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开放世界与开放世界的微观经济分析----海闻等新著《国际

  我们无可置疑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开放带来的经济交往及由此引起的全球化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身处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可能不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逻辑解释。而在经济学领域,对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学分析就显得愈加重要,需要使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全球化的基本推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贸易往来则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国际贸易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开始被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但在今天,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类的学生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他们需要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一套经济逻辑的解释,也需要掌握对不同经济主体(国家、地区)之间交易(贸易)行为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一本好的国际贸易教科书来帮助完成。
新年伊始,海闻、P.林德特和王新奎的新著《国际贸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该书从撰稿、修改直到正式出版,作者前后花去了六年多的时间,以教材打印稿的形式,该书也已经被上千名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使用过。而我有幸用此书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的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从而能够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本教材。综观全书,有几个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本好的教科书首先应当定位准确,围绕定位合理安排书中内容。对大学教学来讲,一套分层次的、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能否通过教育获得该学科规范训练的基本保证。在这个系统中,每一门课都应有自己的明确分工和准确定位。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直以同国际经济学教育接轨、强调现代经济学规范训练为追求目标,并以此为学生开设系统课程。从中心目前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数学工具类课程和经济学入门课,包括了微积分、概率论、线形规划以及经济学原理等,接着是提供更高层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课程,包括中级微观、中级宏观和计量经济学等,在此基础上再选修各分支经济学课程,如国际金融、新制度经济学、会计等等。《国际贸易》正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该书定位于中级的国际贸易理论教材,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先修完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中级水平上,作者对全书内容和难度做了合理安排。例如,对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作者主要通过几何图形和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讲解,避免过高的形式化。克鲁格曼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模型(krugman,1979)和琼斯的贸易和增长的简单总体模型(Jones,1965)是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模型,也是书中形式化程度比较高的两块内容,依据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作者将前者写入正文,将后者纳入附录,而对后者相关内容的非形式化讲解则在正文中完成。

  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深入浅出而易于教学是该书的一个突出之处。教材的写作不同于专著,因为教材面对的主要是初学者,好的教材应当能够使读者尽快的进入这一领域,掌握相关内容,既能在微观上学会技术细节,又能在宏观上了解全书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国际贸易》一书在这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国内国际贸易理论教科书一般都分为基本理论、贸易政策、贸易发展实践(全球化和区域贸易集团问题以及中国的外贸改革)三个部分来写,该书也遵循这一顺序来写作,但在更具体和细节的安排上则独显匠心。该书将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明晰的划分为三部分来讲解,即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每一种理论,作者都在文字介绍后给出一个清晰的模型表达。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分成两章,即基本模型(H-O模型及其检验)与H-O模型的扩展(要素价格均等化等三大贸易定理)。H-O模型的扩展一向是学生感觉内容繁杂、不易理解的部分。该书在对H-O模型扩展的讲解中,首先讨论贸易中不同生产要素的收益变化,论述SS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接着放松假定,引入经济系统供给方的变动(包括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宏观经济分析假定短期中技术和生产要素存量是不变的,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我们就从短期进入长期,进入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作者由此很自然的转入对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关系的论述,利用基本分析工具中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来讲解罗勃津斯基(Rybczyski)定理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增长中的"放大效应"和"荷兰病"。最后作者再从两要素分析进入资本、劳动和土地三要素分析,巧妙的将特定要素模型纳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扩展中。可以看出,整个章节内容的处理浑然一体,条理很清楚,逻辑推进环环相扣。

