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Freakonomics、苹果橘子与魔鬼

  尼采说,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不同的翻译确实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虽然这无非是失去的程度问题,比如有朋友告诉我读了北岛的《时间的玫瑰》再去重温王家新对同一首诗的翻译,顿然发觉以前推崇备至的王氏译作显得粗俗不堪。
  好在人类除了诗歌外,还有大量的其他作品,比如经济学,而且翻译速度并没有因为它比诗歌更罗嗦就更缓慢。2005年美国的一本经济学畅销书《Freakonomics》很快被翻译成中文,首先是台湾版的《苹果橘子经济学》,然后是大陆版的《魔鬼经济学》,除了皆有经济学字样,三个书名大相径庭。若事先不知情,将这它们放在一起,大概很难想象这其实是同一本书。
  说到这里,还得从这本书的作者讲起,《魔鬼经济学》的作者是经济学家列维特以及纽约时报记者史蒂芬·都伯纳———显然后者属于锦上添花的角色。列维特何许人也?未来之大师也!他是一位杰出的海外经济学家,而且几乎是美国当前最引人注目的青年经济学家。列维特博士毕业五年就被经济学的圣殿芝加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获得了美国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最高荣誉———克拉克奖,这个奖项的获得者被往往被誉为潜在的诺奖得主。
  列维特今年又被《时代》杂志选为“塑造世界的一百人”。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学术圈。当年他曾以成功解释了美国犯罪率为什么惊人下降而著称———列维特反驳了“更有效的巡逻政策”、“更严格的枪支管理”等理由,惊人地抛出关于“堕胎”降低犯罪率的观点,并说得大众心悦诚服。但他的这一观点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据说,美国左派与右派都有人对这个观点大加抨击,保守派指他美化了堕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自由派则认为他的观点有优生学的味道,谩骂电话与电子邮件让他应接不暇,论战至今未熄。
  “Freak”为怪诞、奇异之意,用这个词语来概括列维特经济学分析的特点,颇有几分神韵。除了关于犯罪率的问题之外,这从《魔鬼经济学》一书中各小节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比如,“学校老师与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三K党与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和妈妈住在一起”、“怎么才能成为完美的母亲”、“名字对未来的孩子有影响吗”。
  而台湾版的《苹果橘子经济学》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看一下这本书的原版封面就会一目了然:一个苹果,被切开后,发现内部居然是个橙。除了问题怪诞、奇异之外,“苹果橘子”问题也是列维特此书的一大特点。这本书的副标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A  rogue economist exp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thing(翻译为“揭示掩藏在表象下的真实世界”)。看似符合逻辑和经验的判断往往被假象所迷惑,想当然的常识也好,高深莫测的理论也好,往往都像那首历史悠久的老歌唱得那样,迷雾遮住了我的眼睛。
  在《卫报》的采访中,列维特坦言他最有兴趣的主题是:人们如何因应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因,他说,“诱因是现代生活的基石,传统见解经常会有错误,戏剧化的结果经常来自遥远甚至微妙的原因”。《纽约时报》上曾经这样介绍列维特的风格———当一台机器出现故障,所有的工程师都在忙着寻找各种原因的时候,只有列维特意识到,原来电源没有插上。
  在我看来,诱因和经济学的关系在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而诱因会影响人的理性行为,但这种诱因往往不为人所知,所以要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就得寻找人的行为所受的诱因及其中的关联。张五常说,经济学的功能在于解释世界,寻找现象背后的诱因和关联自是经济学的使命。但列维特的过人之处是在寻找关联的时候异常大胆,语不惊人死不休。正象凤凰卫视阮次山的所言,“许多看上去不相关的事情,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这正是列维特和他的Freakonomics魅力所在。
  在大陆版的《魔鬼经济学》的封面上,植物升级为动物,似乎很时尚地出现了“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不明就里者恐怕会以为这是香港歌手谭咏麟那首流行金曲的配套读物。而在书名上,大陆版采用《魔鬼经济学》的名字更令人匪夷所思,这种看似时髦的包装正如在材质很好的明代家具上刷了一层新漆,既不添彩,又会让部分读者有受骗的感觉,纯属画蛇添足。如果非要寻找诱因,我猜想是不是出版商想沾点哈利·波特或者玄怪小说的光?在一本推崇关联的图书上,将封面、书名、内容搞得没什么关联,确实也是一种勇气,也够“魔鬼”的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