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顺德“转制”的特征性质与意义

 

提要:本文将顺德的“转制”(从国有制转为股份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详细分析了各阶段的过程及其特征性质,并简略探讨了“转制”的结果和“转制”在顺德的经验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及其原因。

  关键词:转制、国有制、股份制、乡镇企业。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部,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固定人口约有102万。在这么一个小的地方,却在98年创造了645.27亿的工农总产值,向国家上交税收达34.85亿,连续七年居全国约2000个县市之首(注1)。

对于取得这样的成就,顺德政府归功于92~94年间的“转制”。顺德的改革开放以92年的邓小平南巡为分水岭,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78~92年的一次创业时期,和92年至今的深化改革时期。

一次创业时期是在计划经济、政企一家的条件下进行的改革开放。而到了深化改革时期,改革的重点转为改变政企不分家的国有经济的弊病,促使顺德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进行市政改革,将原来分属党委和政府的两套职能其实基本一样的合并,分别成立负责工业的工业发展局、负责农业的农业发展局和负责商业的贸易发展局,使机关数目从56个减少到32个,干部人数更从1200人减至900人,从而实现了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以减少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是进行产权改革,即俗称的“转制”,将原来的国有性质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注2)。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转制”,顺德政府的官员表示,是因为他们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认识到旧有的体制已经走到尽头,不能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形势,所以必须寻求新的体制、新的经营运作模式,来突破以往的发展极限,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对些,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下面本文将主要详细分析顺德“转制”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性质,并简略探讨“转制”的结果及“转制”在顺德的经验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一、顺德“转制”的阶段及其特征性质

笔者认为,"转制”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92年前、92年到93年宏观调控前、93年宏观调控后。

  (一)92年前的“转制”----潜流

"转制”虽是以92年的邓小平南巡为标志性的起点,但其实由来已久,只不过以前是以一种非正式的形式进行。虽说官方将“转制”定义为将国有性质的企业改造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但其本质是从纯粹的国有经济(包括国有成份与集体成份),转变到国有成份与集体成份在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只是组成部份之一,而不是以往的那样是独一无二的单一成份。

顺德在整个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处于一个相当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从纯粹的公有制角度来说,只有国有成份才算公有制经济,连集体成份的经济也只是从私有制经济过渡到公有制经济过程中不得不暂时容许其存在的半公有制经济成份。只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广大的农村经济的国家,不象城市的工业经济那样易于推行纯粹的公有制(即国有经济)。农民依赖于土地而分散地种植作物、饲养禽畜,而不是象工人那样可以集中在一个厂房里进行组织性极强的生产。相反基本上是以村为地理划分依据的农业生产队只能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才比较具有可操作性。顺德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体制起点,也正是如此。由此,与北方许多在经济发展上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地区相比,甚至与广州这要的南方大城市相比,顺德的经济发展起点虽然低得多,但国有经济的力量也弱得多,也就是计划经济的实行远不如上述地区或城市那么严密和有效。这就为非国有经济成份和市场力量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部。在香港与广州之间,顺德与广州的距离大大短于与香港的距离。因此,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也就是80年代初期,当香港的制造业大量迁移到近在咫尺的深圳、东莞等地时,顺德却因为其位置相对距香港遥远而无法受惠于香港的资金。这造成了顺德不能依赖外部的资金来发展自身的经济,而被迫一定要想办法靠自己。也就是说,顺德的国有经济成份固然薄弱,但外资成份就更微不足道了,真正占了主导地位的是非国有的自有资金,这是顺德走上发展乡镇企业道路的关键性原因(不要忘了,所谓乡镇企业就是所有者为乡镇政府的企业),也是影响“转制”的性质和结果的核心因素。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民间层面上,其实已经开始了自发的“转制”活动。随着一些大型的乡镇企业如容声(现在的“科龙”)、美的、华宝、神州、万家乐等的飞速发展,不少暴富起来的顺德人开始考虑创立自己的企业。也就是说,一些纯粹的私人企业开始创办并获得发展。这些私人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同于以前的乡镇企业。以前的乡镇企业是乡镇政府为所有者,因此性质是集体所有的性质,但这些私人开办的乡镇企业性质却是私人所有的性质,明白地说,完全是私有制性质,与乡镇企业的半公有制性质已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由于这时政府的公开政策是要维护公有制即使不再是独一无二、但仍然是重中之重的地位,这类私有性质的乡镇企业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在诸多方面上都受到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性的待遇。如私有企业的税率和工商管理费都较集体性质的企业高。仅以工商管理费为例,高达企业产值的2%,比同类的集体企业高出一倍。而且,税务机关认为私有企业往往都有逃税的倾向,因此对其管理格外严格。此外,私有企业要从银行得到贷款十分困难,手续之繁复令许多小型的私有企业望而却步。还有,集体企业如果遇到行政上的麻烦,有集体(乡镇政府)为之出头,私有企业却只有自祈多福了。

