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讨论] 空间:来自经济学与地理学的理解

itiszxl:

2006年区域经济学论坛的一个讨论计划和研究目标是:在对共同关心的专题进行充分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到两篇网络论文,做为我们论坛的共同研究成果。我这里先来抛砖引玉,对“空间”概念的理解进行探讨,希望(空间、区域、城市等)经济学者和(经济、人文、自然等)地理学者参与讨论,学术切磋,思想对撞,人生一大快事也!

引言:空间的理解

区域的本质是空间,对空间的准确理解是构建区域(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前提。空间是哲学、物理学(相对论)、地理学的基本范畴,当然也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但一直被经济学家忽略了。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没有维度的空间楼阁中”。近段时间以来,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经济法学都对空间概念进行了新的探索,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发展,以空间概念为共同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与地理学科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区域经济学者要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成果,不同学科互相学习。

从哲学意义上说,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按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因而,从属性上看,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从结构上看,空间是物质的分布形式和分布范围。一定的体积、一定的位置和一定的距离,就是物质的空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统一而不可分割,物质运动永远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之内。物理学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看来,空间、时间、物质和运动并不是彼此孤立无关,而是紧密联系着的,它们随物质的运动而变化。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物体沿运动方向的空间广延性就会缩小,内部过程的时间持续性就会延长,质量就会变重。所以,空间、时间、质量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对论所取得的成就证实并丰富了空间、时间、物质和运动之间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地理学出现了空间分析学派。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社会性,把空间视为社会关系的中介,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被利用来生产剩余价值。更进一步,他提出“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已经转化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空间的社会属性提供了很好的见解。

在经济学领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涉及经济空间问题研究。他们相继提出的“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均从生产成本的比较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由此探讨国际间的劳动地域分工。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以杜能为代表的农业区位论、以韦伯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以克里斯塔勒为代表的中心地理论和以廖什、赖利、勒施等为代表的市场区与市场网理论相继提出,区位论得到发展。二战以后,又出现了社会物理学派、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也有兴起的迹象。但是空间理论一直都没有真正纳入经济学理论体系,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现代经济学采取模型化研究方法,空间经济学的缔造者没有用一种适合于当时已有的模型化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从本质上讲,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集中是某种收益递增规律的表现,而收益递增比规模收益不变或收益递减的主流经济学思想更难模型化。由于空间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征,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掌握的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随着经济学变得越来越严谨,对空间经济的研究就越来越被推到学术的外围。空间与区域经济理论离经济学理论大厦越来越远,国内的空间与区域经济研究趋向于在进行应用分析和定量模型的堆积后,再给一些政策建议。

如何找到空间经济理论或区域经济理论与现代经济学的共同理论前提并将空间研究具体模型化,这是区域经济学者的首要任务,只有确定了区域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学科地位,明确进行空间研究的学术价值,才能让更多主流经济学家参与到空间和区域经济的研究中来。我认为,区域的本质是空间,区域是空间的特化,区域经济学中的空间概念是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的统一体。地理空间是指物质、能量、信息的存在形式在形态、结构、过程、功能关系上的分布方式、格局及其在时间上的延续。它是上至大气电离层,下至地幔莫霍面的区域内物质与能量发生转化的时空载体,是宇宙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区域,被定义为具有空间参考信息的地理实体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空位置集。地理空间具有多维性、可分性和尺度特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地理空间位置几何参数、空间形态、空间关系等特征都可以通过空间参数系统来进行精确描述,所有的地理要素都可以按经纬度或者特有的空间坐标系统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


小黎:
 
以下是我对QIMANS发起的"经济学需要“空间”因素吗?"讨论的阶段小结,亦作为“空间:来自经济学与地理学的理解”讨论的背景资料:

题引:
虽然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都强调了“空间”因素引入经济学的革命性意义,但在实际的研究中,“空间”不是被抽象成一个点、就是被密度、距离这些概念所替代,在结果中,“空间结构”往往也不是最终被关注的对象,“效率”仍然是第一位的。借用克鲁格曼的一句话“事实上,空间(原文是城市)并不是模型的核心概念”。

