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对局部均衡分析和博弈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看法

dingdingwang:

--------------------------------------------------------------------------------
我接着这里的某一主题写了下面的文字,观察了几天,发现读者很少,没有跟帖,推测是因为在第4页,所以,我今天把这主题拿来开题,以期引起讨论。

作者:dingdingwang
-- 发布时间:2006-7-13 16:38:00

--
博弈理论与现实世界究竟如何联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1990年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关于“理想图像”的解释,恰好可以借鉴。博弈论的模型,广义而言,五常教授分析框架所借助的任何经济学模型,统统都是内在无矛盾的一套一套的逻辑关系。而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总是有内在冲突的,否则就无从变动。因此,让我引用韩水法在“汉译本序”里的文字:“实在本身具有无限多方面的联系,这种无限多的联系对于任何无前提的认识者来说都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人们如果试图要获得对于它的清楚认识,那么就必须找到一个着眼点,并且确定所要清楚地认识的范围。……并以此来与实际存在的这个混沌相比较,从而疏理出其中存在的联系的清楚线索,并且把它综合起来”(第18页)。五常教授反对的,不是博弈论,而是以博弈论方式滥用数学并允许自己的头脑被数学统治的那种经济研究。因为,博弈论不应取代思考,不应弱化了研究者的思想能力。mathematics is a good servent but a bad master.

所以,假如你把博弈论当作逃避思考的路径,那么你错了。因为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运用数学方法越是深入,为把握数学符号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的理想图像之内诸种逻辑关系所必须的直觉就越是高超。

two days after the comment above, I found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from Professor Cheung''''s blog:
今天那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困难,是从事者漠视传统。他们因而不知道,除了鲁宾
逊的一人世界,所有经济问题都是制度问题。可能怕外人认为不够湛深,或要仿
效物理学家,他们以方程式从事,但问到这个那个符号代表什么,十之八九不明
确。用数据,搞统计,他们一般不管数据从何而来,也不知连带的是些什么现
象。文章工整,变化生硬,既无文采,也乏趣味。

-- 作者:dingdingwang
-- 发布时间:2006-7-16 10:57:00

--
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么,学生们是否需要学习一般均衡和博弈论呢?五常教授的经济学,就其方法而言,是局部均衡分析。例如,他最近发表的博客日记,论证了中国县级土地的地租(增值税)与地价联合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并引发了科斯的极大兴趣。在更一般的分析框架内,一旦五常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们就很容易接受。因为,这不过是从马歇尔的单一参量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到五常教授的两参量局部均衡分析框架。一般均衡分析可以允许任意多个参量呢!不错,你可以就此认为五常教授引发科斯惊讶的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认为,关键不是事后的理解。关键是五常教授表现出来的对这一问题的直觉。如果不借助直觉,我们可以坐在轮椅里,对一切事物,只要它们发生了,就说一句: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内,可以解释——当然,还要做一些结构假设。此所谓“套套逻辑”,如金岳霖很早说过的:一切现实的世界,都已经包含在逻辑可能的世界里了。

那么,一般均衡和博弈论究竟是否有用处?有。我下次再写吧。


xjhl5:

楼主你好!
能给初学经济学的人推荐一些关于一般均衡理论的书籍嘛?谢谢!


dingdingwang: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有用处,例如,仍以五常教授的土地分析为例:局部均衡分析可以解释租与价的联合作用在何种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率。一般均衡分析则解释当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改变时,当劳动要素的稀缺程度改变时,一般而言,当三大结构改变时,内生的租与价可能发生何种改变。后者未必是五常教授仅仅借助于局部均衡分析可以推测的吧?所谓三大结构,就是“偏好结构”、“资源禀赋结构”、“技术及制度结构”。概括而言,价格对于局部均衡分析而言是“参量”,它们解释供求行为。价格对于一般均衡分析而言是“变量”,它们被三大结构参量所决定。因此,一般均衡分析及其博弈论推广,是可以用三大结构变动来解释价格结构变动的。后者,通过局部均衡分析的推演,或许可以解释供求行为。

故而,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是,继续读五常博客,学习他的经济学直觉。同时,继续读理论文献,把你的经济学直觉与逻辑框架联系起来。还是读韦伯的方法论吧,其实,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不过是从波普那里抄来的。而波普的科学方法论,备受抨击,因为有不少问题。作为对比,韦伯的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得到最广泛的尊重。


zqdong:

零星感想
1。局部均衡分析在多大程度上有用,那就看这个“局部”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从“整体”或“一般”当中孤立出来。
2。博弈论的用处在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策略行为的工具。博弈论不是经济理论,博弈模型可以成为经济理论。
3。经济理论家使用博弈论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博弈论来沟通许多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和相互之间似乎完全没有联系的诸多经济现象(甚至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和生物学的各种现象),即从主体的竞争与合作行为本身的策略性去推导行为的后果,从而完成一种可解释不同经济现象的一般性理论或机制体系的建构,通过博弈论模型抓住诸多现象的本质机理。这种想法在实用上是为了完成一种对事物产生机制进行分类,从而能使人们更为简化和系统地分析、理解各种经济现象甚至社会、军事、政治、生物学上的各种现象的发生机理和对现象结果加以预测的方法。
4。当博弈论经济学家面临需要加以解析的经济现象时,他首先需要做的事是看看能否将该现象的发生机制归入某种已知的博弈论模型。倘若可以归入某个已知的博弈论模型,他就可以理解明白现象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也就立即可以对现象的后果进行预测。如果某位经济学家发现一种新的现象或机制不能归入某种已知的博弈论模型,则他实际上面临一个令人激动的机遇,因为他可以因此而构建新的理论去解释这一全新的现象。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就在博弈论经济学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当然,即使能将现象归入已知的某一类博弈模型,往往也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而是要通过复杂的分析研究才能完成这种归类,这种工作也是有价值的,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walter:

局部均衡分析是要有前提假设的,最主要的一个假设是完全竞争假设,即消费者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量,因而把价格看作是给定的。但这一假设成立是有条件的,在逻辑上只有消费者人数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才成立。但如果局部市场上人数很少,则只适合用博弈理论,特别是讨价还价理论来处理,因为这时消费对价格有一定的谈判能力,根本不存在给定的市场价格,也不存在需求曲线这样的东西。


remlus:

博弈论的结论是有办法检验的,而只要结果经得起检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个理论是错的,如果与经验数据不符,那至少说明它是不完善的,如果改了半天还是和数据分析结果水火不容,那么要么去看看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是不是有大问题,要么就干干脆脆把这个理论扔进字纸篓。很喜欢芝加哥学者的分析,在纯而又纯的竞争环境中,只要引进一点外生波动,就能得出和现实数据拟合得相当不错的结果,如果新凯恩斯模型不能拟合出更好的结果,就只能承认垄断竞争价格刚性并不是那么重要,不管我们直觉上觉得这些东西有多重要。


dingdingwang:

thanks, all are good comments, and have been downloaded as my memo.

再进一步的思考,出自T.F. Torrance的著作,引述其中一段:克尔凯郭尔在他的两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里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在这两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对抽象思维的猛烈抨击,……克尔凯郭尔认为,以一种问题在其中无法提出的媒介来回答该问题,是虚伪的,……让我解释一下,此处托伦斯引用克尔凯郭尔的看法,相当于对金岳霖先生“凡是现实的都已经包含在逻辑可能的之中”的判定提出了一种批评。对金先生此论的不同意见,我偶然从一位女士那里听到,有醒悟之慨。那位女士是杜维明先生现在的女友,他们访问杭州时,我被主人邀请与他们两位共进晚餐。虽然维明先生为我辩解,艾贝的批评反而更具警醒力量,她的反例是:那么,丁丁,请问,你能用逻辑世界来包含全部情感吗?让我继续引述托伦斯的论证,《Theological Science》中译本第5页:……再度回到克尔凯郭尔的论点,即虽然抽象思维将可能性与现实两者都考虑了进去,但它仍然不能维系可能性与现实的关系,因为它试图在可能性这个媒介中思考现实这一做法本身,就已经歪曲了它关于现实的概念。

再引述中译本第4页的一段文字:我们在哲学史上之所以发现真正的逻辑是在诸伟大哲学时代结束时达到其精确和发达形态,如……而在不那么富于成果的时代,逻辑则挤到前台,大有取代哲学之势,结果它不再是那种自我批评的创造性思维学科,而往往流于一种雕虫小技,其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我提出一种对金岳霖先生的命题的修正:凡是已经被逻辑表达了的现实世界都是逻辑可能的世界的一部分。当然,这是一句废话。不过,真理,只要自洽,就都是废话(同义反复)。

可是严格地说,两天前写的上面最后那段文字仍不够好,它应当重写为:凡已被逻辑表达了的现实世界都是现实可能的世界。凡现实可能的,都是逻辑可能的。逻辑可能的,就是无矛盾的。

这段文字比较好地表达了我所感受到的那些相关且重要的东西。第一句并不排除那些尚未被逻辑表达的现实世界,其中可以充满矛盾。第二句只适用于已经表达在第一句内的现实,即从特定角度被理解为自洽的现实世界。此处“特定角度”,参见上引韦伯的论述。

凡经济模型——局部均衡的、一般均衡的、博弈论的,都只是逻辑表达了从某一特定角度看上去自洽的现实世界,故而包含了从那一角度看上去无矛盾的一切可能性,并且在此意义上具有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能力——把未来可能的现实包含于逻辑可能的之内,假设那些“非逻辑常量”不随时间改变。所谓“非逻辑常量”,参见任何一部“模型论”教科书,或2001年版《the blackwell guide to philosophical logic》,chapter I,开篇的几页论述。


dingding2005:

关于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谢林(1775-1854,不是博弈论谢林,是黑格尔的朋友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里说得比较真确。大意是,先假设一切知识都以命题形式来表达,有些命题是关于命题之外的对象的,有些命题不涉及任何命题之外的对象。A=A,仅就这一形式而言,不涉及外部对象,故而是“先验分析”命题——即“分析的”并且是“先验的”。A=B,若B的定义需要外求,则此命题是“综合的”。在综合命题中,有这样一些命题,其中一切需要外求的定义,无需经验就可被认为正确,这些命题是“先验综合”的。谢林沿袭康德的逻辑学,相信数学概念及定理多为先验综合命题。为了解“先验”且“综合”的原理,马赫(在1881年左右)曾有一解释,大意是,如果某甲观察某乙而不意识到他在观察某乙,那么,他处于自然科学范畴内,他的意识是“外求的”,不是“反思的”。如果他(经由反思)意识到他在观察某乙,则他必须首先呈现给自己的意识这样一种关系——“某甲观察某乙”,相对于前述的关系,这是一种“元关系”。但某甲若意识到这一元关系的存在,他必须呈现给自己的意识这样一种关系——“某甲把某甲观察某乙这一关系呈现给自己的意识”,相对于前述第二种关系,这是一种“元元关系”。依此类推,无穷递归,何以了结呢?不动点原理告诉我们,或许存在一极限状态,使得意识对那一状态的意识呈现在意识当中仍是意识对那一状态的意识。人类的一切知识,应以这一状态为出发点,才有“科学”可言。谢林论证,这一状态是一种先验且综合的意识状态。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2&ID=93785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