  上世纪60年代后,围绕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不但比较好的解释了工业国之间和行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产业领先地位的不断转移,而且使用了更前沿的经济学工具。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章,作者详细论述了其中的主要学说,如新产品的技术周期理论,林德的收入变动说等,并将主要笔墨集中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上。这样的安排有其深刻的原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古典模型里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且边际收益不变;新古典模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单个要素边际贡献递减,总体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并且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同质。这些假定保证了新古典理论建立起漂亮的形式化框架,但却偏离经济现实。后来的经济学家打破这些假定,开始进入不完全竞争、产品多样化和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世界,这些构成了最近几十年经济学快速发展、成就卓著的一个领域,也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前沿。对这些内容,作者在书中做了两方面的处理:一是进行精心的梳理和安排,二是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述。该书首先讲述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现象,从不完全竞争引入由此导致的价格歧视,然后讲解利用价格歧视解释行业内贸易的理论。作者接着引入规模经济,现代经济学处理规模经济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外部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框架,二是内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框架,作者在前一个框架下讲解坎姆(Kemp)模型,利用后一个框架的方法讲述克鲁格曼模型,对后者的讲解又利用到了前文建立起来的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的知识基础,显得前后呼应。在介绍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后,该书又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设,论述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对初学者来说,这些介绍性文字似乎有些晦涩,但这些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在书中却是由作者通过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的。作者在"前言"中说,要写一本好教材,"必须对整个理论体系融会贯通,才能全面介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表述时又能保持其内在的一致性","必须使用自己的叙述体系,只有这样,写出的教材才能不东拼西凑或晦涩难懂,才能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读罢此书,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一基本的写作理念在全书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导论部分用不少笔墨讲述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简史,包括世界贸易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走过的历程。经济学是解释世界的科学,对学生来讲,了解所学课程所要解释的那部分"世界"里的经济现象是很重要的,作者安排这部分内容正在于帮助读者建立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感性认识。而书中的其他内容可以理解为对这些国际贸易"故事"的经济逻辑的解释,这也可以看作作者在教科书中寻求"感性与理性统一"的一个尝试。

  反复讲解基本方法,突出经济学分析工具的训练是该书的又一个特点。贝克尔(G.Becker)指出,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并不在于其研究对象,而在于其研究方法。《国际贸易》一书十分注重对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训练。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定位,即"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在读者已经具备一般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该书旨在讲述如何进行开放条件下微观经济分析的一套方法(开放的宏观经济分析更多包含在国际金融理论中)。在导论中,作者就从总体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入手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工具,并遵循"所使用的数学工具将尽可能简单和前后一致"的原则,将这些分析方法的运用贯穿于全书。例如,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对价格线及供求曲线构成的总体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在书中的李嘉图模型、H-O模型以及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经济效应的分析中都被反复使用,再加上课后习题对这些方法的扩展和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另一方面,作者又很注重讲清技术细节和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原理有一个不同之处,即贸易理论时间跨度很大,需要从古典经济学讲起,从古典、新古典直到当代的新贸易理论,这使初学者容易产生混乱,在使用分析工具时出错。例如,在很多经济学初学者的头脑中,供求分析借助于两条分别具有正负斜率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来完成,但实际上这只是新古典的供求曲线,它们的形态依赖于边际产出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在古典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由于假定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投入(受当时的劳动价值思想影响)且边际产出不变,其供给曲线不再具有正斜率,而是成为水平折线。而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古典、新古典和包含规模经济的模型中则分别呈现出直线、凹向原点和凸向原点三种形状。作者在书中的讲解和图形推演中很注重这些细节,讲清背后的来龙去脉。读过这些内容,我们可能不仅被国际贸易理论的魅力所感染,而且可以感受到这些模型背后整个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倾向于将国际贸易理解为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而不仅仅是国际贸易本身。对一个经济学的学生来讲,即便对国际贸易问题缺乏兴趣,也很有必要来获取这套开放世界里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另外,书中精心安排了三十多处专栏和案例,每章后都附有参考书目和习题(绝大部分已经让学生做过),这些都使该书作为教科书显得丰满和完整。

  1984年,海闻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开始了他的国际经济学教学研究生涯。1995年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经济学特别是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推广工作。在北大和中国社科院开设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撰写普及性教科书《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翻译出版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与《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担任"经济科学译丛"执行主编等都体现出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办经济学双学位项目以来,平新乔和卢锋教授已先后将自己讲授课程的讲义出版,现在《国际贸易》一书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使其受益者得以扩展到更大范围。去年底,海闻当选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透过这本教科书,我还能够感受到的,正是这位"最佳教师"对自己工作的那份热爱以及为此付出的勤勉和努力。


2003年3月10日

李斌,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100871;电话:13911670709;E-mail: libin1998@263.net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