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大而不倒”的倒掉

人们很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根本不会倒下。但事实并非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曾有过一段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繁荣时期。危机前夕,基于创新机制所获得的利润,它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2007年,华尔街金融界从业人士的总薪酬高达530亿美元,其中高盛支付的薪水总额为200亿美元,人均66.1万美元,高盛发放的薪水在危机之初位于五大券商之首。

  金融巨头们深信,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利润,而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金融模式。大券商大谈特谈即将创造出的金融价值与令人眩晕的数字,但这一切是以高杠杆率为赌注的,华尔街一些公司的债务与资本之比已高达32∶1。这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了,这些复杂模型的正确性会得到验证并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失败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9·11事件”后美国经济的衰退都曾让华尔街遭受重创,此次创新模式的兴起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货币贬值。当时亚洲储蓄过剩,美国则在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主导下实施超低利率(2001年美国经济持续衰退,此举旨在刺激经济增长),最终世界各地都开始出现流动性过剩。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流动性过剩最典型的例子。在房地产泡沫的高峰期,银行非常热衷于提供房贷。无需提供任何证明,只要声称自己的薪水有六位数,想买房的人就可以轻松地从银行开出5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证明,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到贷款。房价自然也是不断暴涨,人人都在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中变成了投机者,不断地倒卖房子,并拿着银行的房屋抵押贷款去买豪车和游艇。那时华尔街认为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极低,由于抵押贷款被不断地证券化和切割打包,蕴含其中的风险即使没有被彻底消除,也已经被大大地分散了。银行不再把这些贷款持有至到期,而是把它们分割并打包出售给了投资者。而且,银行自身也购买了大量以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资产。正是这些金融机构之间极为密切的相互关联,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不知不觉中,每家银行的发展都高度依赖其他银行的状况。如果有一家银行倒闭,那么其他银行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

  2007年危机已初露端倪,但很多人仍然认为除了一些抵押贷款公司,次级贷款几乎没有什么风险。2007年3月,美联储主席本杰明·伯南克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目前看来,次级贷款对整体经济及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已得到了控制。”然而,这年8月,市值2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市场开始崩溃,溃败之势迅速在全球市场蔓延。贝尔斯登旗下两只主要做次级贷款衍生品交易的对冲基金崩盘,投资者损失了16亿美元。法国最大的上市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暂停了取款业务,理由是无法计算出账簿上与次级贷款相关债券的价值。这实际上是指在任何一个合理的价位上,他们都找不买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证券非常复杂,几乎没人能搞明白如何在衰退市场中对其进行合理定价。截止到本书写作时,专家们还在苦苦计算这些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价格,市场就会瘫痪;而没有资本,华尔街就无法运转。

  美国五大投行中实力最弱而杠杆率最高的贝尔斯登第一个倒闭。但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现投资者全面恐慌的局面,也就是说,当没有人觉得自己安全、也没有人知道华尔街下一个倒闭的会是谁时,即便是实力最强的银行也可能会挺不过去,最终以倒闭收场。

  回过头看,这次危机之前所出现的泡沫和以往的泡沫一样,都是苏格兰作家查尔斯·麦凯在1984年的经典著作中所称的“大众错觉与群体狂热”。银行并没有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而是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类劣根性的故事。人们很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根本不会倒下,但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为《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

  《大而不倒》安德鲁·罗斯·索尔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本文摘编自该书序言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