有刻意强调,但是书本身却给我们提供了一国的社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制度演化的历史情景。而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在企业制度研究中特别容易忽视的问题。

  《车间的竞争优势》这本书的作者拉佐尼克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罗维尔学院教授,欧洲商业管理研究所(INSEAD)杰出的荣誉研究员。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了比较和历史的研究方法,书中研究了英国、美国和日本在上两个世纪国际竞争力的更替。对马克思的观点,作者也是采取批判的继承,就以劳资关系为例,马克思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告诉人们,劳资双方可以走向和谐,靠暴力促使资本家让步的做法已经很少见了。尊重事实,这才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及其理论最科学的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丛”系列丛书是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的力作,宏观规划与微观分析都很到位。再说,译文流畅,没有大量地以经济学词汇示人,让我们这样普通的从事实际经济工作的人都能读下去,这不能不说编辑出版者是下了功夫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