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收起酒杯的人”

  格林斯潘主掌美联储时,常常把美联储的功能,比作在宴会正酣的时候收起酒杯的人——损人不利己,好心没好报,而且常常非常招人憎恨;只有在醉酒驾车交通肇事的时候,人们才多少在心里暗暗感谢收起酒杯的人。而读完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我最大的感受亦如同格林斯潘评价人们对美联储的看法一样,萧条经济学亦是一种平日招人鄙视,而在类似今天这样黑云压城时刻被人想起的学术分支。

  如果不是2007年以降至今弥漫全球的经济萧条,克鲁格曼的这本书必然不会受到各方的重视。作者在该书开篇,即引述罗伯特·卢卡斯2003年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的主题发言,声称商业周期已经被人类的智慧解决,针对未雨绸缪预防商业周期的任何金融政策都收效低而且没必要,学界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保持长期经济增长、坐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上。卢卡斯的观点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学术观点,而是全球经济学的一种主流意见。在这种主流认识下,正如克鲁格曼在第10章中所表达的,“有关衰退及其发生机理的整个话题,就变成了一种学术雷区,敢于踏入这一领域研究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少。”“时至今日,许多经济学家依然认为衰退问题不重要,研究衰退有点旁门左道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理解,在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刻,谁也不喜欢踩刹车;在可以吃饱饭晒太阳的情境下,谁也不会搭理高喊“狼来了”的小屁孩。

  可是这次“狼”真的来了。不光这次来了,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萧条之“狼”就一直在我们身边虎视眈眈,稍有懈怠,萧条便会弄爆形势一片大好的泡沫,吞噬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可不是吗?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中所评述的重大危机,就有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1980年代以墨西哥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经济危机、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等等,这些事实已然证明,萧条病一直存在,且随时可能在某个地方爆发。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总是一个又一个经济泡沫的破裂。而经济泡沫的破裂,不光戳穿了奇迹的神话,更多时候成了“寰球同此凉热”的灾难,尤其是对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而言,逃无可逃,躲无可躲。

  当然,也有人看到了泡沫对经济带来的好处。比如丹尼尔·格罗斯,在他的《大泡沫》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泡沫和创新循环”的思路,并认为在电报业、铁路、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能源等领域,泡沫的积聚及破裂,总是成为促进经济腾飞的发动机。格罗斯就差高调宣布:泡沫是个好东西了。克鲁格曼显然没有格罗斯这么乐观,在克鲁格曼的笔下,经济泡沫的破裂总是带来萧条,而对经济学家来说,面对萧条而回天乏术,这只能说是经济学家的耻辱。而经济学界的自大与盲目乐观,对萧条经济学所关涉的问题视而不见,又是让他作为经济学家觉得难堪和尴尬的地方。同行的盲目乐观与信口雌黄,甚至成为权贵阶层的利益相关者,学者的良知荡然无存,经世济民的学术理想荡然无存。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这本书的内容已如上述。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亦可圈可点。尽管写那种谁也读不懂的经济学专著是他作为经济学家的拿手好戏,但在克鲁格曼看来,现在的情势最急需的不再是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这个世界现在所急需的,是基于充分认识的明智行动,而为了实现这样的行动,我们就必须以平实的方式表达思想,以便使所有相关的大众都能理解,而不是只让那些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人读得懂。”克鲁格曼甚至宣称,正规经济学中的方程式和图表,只不过是构建经济学大厦的脚手架——一旦大厦修建大功告成,这些脚手架便可以功成身退了。基于这些,克鲁格曼将这本书界定为一本阐述事实及其原因的分析性简论。

  模型是任何类型的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工具。克鲁格曼用来支撑其分析和论述的模型,是斯威尼夫妇在《货币理论与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中提及的托儿合作社模型。克鲁格曼将票券比作货币,而将每个经济体缩微成托儿合作社,用这种简单易懂的模型,阐述了经济萧条产生的机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克鲁格曼还利用这个模型,阐述了走出萧条的药方,读者不能不察。

  在该书勒口处,出版社打上了这么一段让人眼热心跳的广告:克鲁格曼被誉为“自凯恩斯以降,文章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这个广告究竟是否属于持平之论,且留待读者品评。但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的确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几乎具备你所能想象的一本好书的全部优点。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美】保罗·克鲁格曼 著 刘波 译

  中信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