一、关于“空间”的内涵:

观点一:空间含义很广。有几何的概念(如三维)、也有地理的概念(如资源、气候、植物等的分布),而这里经济学的概念却不同。kaldor提到的概念有启发:空间赋予了竞争一种特殊的形式(space gives this competition a particular form)。经济学是非常强调竞争的,而经济学里的空间概念就是有竞争引起的。而我们常常将地理的概念与经济学中空间概念混淆。这是因为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而地理学涉及到资源分布对经济发展很重要,所以以为地理的概念就是经济学中空间的概念。诚然,这里是有交叉的,但是经济学新近的进展试图将空间因素内生化的努力表明,外生给定的地理学中的空间概念不足以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观点二:空间概念与研究对象有关。如果你认为你研究的是一般性,可不考察距离因素。如果研究区域或城市当然距离不可少。但城市与区域又有所不同,阿隆索地租揭示了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情况,这在区域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区域经济中只是将距离因素作为影响均衡的一个因素。新经济地理学常将距离与产品一起,称之为冰山成本就是这个原因。宏观经济不考虑距离因素,是因为距离所引起的收益与成本已在总量之中了。

观点三:空间的概念在很多学科都是有的,但是唯有地理学对它的理解最彻底、最深刻。空间可以用时间来度量,同样时间也可转化成空间距离,这一点在区位论中就有体现。现在很多学科都在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因此经济学中引入空间的研究,也是在同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取得进展。

观点四:经济学中明确地提出空间问题并且加以系统的讨论,最早应该是Ohlin的那本成名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当时Ohlin 就说,经济学对于时间的问题,已经有了很系统研究,但是对于空间问题似乎重视得不够。很多后来被描述成创新的比如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之类,Ohlin的描述已经很系统了。

观点五:新经济地理中的地理因素倒不是经济学中(可能是地理学等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地理位置的差异(靠海,内陆,港口,热带,温带等等)不外乎是一种固定资本的差异,是一种租金收入;这只是一种表象,而内在本质的原因在哪里?恐怕是个多种因素的集合影响,单纯从交易费或其它某一因素无法全面地解释。最重要是其中关于人类经济组织的理论问题。 市场之外为什么有企业?而企业为什么要积聚?企业既然要积聚,为什么不聚积成一个企业?企业的形成因为有交易费用,那么企业积聚的形成又因什么费用呢?他们之间的费用、收入结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企业发展、稳定的基础和企业积聚发展、稳定的基础有什么异同?企业理论问题已经是非常复杂,而企业积聚的外部效应更是难以捉摸。总之,有了企业理论好像可以解释非完全市场的经济行为;但企业积聚又是另一种非完全市场的经济行为;理论内在一致性的要求使我们困惑于这两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区别。可能经济学中最复杂的理论就是关于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的理论。


二、经济学需要“空间”因素吗?

观点一:空间是次要的,主要是空间所反映出来的标志性参数。而这些参数可以超越空间的标记,在本质上实现可比性。

观点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配置稀缺资源的。资源的性质包括了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狭义)的内容,距离实际上就是空间的一部分。经济学无非是研究最优问题,对厂商而言,厂址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成本和收益;对消费者来说,空间也直接影响其效用(福利)。交易费用(外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运输费用,运输费用不仅与距离有关,还跟站点的设置,网络性有关;同时空间也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效率,影响信息的对称性。虽然在经济学中空间被抽象化,但经济学确实是有“空间”的因素的。

观点三:空间似乎不能仅仅理解为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反映异同程度的参数属性。

观点四:实际上微观的经济分析需要空间,宏观的经济分析中,空间引入是中累赘,宏观经济分析,需要的是区域。

观点五:任何存在都具有物质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这是三位一体的。但是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发展中,这个三位一体被遗忘了N久,按照福科的说法,在哲学中,好像是从柏格森开始就重视时间,忽视空间问题,正是福科和列菲伏尔、德塞图。素雅等哲学家和地理学家挑起了复兴空间的大旗,在区域经济学(区位理论)中,图能和克里是泰勒、料石等是很重视空间问题的,但新古典时期没有合适的数学工具将其模型量化,所有新古典框架中,空间消失了。krugman在新的时期找到了这个工具,试图将空间拉回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的中心。 空间是一种思维状态!空间是如此普通以至于我们根本熟视无睹了!按照批判实在论的观点,空间的确造成了差异(difference that space makes),但是批判实在论的研究强调研究的层面,即微观和宏观层面,在宏观层面空间经常不起作用,在微观层面,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批判实在那强调偶然性的重要作用,而这偶然性主要就是空间的问题。