正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使顺德在当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称为“挂集体牌”,即私有企业以集体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这些企业的资金完全来自私人,与集体毫无瓜葛,但按营业执照的性质却是划归为集体所有制,代价是该企业每年向集体缴纳一定金额,如85~86年约为2000元,这在那个时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事实上,这种“挂集体牌”的做法在顺德差不多等于是公开的。连上级的省政府也知道有这种事情存在,只是在“这种做法并未违反政府政策,也有利于加强对私有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的说法下默许了(注3)。

这类“挂集体牌”的私有企业虽然本质上不是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但至少名义上是集体企业,享有集体企业在税收、贷款乃至政府服务上基本一样的优惠待遇。可以说,即使是半公有制性质的集体所有制内部已在此时开始了“变质”,或“转制”。 

  (二)92到93年宏观调控前----洪流

若说在92年前,顺德的“转制”有其自发性质,且“名分”未定,那么92年邓小平南巡以顺德为最后一站,并公开肯定顺德的经验.但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到这种“转制”狂热所导致的一些引人警惕的负面情况。笔者在前面已指出过,所谓“转制”本质上应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有经济体制转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国有经济体制,而不应是狭义地从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转变成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虽然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但并不等于说股份制是唯一可行的企业模式,甚至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企业模式。事实上,在不同的行业里,由于所面对的经营环境、服务对象、竞争方式、运作情况的千差万别,私人、合伙、股份这三种最主要的企业模式都有其各擅胜场的时候。如在对冲基金的经营情况下,合伙而其股份的企业模式占主要地位。

但在92年的“转制”狂热中,许多企业根本不是经过认真仔细的全盘考虑分析后才决定该企业适宜采用股份制的企业模式,而只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件新鲜、流行的东西,出于一种盲目跟风的心理就一哄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企业转成股份制性质再说。

此外,在这种狂热的情绪之下,"转制”的进行迅速出现失控的现象。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大量企业“转制”,规划和监管根本无法跟得上这么急速的转变,混的情况遂为贪污大开方便这门,不少企业的高层人员都利用这一便利为自己谋取私利。

"转制”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先对企业的总资产进行估值,再根据企业内员工的职位高低、工龄(即为企业服务的时间)长短等因素确定各员工所能分配到的股份数,由员工选择出资购买。企业的高层人员谋取私利的方法则是先在对企业总资产进行估值的时间设法与负责评估资产的人串通,故意严重低估资产的价值,有时竟低至只有合理价值的十分之一。其次是在分配股份数时一方面要求低层员工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买股份,高层人员却以企业的资金代自己支付或只要很低的比例以自己的资金支付。通过这么一些类似的花样,高层人员几乎不费分毫就将原属国家的资产“化公为私”,转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当时《人民日报》曾一度刊文批评顺德的“转制”实质是国有资产流失到私人手中,其中固然有意识形态的争执,但若撇除“姓资姓社”的内容,文章里所指出的弊病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以意识形态之争来压制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固然是错误,但借改革开放名义将“转制”变质为少数掌握企业权力的高层人员瓜分国有资产以肥一己之私也决不是正当之举。

  (三)93年宏观调宏后----节流

当中央政府意识到“转制”的狂热到了失控的地步后,已是到了93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字(据说达30%)的时候了。为了压止经济过热,中央政府推行宏观调宏政策,紧缩银行信贷。对于一向以负债经营方式为主的企业来说,银行“关水笼头”对它们的打击是相当大的。因此,"转制”的目的又再一变。

一方面,为了减少支出以渡过时艰,不少企业通过“转制”以求可以名正言顺地裁减低层员工,美其名曰“遣散”。较早遭到“遣散”的员工若是年纪较大接近退休年龄的可以选择提前退休,除“遣散费”外还可得到退休金。较迟遭到“遣散”的员工境遇更悲惨,即使接近退休的也以“遣散”视之,只得到微薄的“遣散费”,退休金或类似于长期服务金的支付一律丧失。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转制”,将企业的资产分拆成股份卖给员工,也可以得到应急的周转资金,以抵消银行收缩信贷对企业造成的严重冲击。

  由上所述可见,顺德的“转制”并不是突然产生于邓小平的南巡,而是在民间进行已久,只是在此之前一直不是名正言顺地公然进行罢了。而各个阶段的“转制”,其特征和目的都很不一样。第一阶段的“转制”以自生自发和以集体经济名义作掩饰为其特征,目的是原有的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阶段的“转制”则以盲目狂热、进程混乱为特征,突破原有体制、争取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来应是“转制”的主要目的,却被企业上层的损公肥私之心所扭曲.第三阶段则通过裁员("遣散”)和通过向员工出售企业股份集资为特征,其目的是以“转制”为手段来规避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二、“转制”的结果

