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研讨会简报(上

 

2012年3月9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大学国发院致福轩联合举办“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研讨会,两个机构研究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我们分两期简报报告研讨内容,本期简报报道余永定、巫和懋、张宇燕等人发言主要内容。

余永定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拥有一个具有国际地位的货币。中国2009年开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较为迅速,这一过程提出了一些需探讨问题,甚至显现一些负面效果。当前各界讨论热点已从人民币国际化转向资本项目自由化,有必要对过去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讨论进行概括性梳理分析。

余永定研究员首先对国际化货币进行了定义。国际化货币是指在本国以外也能得到很大程度认可的货币,它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发挥计价、结算和价值储存等基本功能。作为一种国际化货币,有必要对它的计价和结算功能进行区分,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推进过程中,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区分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和重视。当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时,它似乎就自然而然地被假设成为计价货币。事实上,计价功能和结算功能并不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一种货币可以是计价货币,发挥计价功能,但它并不一定是结算货币,发挥结算功能,反之亦然。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一个例子,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建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一种计价货币,但不是一种结算货币。

余永定研究员接着分析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明。从学术界讨论角度来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减少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二是减少美元计价资产和外汇储备;三使中国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更有效率,进而加强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四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中国的边境贸易;五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可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货币,中国也就不用向美国交铸币税,反而还可以收取其它国家的铸币税。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实现了以上的目的呢?从人民币的交易功能来看,人民币贸易结算量急剧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占中国总贸易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9%。从人民币的价值储存功能来看,香港人民币存款量急剧增加。2011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超过6000亿元。但是以上进展有明显局限性,因为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和香港人民币存款量急剧增加都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发生改变,那么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和香港人民币存款量的变化趋势都会发生逆转。因此还不能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预期效果。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减少企业面临汇率风险。调查显示,许多中国企业虽然用人民币结算,但是商品依然用美元计价。一旦计价货币选定,汇率风险就已经确定,用什么货币结算一般对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没有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也并没有减少了美元外汇储备。由于进出口人民币结算的不对称性,人民币进口结算往往高于人民币出口结算。这导致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美元外汇储备不减反增。

当前一个观点是进出口人民币结算的不平衡是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不可避免的情况,因为外国人没有人民币,只有通过进口才能将人民币输出。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因为货币国际化首先是要求货币成为计价货币,而不是结算货币。即便外国没有人民币来支付其进口,这也不妨碍它们用人民币来计价。问题在于这些国家不愿意用人民币计价。

然后余永定研究员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采取的是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即根据国际化货币的基本职能,从简单入手,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各个职能领域中的使用范围。人民币通过进口结算,流到境外;鼓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随着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增加,人民币出口结算也将增加。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最终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

这一路线图也存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否应该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呢?事实上,结算货币选择是由从事交易企业决定的。政府所能做的是给予企业选择计价、结算货币的自由。比如,日本出口企业普遍不愿意用日元计价而宁可用美元计价,并且日元出口计价比重始终高于进口计价比重。这与日本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和企业市场定价行为等因素相关的。由于日本出口产品主要销售到美国,所以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而选择了以美元计价。

人民币回流机制初衷与现实并不一样。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初衷是,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持有得到较高回报,从而增持人民币海外资产,从而增加人民币的出口结算,加强人民币作为国际流通手段的作用。然而流通手段和价值储存手段是相矛盾的。在理想状态下,人民币出口结算,外国企业再次用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人民币回流。此时,人民币完全是流通手段。但是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意味着人民币充当了价值储存手段。此时人民币已经回流,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无法再充当流通手段。 现实中可以看到,当香港人民币存款急剧增加之时,人民币出口结算比例很低。当香港居民抛售人民币资产之时,人民币出口结算比例上升 。这也是当前路线图存在的问题。

最后余永定研究员对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并未实现当初设定的目标,在许多方面适得其反。但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跨境流动合法化得到了推进。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每一关键步骤都以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相应步骤为前提,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隐含了相应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时序 。然而,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对应的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序与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共识的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序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冲突。比如,与出口结算货币选择的自由化对应的是短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而理论和实践中,在汇率和利率都缺乏灵活性的条件下,短期资本流动不应当开放。因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从属于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回避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讨论,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名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将导致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失去控制,人民币国际化也难以为继。

巫和懋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巫和懋教授主要从人民币离岸市场与金融自由化方面对余永定研究员的主题报告进行了评论,并介绍了台湾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以及启示。

首先,巫和懋教授从人民币离岸市场与金融自由化方面对余永定研究员的主题报告进行了评论。人民币国际化没有达到其原来设定的目标。当前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贸易依然以美元计价,而人民币计价才是人民币国际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商品是否以一国货币来计价主要取决于微观因素,而不是宏观因素。我们之前对日元的研究也表明,即便要承受一定的汇率风险,日本企业也不愿意贸易以日元计价,因为日本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以美元计价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层面而言,如果一个国家产品有良好的品牌和较强的营销能力,那么它便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就能够提出用本国货币来计价。如果中国仍然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也就难以改变以美元计价、以人民币结算的事实。中国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强调人民币计价,必须要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微观个体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不是由中央银行推动的。由中央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造成套利套汇的现象,并不会改变市场上商品以何种货币计价的事实。