详细讨论过程请参见: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6123
同时,感谢曾参与这一主题讨论的所有网友。


小黎:

 转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问题
(征得作者同意,转引如下)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问题

sun100/文

1、学科的规范性与包容性的关系
是不是凡是涉及到地区的什么问题都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例如,区域的财政问题、银行问题,劳动问题,甚至地方病问题,是不是都要归入区域经济学的范畴?
我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必要的门槛还是必须有的。我们要把研究区域经济与区域问题分别看待。

第一,区域经济的研究内容需要规范,
什么是区域经济的内容?按照国内大多数教科书的归纳,应当包括:区域发展问题、区域开发问题、区域产业问题、区域关系问题、区域贸易与合作问题、区域空间问题、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区域规划问题等。

第二,区域问题的研究需要扩展。
区域问题的研究范畴应该更大,如区域的社会发展问题,可能包括方方面面,都需要区研究,但不一定作为教学内容。
区域的概念十分复杂,凡是涉及到区域的问题,都可以称为“区域问题”,在应用教学中,我们不应限制学生的研究兴趣,可以鼓励他们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任何的方面。

第三,关于内含与外延的定位。
区域经济的内容,是区域经济学的内含,区域问题研究是其外延。内含当然越规范越好,外延则可以充分延伸。
所以,我们这个学科需要一个教学的指导大纲,把教学中必讲的,都有一个建议,其他内容,就有授课教师自由发挥。

有一个词还是要区别的,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是不同的,请大家注意。

第二,区域问题的研究需要扩展。

区域问题的研究范畴应该更大,如区域的社会发展问题,可能包括方方面面,都需要区研究,但不一定作为教学内容。
区域的概念十分复杂,凡是涉及到区域的问题,都可以称为“区域问题”,在应用教学中,我们不应限制学生的研究兴趣,可以鼓励他们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任何的方面。

第三,关于内含与外延的定位。
区域经济的内容,是区域经济学的内含,区域问题研究是其外延。内含当然越规范越好,外延则可以充分延伸。
所以,我们这个学科需要一个教学的指导大纲,把教学中必讲的,都有一个建议,其他内容,就有授课教师自由发挥。
有一个词还是要区别的,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是不同的,请大家注意。

2、多学科研究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内含与外延的关系,还涉及到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寻找区域经济独有的东西和区域经济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东西。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独有的东西?

空间问题。

杜能的农业圈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都是在讲空间问题,我们的教学,空间部分占的比重不够。

聚集与分散问题。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部分就是一个聚集与分散关系的模型;产业集群更是一个空间聚集的方式方法问题和机制问题;

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学科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些研究可能不是经济学的,但却是十分必要的。


laodao:
 
地理学中有许多分支,包括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不过第一位说的太高,一下站在哲学高度。不过不清楚哲学是否有助于理解空间。
理论层面。个人认为,可以建立一种称之为微观空间基础而后加总形成宏观经济的思路,估计国外有人在做这方面工作。以我看得文献尚未发现。空间之所以是必须的,是因为集聚-外溢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对宏观有很强的影响。空间经济学只能是一个分支而不是主角,这应当是毋庸置疑的。
应用层面。至于实际如何应用空间因素,我个人感觉:研究城市必须谈空间;区域则不谈,而是强调区域差异与一致性,前者内生后者外生。因此完全取决于研究问题。而地理学则认为空间异质,因此只能描述而无法找到一般规律,除了地域分异规律,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很难有其他什么。经济学则一般hua ,总是建立在均质平原上,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容易证伪。
以上为个人浅见。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7&ID=87693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