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从改革史角度看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有关宏观调控方针

【朗润¨格政】解读三中全会系列简报之六

简报2013年第047期(总第1079期)


2013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论坛“解读三中全会的改革政策”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举行。我们将分七期简报报告此次研讨会的内容。本期简报报告的是卢锋老师的演讲内容。

 

从改革史角度看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有关宏观调控方针


卢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我先从改革史角度简略评论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意义,然后侧重讨论如何实现“决定”提出的“科学的宏观调控”目标。

过去35年中共召开了八次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转折点,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出现代化改革动员令,又通过促进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此后七次三中全会每逢单双届的议事主题会有规律变换。具体而言,逢双届三中全会聚焦体制改革,如第12届、14届、16届、18届三中全会都推出体制改革决定;逢单届三中全会则主要论农业农村发展或其他问题。会议主题变换其实反映了中国体制转型动力学特点,凸显农业农村问题的特殊经济与政治影响,也显示高层面临危机灵活调整的务实方针。

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四次体制改革部署,总体来看实施得都很成功,对推进我国改革发展发挥了决定性指导作用。具体效果也有所不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历史性破冰成效,农业改革成果超预期。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改革引向城市,开创八十年代全面改革新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九十年代财税、金融、国企改革以及入世全面开放奠定政治基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多领域惠民式改革与边际性改革上成就显著,不过在一些需要“啃硬骨头”关键领域改革相对滞后。

在上述背景下,本次三中全会决定具有超出具体内容的特殊意义。改革决定确定六大领域改革议题,部署十五个方面改革任务,亮点频频,新意迭出,含金量高,不负众望,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另外从改革史角度看,会议决定表达决策层深化改革涉险克难和勇于突破的决心,成功达到重新凝聚改革共识与营造改革氛围效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显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边际性调整或修补润色,而且需要重点突破、全面深化、啃硬骨头、一鼓作气。这个认识飞跃对成功回应改革进程“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挑战不可缺少。

下面探讨决定有关宏观调控论述。与历次改革决定一样,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也是这次改革决定涵盖内容之一。决定提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科学的宏观调控”看作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之一。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宏调方法上,决定要求“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简略回顾历史有助于理解宏观调控新表述的新意。计划体制下国家全面控制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虽有全局与局部之分,却无宏观与微观之别。宏调调控理论与实践是改革时代产物。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要求“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同时第一次提出宏观调控命题:“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求“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

十四届三中全会体改决定阐述了宏调目标和方法。“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中共十六大以来十余年,更多强调“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最新改革决定明确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作为主要宏调手段,提出宏调目标制定和实施机制化,体现决策层宏调理念的重要创新。针对危机后形势演变以及我国参与G-20峰会实践,要求“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显然也是全新表述。再提“科学的宏观调控”,折射高层意识到需系统反思与应对这个复杂问题。

成熟市场经济下宏观政策对象主要指总需求管理与稳定政策,主要针对国民经济或开放宏观经济的总量关系与平衡,宏观政策具有相机抉择特点,宏调职能部门也比较有限。我国经济20余年探索仍未能使宏调体系基本定型,可能与转型期宏调实践的一些特点与矛盾有关。

我国对宏调概念和对象界定比较广泛,不仅包括总量平衡而且涵盖结构调整和优化目标;为此在政策工具上就需要借助计划、产业政策等多样化工具;在政策实施主体上表现为很多部门参与宏调形成“九龙治水”局面。这样对象广、工具宽、主体多的格局,有施政灵活的便利性。然而宏观波动有短期变异度较高特点,宏观调控有相机抉择特点,这些与结构演变和产业政策取向比较稳定的政策内容难以兼容一致,实践中难免导致宏观调控微观化与过多干预难根治。

也就是说,如果宏调对象过广、宏调工具过宽、宏调部门过多,许多政府部门在很多场合能随意“以宏调名义”干预投资、信贷、准入等方面微观经济活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目标就会落空。具体宏调举措是技术性与短期性问题,宏调规则、范围、方法则是体制性和长期性问题,在经济运行层面定义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真实关系。

宏调科学化与体制市场化具有双向关系:体制市场化程度制约宏调科学化程度,同时宏调宽泛化微观化也会固化甚至强化体制中非市场因素与结构,不利于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所未有新举措,决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必将为破解科学宏调难题提供历史新机遇。。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在实践中动态丰富与发展新的改革议程,就能实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成熟之日,也就是科学宏观调控目标实现之时。届时“宏观调控”这个体制转型期的特色名词,其中带有计划体制遗迹的“控”字或许会被扬弃,采取“宏观调节”或“宏观管理”之类表述。

(苏晓童整理、唐杰修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了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