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导入——从工业园区到新城的思考

lxhshufe:

东京、汉城等东部地区的大都市区形成为什么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带来人口的集聚?他们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城市人口集聚和极化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有,对比我国东部城市集聚地区的发展,又会有那些启发?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基础优势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开始将自己的功能定位提升为现代化新城[1],但是这些工业园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人气不足等的问题,限制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中人口不能得以迅速集聚“恶性循环”而非正的“累积因果效应”

本文无意探讨政策方面对促进人口集聚的分析,我们首先通过国内外知名大都市区的比较分析,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人口的集聚是否有积极作用。然后探讨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对人口计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并推算长三角吸纳人口的数量和大致速度、规模。直觉上是可以分析的。然后还有那些有启发的地方,希望获得更多的建议。

影响因素似乎非常繁多和复杂,如何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是本文分析的难点和关键。

假设

阻碍人口集中的一些因素举例分析(房地产价格、虽然基础设施很好,但是东部地区农村城市化水平似乎不高、为什么上海可以吸引大量人口集聚,苏州等地却要明显的慢于上海,除了大量论文分析的结论,城市的空间结构——空间架构演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有什么影响?又如何促进呢?)等等,

模型

数据模拟

结论

一些有用的东西目前数据收集了些许,相关文献也读了一些。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似乎无从下手。还望多多给些建议。

我的msn:lxhshufe@hotmail.com

可能有人会说,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本来就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怎么可以继续减少西部地区的人口呢?这就牵涉到一个人居环境的生态科学问题。根据199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会议的结论,干旱区(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0.05~0.25)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应超过7人,半干旱区(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为0.25~0.4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应超过20人。按此标准,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的人口都已大大超过了该地区的环境承载量。很多同志只考虑西部有大量闲置的土地,以为只要引来水或利用地下水就可以再造亿万顷良田。但建国以来的多次西部移民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即使是西部一些重要的科研、矿业基地,也因为忽视了生态问题而难以为继。?

当然,像三峡工程那样的移民国家是搞不起的,也不符合一般的人口迁徙规律。一般条件下的移民规律不是举家迁徙,而是家中的年轻人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从农村区域向城市区域流动。(在城市中他们定居留下来,生活可能会非常不稳定和贫困,但是他们的老年生活或者下一代会从受益)

中东部地区的人均耕地确实很少,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更多的工作机会将出现在东部的城市里。为了鼓励上述人口流动,国家应当承担起西部地区农村的普及义务教育责任,扫除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定居的障碍,为少数民族青年保持传统的文化、习惯创造必要的条件。但是在短期之内,这些政策上的变迁似乎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7&ID=100214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