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谈HO的经验验证

Leeleel刚发的一个贴子,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总结了一下他一直持的观点。在贸易基本理论上,我没有很成型的看法,但是我对leeleel的看法是不同意的。要通过在网上写贴子讨论清楚理论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也比较难深入。我想说几个问题,不过今天集中回顾一HO的经验验证,对于HO体系或者HOV体系,现有的经验验证文献确实是在从各个角度不断地推翻,远远不如Leeleel的感觉那么乐观。前一段时间在网上逛得比较多,学习研究任务耽误了不少,这一段时间必须赶一赶了,所以这个贴子没有说完的话只好以后再说。Leeleel好像跟我是老乡,以后有机会我们碰面了,当面争论可能要有趣也有效率得多,到时候我请你吃饭。

在HO验证史上,有一篇Leamer的Leontif Paradox, Reconsidered(JPE, 1980),这是leeleel非常推崇的一篇文章。Leamer的这篇文章看上去不复杂,但是思路清晰,目光敏锐。Leamer认为Leontif的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是劳动服务的净出口国同时是资本服务的净进口国,或者相反,那么Leontif的算法就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不用算资本劳动比就可以确定贸易的要素构成是否符合理论)。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既是资本要素的出口者,又是劳动要素的出口者,我们就不能只比较Kx/Lx和Km/Lm,而是应该比较(Kx-Km)/(Lx-Lm)和Kc/Lc。(K资本,L劳动,x出口,m进口,c消费)。而美国正是资本和劳动服务的双重出口者,所以如果算法正确,Leontif的谜就解开了。当然,美国能够成为两种要素的出口者这一事实,在仅有两个要素的分析框架下是不太好解释的,所以引进其他要素,例如Leamer所说的“热带土地”等自然资源就成为必要了。

Leamer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Leontif对HO的证伪,但其本身并非对HO的证实,到Leamer为止,争论的双方算是打了一个平手。1980年的文章发表后,Leamer在1981年提出了一个HOV定理的完整检验标准。按照他的完整检验标准,Leontif、Baldwin以及Leamer自己所做的检验都是不完整的,因此,这些不完整检验尽管有许多都是反对HOV的,按照Leamer的标准就都不能算数了。

Leamer提出这一检验标准后,按照Trefler的说法,符合Leamer完整检验标准的文献到90年代初为止一共有五篇。这五篇文献无一例外地拒绝了HO。Trefler在1993年发表的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Differences, Leontief was right!(1993, JPE)一文中,再次进行了一个完整检验,自然也是拒绝了HO;同时,他在计算后提出如果允许HO理论考虑包括各要素的生产力差异,则数据可以符合理论,显然这一解释与Leontif自己的解释是一致的:美国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50倍,这反映其生产力是中国工人的50倍,因此美国一个工人可以当是50个工人。

也就是说,如果不用技术差异修正HO, HO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所以HO唯一的生机就是在理论上用技术差异修正。但是这种修正几乎是让HO浑水摸鱼。要素禀赋从来都不是解释贸易或者增长的有效因素,它本身事实上是技术等因素的反映。如果按照Leamer方式破谜,我们要引进“自然资源”等要素,可事实上不仅资本存量是技术水平的反映,“自然资源”也是技术的反映,在一篇我已经忘记来源的文献中,美国在1900年前后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在许多方面都是世界第一,但在20世纪末期,其矿产资源的排名已经大大下降。其原因是1900年美国的勘探技术远远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而20世纪末,这些发展中国家勘探技术提高了或者引进外资来勘探了,所以可利用资源的存量提高了。所以,我们讨论自然资源,实际上起作用的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地下1000公里埋藏的宝藏对我们的经济没有任何意义,而可利用的资源存量实际上是技术决定的(但是并不一定是正相关,按照现在的横截面数据看,反而是负相关的,这被称为“资源禀赋之谜”)。如果按照Leontif自己的方式破谜,事实上也无非是搅混水,人们对这种解释也不是很满意,特别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中国工人移民到美国,其工资立即上升几十倍,其生产产出也上升几十倍,显然这种两国要素存量的差异不是能够简单地用要素本身的生产力差异能够解释的。

1995年,Trefler发表的The Case of the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 (1995, AER)把HO与现实数据不符的事实进一步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出来。他用一个简单的散布图展示,绝大部分国家的数据分布在F=0线的周围,而F=0线表示其净出口中的要素含量为0,或者说其各要素的进口和出口相等。这被称为“贸易失踪之谜”。作者自己谨慎地把这个谜描述为各国要素净贸易量大大小于要素禀赋说预测的规模。实际上,何止是“大大小于”(much less than),几乎就是没有了。难怪他自己说HOV是"Performs horribly"。Trefler提出的这个谜,到现在还悬而未决,我看到前几期的AER上还在讨论。

HO理论对现实解释的不成功在国际贸易界应该说是公认的事实,Leamer1980年对Leontif的反驳并没有提供支持HO的强有力证据,他也承认自己的验证不符合他自己提出的完整检验标准,只能驳倒Leontif,但并不能证实HO。在学术界,悲观者如Bowen认为,尽管HO不灵,其他任何一种理论假说都不比HO有更好的解释能力,所以大家都还是在黑暗中摸索。乐观者如Trefler,认为现有的贸易格局还是反映技术差异和"home bias"的。但他们都不承认要素禀赋对贸易格局有多大解释能力。所以,对这个国际贸易长期的主流理论进行Rethinking,并非只是一种时髦,而是确实必要。

关于我们讨论的其他问题,例如波特理论的地位,李嘉图理论的意义等,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

附录:leeleel的贴子:

好久了,一直想对这个问题常常反调。

在我看来,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准,HO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从Leotiff到Treffler冲得体无完肤。因为采用了一般均衡这个微观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基准,HO理论也就成为了国际贸易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基准。后来的新贸易理论分析产业内贸易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像HO理论那样的一般均衡框架来描述贸易与国内经济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Leontiff的那个悖论,在Leontiff本人看来实际上算不上真正的悖论。即使Treffler的研究结论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

新古典经济学家向管理学家臣服一说也值得重新考量。

弗农的理论,用HO理论的话说,不过是把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给动态化了,这是对原有理论的突破,但是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对管理理论的迁就,这个突破仍然是在HO理论的框架内的。

至于波特,严格地说,他不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理论仍然是管理理论,只不过他不恰当地把管理理论当成了贸易理论,套用克鲁格曼的话,他混淆了国家和公司。在国内呼声甚高的那本《国家竞争优势》,逻辑实际上并不清晰,也不能说严谨,谈不上什么一贯的理论。

至于自己的理论被误用,这是任何一个有影响的理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这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克思。

当然我不是否认贸易理论存在着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东西。但是我并不认为现在的贸易理论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在现在这种情形下,按照现有的路径,贸易理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还不是贸易理论脱胎换骨的时候。

 
 
 
参见: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27&ID=35019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