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内容介绍

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的一门理论学科。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如企业、消费者为考察对象,研究他们怎样、以什么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涉及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同时也探讨了旨在使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以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进而提出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解决资源未充分利用问题,涉及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经济生活,所以其中的理论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是目前我国进行经济调整过程中经常所用的政策。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共80课时)
微观经济学部分(45课时)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大概了解本门课程的大体框架。要求掌握如下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
1. 经济问题:资源的稀缺性
2. 稀缺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3.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 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资源有效率的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门科学
1. 资源配置
2. 资源利用
三、 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
两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 微观和宏观
1. 微观和宏观的含义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
二、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 相互补充的
2. 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
3. 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1. 实证经济学的含义
2. 规范经济学的含义
二、 实证分析方法
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预测。
三、 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理论是政策的基础,但并非先有理论后有政策,有时有政策,然后对之进行理论解释。
第二章 需求 供给 价格
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要求掌握的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1. 需求定义:它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 需求表
3. 需求曲线
二、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 因素 
① 消费者的嗜好或称偏好
② 消费者的收入
③ 该商品的价格
④ 其他商品的价格
⑤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⑥ 政府的消费政策
⑦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2. 需求函数: 把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作为因变量的函数
三、 需求定理:
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他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在反方向变动
四、 需求定理例外:
1. 吉芬商品
2. 炫耀性商品
五、 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动
1. 需求量的变动
2. 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
一、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 供给 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 供给表 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
3. 供给曲线
二、 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1.因素
① 厂商的目标
② 商品本身的价格
③ 其他商品的价格
④ 生产技术的变动
⑤ 政府的租税政策
⑥ 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2. 供给函数
三、 供给定理
它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四、 供给定理例外
五、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1.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用沿着供给曲线运动表示。
2. 供给的变动:指商品的价格不变,其它因素变化使得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供给量都发生变化。 用整个供给线的平移表示。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 均衡价格。
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相等时的市场价格
注意:
1. 均衡价格是由于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2. 只有需求与供给决定价格,不存在其它力量
3.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进行的。
二、 均衡价格的形成:
供求运动的自发调节形成均衡价格。
1. 用列表法表示
2. 用图示法说明
3. 用经济模型表示
三、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 供求定律
4. 供求定律的应用
四、 均衡价格的运用(价格政策)或管制价格
1. 支持价格
2. 限制价格
3. 双面管制
4. 绝对控制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1. 什么是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 价格机制:又称市场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它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0
二、 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2. 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3. 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第三章 弹性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定量分析需求、供给,论述价格、收入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关系,使学生深刻了解价格变动对需求、供给的影响情况。要求掌握如下内容: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 弹性:
1. 定义:
弹性被用来表示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衡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2. 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自变量的相对变动
3. 弹性数值与自变量和因变量单位无关
4. 弹性可正可负
二、 需求的价格弹性(或简称为“需求弹性”)
1. 含义:
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2. 公式:E=需求量的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三、 需求弹性的种类:
1. 富有弹性
2. 缺乏弹性
3. 单位弹性
4. 完全弹性
5. 完全无弹性
四、 需求弹性的计算:
1. 弧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2. 点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第二节 供给价格弹性(略)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应用
一、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关系
富有弹性的商品通过降价来增加收益
二、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关系
缺乏弹性的商品通过涨价来增加收益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需求定理。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下: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二、效用
是欲望的满足程度,即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越高,则效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1.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相加总求和。
分析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其分析方法是:无差异分析法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 总效用
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2. 边际效用
指该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3. 边际
边际的含义是增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率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二、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 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 原因
3. 货币的边际效用问题
三、 消费者均衡
1. 假设前提
2.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这际效用相等。
3. 证明
第三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可能线
一、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1. A、B为两种商品的两种不同组合,A、B关系有三种:A大于B;A小于B;
2. 传递性原则: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A小于B,B小于C,则A小于C
A=B,B=C,则A=C
3. A与B的差别仅是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组合。
二、 无差异曲线
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三、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 是一条向右下方向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2. 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越大
3. 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 凸向原点的线
四、 边际替代率
? 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 当一个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下滑动时,两种商品数量的组合会发生变化,但效用水平不变,增加一种商品消费的同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其斜率为负值。
? 定义: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五、 消费者预算线(或叫消费者可能线)
1. 定义
2. 当价格不变而收入变化时,预算线平移。
3. 当收入不变而价格变化时,预算线转动。
六、 消费者均衡。
1. 含义:预算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在切点上便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2. 证明
七、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比较
两者实质上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同一个问题。
第五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析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以最少生产要素投入达到最大产出的目的。在这种研究中,我们假设投入的生产要素为劳动与资本,循序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为不变时,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问题。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要素
一、 生产与生产要素。
1. 生产过程
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的过程,或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产品或劳务的过程。
2. 生产要素
西方经济学中,四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二、 生产函数
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三、 常见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四、 技术系数
1.定义: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
2.分类: 固定技术系数
可变技术系数
第二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 短期、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是指生产者可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二、一种可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 = f ( L , K ) 其中K为固定不变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TP,AP,MP)
1.TP=f(L,K)
AP=TP/L
MP=ΔTP/ΔL
2.TP,AP与MP的关系
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能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五、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AP上升的阶段
第二阶段:AP最大值点到MP为零
第三阶段:MP小于零
六、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把可变要素投入到第二阶段
第三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f(L,K)其中L,K均为可变的投入。
二、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是,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① 内在经济及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
② 内在不经济及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① 外在经济及引起的原因
② 外在不经济及引起的原因
4. 适度规模
三、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2.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① 等产量线:含义与特征
② 等成本线
③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教学目的与要求:从货币的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短期成本分析。要求掌握如下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1. 成本
2. 机会成本
3.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4. 总成本
5. 利润
① 经济利润
② 正常利润
二、成本的分类
1. 短期成本分析
2. 长期成本分析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 短期总成本
2. 短期平均成本
3. 短期边际成本
4. 可变成本
5. 不变成本(或固定成本)
6. 平均可变成本
7. 平均固定成本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 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 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3. 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成本
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二、长期平均成本
1.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
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3. 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① 成本不变的行业
② 成本递增的行业
③ 成本递减的行业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1.TR=Q.P
2.AR=TR/Q
3.MR=ΔTR/ΔQ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