"转制”的最直接结果是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在顺德荡然无存。但应强调的是,只是名义而已。

之所以说是名义,那是因为在名义上顺德的大多数企业已经从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制”成股份制企业,其中科龙集团已在香港及深圳挂牌上市、美的集团也已在深圳上市,不仅是股份制企业,而且是上市公司了。但从实质上说,这些企业,包括科龙和美的,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集体所有制企业。

首先,这些股份制企业有相当庞大的一部份股份仍由乡镇政府持有控制,且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情况决定了一般个人或法人不可能通过股票市场(不论是交易所的还是OTC的)成为该企业的主要股东,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拥有发言权。由于在市场中流通的股份数只占总股本极微的一个比例,而流通中的股份又再分散于无数个人和法人手中,连行使监督权也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正是这个原因,使不仅是顺德、甚至是整个中国的股份制企业与西方的相比,显得似是而非。而股票市场上更因此而缺少了投资的可靠保证,进一步恶化了过度投机的情况。

其次,即使在一些股份制企业里,乡镇政府已不再有任何产权,政府仍可以其特殊的行政权力地位对企业施以相当大的影响。据笔者所知,顺德某企业在“转制”后,由该企业的员工投票罢免了原来的总经理,由原营业经理接任。但后来在政府的干预下,终于还是让被罢免的总经理复职。虽然最后该总经理只领了一份闲职,不能再如从前一样大权在握,但政府在企业“转制”后仍对企业的人事任免施以影响的情况在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很多股份制企业的几个主要股东分别是市、镇、村等各级政府,从本质上说,仍是国有性质,只不过是以股份制的形式来组建企业罢了。甚至有些政府也是以股份制的形式存在。如容奇的容山区,就是由当地居民认购该区的股份来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增发股份来集资(注4)。

  三、顺德的“转制”经验可否推广?

事实上,顺德的“转制”经验已经在全国进行推广,但效果迄今为止未见理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体制起点

如上所述,顺德的经济体制起点与中国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很不相同。顺德本来是一个农业经济社会,以农业生产队为经济单位,纯粹的公有制(国有制)成份并不重,更多的是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而在许多城市,占主体的是国有制经济,而不是集体所有制经济。这既是为什么顺德能较顺利地发展出以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的原因,而这些乡镇企业又为顺德的“转制”提供了试验的场所。而在国有制经济成份占主体的城市里,国有企业要实行“转制”,远比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要困难。

  2.“转制”第一阶段的重要性

虽然“转制”的第一阶段由于是自生自发的,并没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其实“转制”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阶段。从上面对三个阶段的“转制”的特征和目的的分析可知,唯一没有偏离“转制”的真正目标的阶段正是第一阶段。也正是这一阶段为顺德培养了弥足珍贵的大量中小私有企业,为后两个阶段“转制”的过分急速发展提供了缓冲机制。如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转制”都需要有大量民间资金来购买股份制企业的股份,若非第一阶段的“转制”使顺德?窦淦毡橐笫?很难想象“转制”能顺利推行。又如第三阶段的“转制”重心在于裁员,若非有相当数量的中小私有企业来吸纳给“遣散”出来的员工;又或一些家庭已经有足够财力仅靠一人出外工作便可养活全家,从而大大降低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待职人员的话,现在中国其他地方因失业率过高而对社会的经济乃至稳定构成冲击的情况就会在顺德出现。当然,顺德也曾面临过这些困难,但现在已基本解决了这些仍严重困扰着中国其他地方的问题。

由于以上的原因,顺德的“转制”经验还未能在中国其他地方产生显著的成果。相反,顺德“转制”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如高层人员借“转制”之机瓜分国有资产等贪污问题,还呈现出恶化之象。这不仅危害到“转制”的成功,还可能毁掉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积累起来的进步,因此值得引起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总而言之,顺德的“转制”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是成功的,这得益于顺德本身一些特殊的有利条件,但期间仍经历了不少困难,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所以能否推广于全国,还须拭目以待。

 

注:

<<顺德政务>>1999年第三期<<冯润胜同志在市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p36.
香港电台节目<<铿锵集>>之<<顺德的经验>>,1997,6
香港亚视本港台节目<<时事追击>>之<<挂“集体牌”>>,1990,4
香港电台节目<<铿锵集>>之<<珠江三角洲特辑>>,1993,9

参见: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8680&replyID=28298&skin=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