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当下世界经济的理性考察——《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

5年前因预测亚洲经济危机而广受瞩目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相信对世界经济、亚洲经济和中国经济关心的人们有兴趣一阅。

克鲁格曼指出,过去几年中日本、墨西哥、阿根廷、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巴西等经济体经历了与美国1923-1933年大萧条极为相似的严重的经济衰退,一连串事件接着在现代社会中爆发,而且令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足以让人们警惕全球经济有无重陷1929-1933年大危机危险的可能性。

克鲁格曼认为,现在的事件未必是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但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措施,世界有可能爆发新的萧条。但问题在于,“近期遭受的这种世界经济问题,正如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预防的那类问题。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之后,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方法,去避免大萧条的再次爆发。”克鲁格曼建议,必须对过去20年所谓的“正统”经济学、特别是供给学派经济学进行反思,重新思考“萧条经济学”,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流行趋势,重新考虑过去20年被主流经济学和主要国家政府决策者扬弃的"需求经济学"。而治疗萧条经济的药方极为简单——印钞票。

克鲁格曼在书中表达的思想,我们未必需要全盘接受,但对我们认识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从1997年底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连续22个月物价下降,计划经济中传统的“短缺经济”已经让位于市场条件下的“过剩经济”。市场需求始终难以启动,原因何在?

目前,中国的经济理论界也在思考如何看待当前的问题,是我们的结构性改革不够深入、彻底,供给的结构无法满足需求?我们也正面临着一个如何选择“药方”的问题。

回顾民办经济史,英国、美国、日本在经济起飞,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先后都出现过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英国出现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则是20世纪80年代。对这种现象的判断和把握,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决定了各国后来若干年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演变。推行了20年市场经济的中国,加上前30年计划经济打下的基础,今天我们是否遭遇到了类似困境,如何摆脱当前市场需求难以启动的局面,都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对这个根本的判断掌握不好,有可能妨碍下个世纪初中国经济政策的正确取向。

当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提出合理的政策,需要下大量的功夫,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也是克鲁格曼等外国经济学家无法做到先知先觉和开出药方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这家仍然有发挥自己作用的广阔天地。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开阔的视野,更大胆地突破教条主义(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自由市场至上的教条主义)的勇气,或许,这就是本书留给我们的思考 。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