当前中国存在一个奇怪现象:一种货币,两个市场,两个价格。这便造成了人民币套汇空间的存在。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增长非常迅速,2011年9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为6000多亿元,这是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换言之,该存款是用美元交换得来的,这意味着美元的短期流入,造成了中央银行美元外汇储备增加。此外,抛补利率平价在中国并不成立,这便又产生了额外套利机会。套汇和套利的存在,构成福利损失的来源。可以认为,套汇和套利行为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流入的短期美元资本不仅仅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而且还获得了巨额的收益。流入的短期美元资本所获得收益归根到底还是由中国央行和民众来支付。

其实,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的背后还有着政治经济学的涵义。中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利率过度压低。结果导致获得贷款的企业得利和老百姓受损。显然这些企业所属利益群体不愿意利率自由化。同样,汇率低估是为了鼓励企业出口,出口企业从中受益,而消费者则因为进口商品支付更多而受损,显然这些企业所属的利益群体不愿意汇率自由化。这些利益集团对金融自由化构成阻力。金融危机发生后情况发生某些变化,因为人们普遍对美元反感,希望人民币能够取代美元,有可能借人民币国际化形成新的利益群体。

巫和懋教授还谈及台湾金融自由化的经验。台湾经济规模比较小,当初金融自由化并没有打算使台湾货币成为国际性货币。台湾金融自由化开始于1980年,其背景是1960至1980年间快速的经济增长、较高的外汇储备、较高的民间储蓄率、健全的政府财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在利率自由化方面,早在1976年,台湾便建立了货币市场,以浮动利率引导民间资金流入货币市场,货币工具包括商业本票、国库券、可转让定期存单、承兑汇票,并且政府免征营业税,采取优惠税率、分离课税 。1980年,利率自由化正式启动,货币市场利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它成为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参考,但是此时的银行利率仍有上下限。1984年11月,中央银行放宽贷款利率上下限,由银行决定基本贷款利率,并且允许银行自主决定存款利率。

在汇率自由化方面,台湾于1979年2月废除固定汇率制,远期外汇市场的上下浮动区域为2.25%,该政策实行至1989年。1980至1985年间新台币币值稳定,1986至1988年间,经常项目顺差较高,资产价格飙升,台币相对于美元升值近四成。1989年4月中央银行废除中心汇率制度与各项限制,即期汇率由各银行自行订立公告。1987年7月撤除所有与经常项目相关的外汇管制,并允许居民持有外币。个人每年汇入金额逐年提高,由初始的5万美元提高到1989年的50万美元,进而到1990年的200万美元。1992年个人汇出入金额为500万美元。企业自由持汇额从1995年的2000万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5000万美元。1995年允许外国人开立新台币账户,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但对外资进入采取总量限制。在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台湾利率与汇率市场已基本实现自由化。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银行逐步调高利率,并于1997年10月让新台币大幅贬值,经过价格调整,台湾得以安然度过亚洲金融危机。

从台湾案例来看,金融自由化在较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物价背景下通过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是利率市场化。先实现正的真实利率,再建立各种期限的利率指标。第二步,汇率市场化。建立即期、远期、期货等汇率市场体系。第三步,健全资本市场如股票、国债、公司债市场。第四步,开放资本项目。首先允许个人、国内公司对外直接或金融投资,然后再允许外国机构进入内部资本市场。

张宇燕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张宇燕主要从人民币国际化的量化指标、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以及原因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张宇燕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量化指标。人民币国际化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呢?这需要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进行判断。如果人民币在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中所占比重与中国的GDP和出口占世界GDP和出口比重大致相当时,那么就可以认为人民币已实现了国际化。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它只是学者和官员私下讨论的一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国际货币金融政策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官方表述也只是间接涉及到了人民币国际化,比如胡锦涛主席在第一次G20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四项主张,其中第四项就是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其次,张宇燕对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既然官方没有正式的表明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为什么大家还这么热衷讨论人民币国际化呢?这其中的背景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在2006年超过了日本GDP,并且在2011年更是日本GDP的两倍。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已经迅速的崛起,但是中国金融体系还相对薄弱,这与实体经济的地位是不相符的。第二,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元体系遇到的麻烦便是人民币崛起的机会。第三,回应全球失衡。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应对全球失衡,中国提出了加大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都与人民币国际化紧密相联。第四,中国国内货币银行体系的改革。1985年,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1995年,商业银行与政策银行分离;2005年,商业银行上市。可见,中国货币银行体系改革是十年一大步,下一步改革的路径可能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

最后,张宇燕对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果并不如人意。然而,为什么仍然还有人提出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呢?这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推动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一个“倒逼”机制。美国高层官员曾表示美元有两个支撑,庞大的金融市场以及完整、透明和公正的司法体系。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美元资产,把美元当成国际货币,正是因为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司法体系。反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还较低,司法体系也不健全,这两点才是人民币国际化能不能成功、能走多远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二,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要避免中国走亚元和亚洲货币合作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提出正是讨论亚洲货币合作最热烈的时期,我们不希望亚元限制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不希望亚洲货币合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束缚。第三,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为了实现储备资产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并不一定按照计价-结算-储备的顺序进行,它可以通过外汇储备互换直接实现。中国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其它国家的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其它的国家的储备资产,同时也使得本国的储备资产能够多元化。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