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新企业,新企业家精神

随着自主创业的复兴,有关企业家的课程变得十分流行。管理学家伊桑•布朗纳曾惊喜地叹道:“在今天的商业研究中,没有哪个领域比企业家精神更热门了!” 的确,现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九成以上的MBA学院选修至少一门有关企业家方面的课程;1998年的美国有120所商学院开设了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主修课程。


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怎么样才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怎么把握自己的新企业小企业发展成为成熟的大公司?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玛尔•毕海德,这位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咨询师,并曾任哈顿金融债券投资公司产权经纪人的学者,从商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历经近20年研究新企业的成长和商学院的教学方法,用10年时间访问了1989年《有限公司》500强中的100家企业的创办人,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分析,用学者和实践家(毕海德曾经有过两次创办风险企业的经历)的眼光系统研究了个人和大企业之间在创新方面的差异,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新企业的发展,考察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试图将以前的理论整合起来,“以帮助个人创办、发展自己的商业企业”。他的著作《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为我们理解企业家精神,培养企业家提供了崭新和详尽的理论分析。
在新企业起源时,毕海德认为,创业者其实并不需要具备超常的风险承受能力,他们只需要抱着这样一个想法——“正面我赢,反面我也输得不多”,就能从事开创性的事业。至于创业的初始条件,他们也同样不需太充裕,相反,他们往往是一些禀赋贫乏的经营者,大部分人靠借债、抵押经营,他们也不具备管理经验或者行业经验,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创办企业。关于这一点,我们一直以来就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那些拥有技术创新的人才可能成为企业家,作者通过研究告诉我们,大多数企业家是通过复制或者稍微修改他人想法而创办自己企业的,他们甚至是一些创意和技术缺乏突破性的经营者。但是每日诞生数以万计的新企业,日后能成长壮大的毕竟是少数,这种“有前途的新企业”具备什么样的性质?作者与其它各类型企业作了区分,分析了新企业的资源禀赋与机遇、对未预见的问题的高速措施、企业如何获取资源、企业家的与众不同的品质,同时将大公司、风险资本资助的新企业和有革命性创新的企业又作了细致分析作为对比和补充。新企业在创立初期,都是因陋就简,企业家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而做出正确决策,是为重中之重。


对于新企业的演进,毕海德从某些新兴企业如何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长寿公司入手,说明年幼企业的发展过程具有更多的经济学意义。他认为,通过利用“熊彼特式”的创新来建立一家企业,而不是仅仅利用市场失衡赚取利润或者向少数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家创造了新的资源组合方式并塑造了他们所在的产业和市场的结构。新企业这一演化过程的描述,并不能使我们确定哪些因素才是其中的关键,但是作者的分析表明:大多数新企业并非大公司的微缩版,它们的发展目标也并非是在规模和寿命上。如果将新企业最初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其后的发展,其结果不是倒闭就是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建议,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基业常青的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变革。在这个时期,只有卓越的企业家才具备进行这种变革的能力和意志。他们必须拥有不同寻常的雄心壮志以及对亏损的承受能力。


这本包含着大量的数据、案例与严密的理论分析的著作明晰了神秘事物“企业家精神”的分析框架,使新企业的起源特征与演进过程尽在掌握。虽然《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的案例主要来源于美国的企业,但是毕海德得出的原理也显然适用于更广阔的经济类型,对中国的新企业成长也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哈佛商学院商业史教授钱德勒评价这本书时说:“在回顾了创办企业的困难与风险之后,这部给人深刻印象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成功和失败的精选案例。对于企业增长的持续演化,毕海德的描述和分析具有广阔的历史背景,与更具一般性的经济和社会的理论分析密切相关。不论自己的企业处在哪个发展阶段,企业家都有必要阅读这部著作。”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也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人们在商学院里找寻却总是找不到的知识。”而美国《有限公司》杂志主编乔治吉恩德龙则这样感叹:“对于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我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该死,怎么作者不是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