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埋葬还是复活凯恩斯主义?张维迎VS克鲁格曼

  经济学家的观点总充满争议,经济学家们内部还分出诸多派系来,处处笼罩浓厚的对抗硝烟。2009年新年伊始,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发表长篇讲演“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向与会众多知名企业家宣讲他所理解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2008年-2009年度国内最流行的金融前沿著作,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保罗.克鲁格曼的最新力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传达的核心思想“回归萧条经济学”,则正是复活凯恩斯主义的观念。

  把二者对照阅读,是一次有趣的阅读体验。

  80年前的那场辩论

  张维迎教授介绍说,1929-1933年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有两个人预测到了。那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米塞斯与哈耶克,他们依据的是一套科学的商业周期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上世纪20年代美联储实行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定得很低,信贷规模膨胀,最后的必然结果是大危机、大萧条。

  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书中的观点,自然完全不同。现如今,除了观点最右的经济学家之外,几乎持任何立场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大萧条”是因为有效需求崩溃导致的,美联储本应以大规模注入货币来对抗那场萧条。但在那时,这还根本不是流行的想法。

  “大萧条”是因为经济之前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克鲁格曼把这类观点称为宿命论。克鲁格曼的原话是:“当时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附和一种充满道学气的宿命论”。

  很显然,张维迎与克鲁格曼对于上世纪那场全球金融危机何以爆发的认识完全不同。

  新型供应派与需求派之争

  张维迎教授在演讲中强调说,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经济学提供不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他告诉在会的企业家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他用好似讥讽的口吻说:“如果刺激需求就可以发展经济,我们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克鲁格曼也不甘示弱,他在书中强调:“所谓的‘供应学派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愚蠢的想法,这种荒谬的信条要不是为了迎合媒体和富人的偏见,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力”。

  克鲁格曼认为,一直以来,我们对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是缺乏准备的。

  过去20年间,主流经济学扬弃了凯恩斯的需求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经济学,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技术进步与长期发展上。不过,现如今,一切发生了变化,如何增加需求,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的核心内容。

  在书中,克鲁格曼对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日本的困境、1995年和1997年墨西哥的危机、东亚经济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这些危机中,关键的问题都是如何创造充足的需求。

  埋葬或是复活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被称为“萧条经济学”,在书中,克鲁格曼提出“如何增加需求,以便充分利用经济的生产能力,已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完全是凯恩斯的药方,正式宣告了“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在案例分析中,克鲁格曼证明了:那些不同时断陷入衰退的国家,乃至2008年这场全球危机,是因为决策者们没有按照凯恩斯的经济学原理出牌。

  克鲁格曼提出重新研究“萧条经济学”而获得世界声誉,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复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种力量。

  张维迎教授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他说,事实与逻辑分析表明,现如今的全球危机不是自由市场失灵,而是政府政策的失败,“在我看来,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

  就政府政策没有按照经济学原理出牌,张维迎教授和克鲁格曼有共同之处。张维迎认为,“这场危机与其说是企业界人士太贪婪,不如说是政府官员决策失误。

  总之,经济学家们都会埋怨,政府官员没有学好经济学原理,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奥地利学派的规则,决策者们都没有遵守。

  阅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我们能够了解到保罗·克鲁格曼勾勒出的新萧条路线图: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影子银行崩溃的导火索,影子银行体系崩盘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更令人忧心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硬着陆”可能会成为本次全球危机的“第二个引爆点”。我们还能了解到,克鲁格曼开出的药方: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寻找免费的午餐等。

  更为有趣的是,我们能发现“埋葬还是复活凯恩斯主义”这样的分歧是如此之大,而且隔空论战。不由得让人重新回想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的那句话:“两个经济学家讨论一个问题,通常得出两种结论;如果其中一人为著名经济学家,结论必有三个以上。”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