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读书还是刷盘子,决定中华民族命运(一)

  在强国论坛上,有好事者贴了俄罗斯2003年的经济数据,并称成长有多么快,自由经济如何之有效,引来自由经济的崇拜者惊叹不已。我是数字游戏门里出身,擅长把黄金说成稻草,或把稻草说成黄金,还不说谎。俄罗斯有如此好的表现,但我偏说不好,还要说俄罗斯更加衰落。

  说俄罗斯,要先说西班牙。西班牙还是超级大国的时候,出产一种羊,羊毛质量非常好,也有过圈地运动和羊吃人,比英国更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羊毛与其自己纺织,还不如出口卖的钱多,于是羊毛主要用来出口,纺织业及相关技术发展缓慢,以至西班牙没有发生产业革命。后来,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金山,与其养羊纺织,还不如去淘金,于是勤勉精神也消灭了。大量金银流入,生产却没有相应增长,引发通货膨胀,结果,西班牙的羊毛和毛织物比其它欧洲国家贵好几倍,与其自己做还不如买,资本主义的萌芽彻底被淹没了。

  到1820年,西班牙已是欧洲的穷国。为保护自己的纺织和钢铁工业,它建立了关税制度,这一招果然见效,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但好景不长,蒸气船发明后,美国的廉价小麦涌入,冲击国内农业,人们的购买力降低,再加上英法的竞争,纺织业也破灭了。铁路发明后,西班牙在没有技术整备的情况下,引入外资修建铁路。运输费用大降,外国钢铁长驱直入,到1890年,钢铁业事实上也被消灭了。没有办法,1891年,决定实施事实上禁止进口的新税法。

  西班牙在发展过程中有丰富的资源,并且每个时代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改善了人民生活。但长时间来看却贫穷落后了。相比之下,日本1868年才明治维新,仅靠打仗掠夺资源,得到资源后继续大造枪炮,继续打仗。人民生活一直很困难,最后还战败了,但现在日本是超级发达国家。对国家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技术才是立命的根本。

  绕了一圈,回到2003年的俄罗斯。2003年是欢乐的一年,中国的胃口变得很大,主要原料的输入量同比增长了30%以上,而且还是很高基数上的增长。石油、煤、铁、木材、棉花和大豆等一次原料的价格暴涨,连带航运价格也涨了好几倍。所有靠原料出口的国家,经济上都有很好的表现。俄罗斯有石油、巴西有大豆、澳洲和印度有铁矿石。印度还出现了压船、压港的现象,一片繁荣,GDP增长好象也创了记录,不比中国少。

  即使是日本这种出口制成品的国家,向中国出口木材和废纸都有利可图,搞得日本政府慌了手脚,严禁擅自出口,改为政府专营。钢铁业也加班加点,大举出口中国。在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下,2003年第四季度,日本按年率换算的GDP增长了7%,是多年不遇的好年景。

  但中国也不是只进不出,大量的工业品涌向海外,各国人民都享受到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实惠,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抱回家。无论是俄罗斯、巴西还是印度,大家都喜气洋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2003年也是悲惨的一年:主要工业制成品价格持续下落,主要工业国的日子都不好过,日本也不好过,别看有7%的GDP增长:事实上,7%都来自对中国的出口,如果中国经济减速,日本经济增长就会夭折。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发展,会动摇日本制造业的根基,也因此,日本和美国一样,发出了挽救制造业的吼声。

  2003年对俄罗斯也是悲惨的一年:所有的增长几乎都来自资源和农业。大家兴冲冲选购的三大件,几乎没有国产品牌---中国彩电只卖100$时,国产品牌不好意思卖80$,于是关门大吉。国产汽车也一样,买新车还不如买日本的二手车。按市场经济的最优配置原理,皆大欢喜。

  俄罗斯的技术还能吃10多年,但现在的趋势不扭转,10年的高速GDP增长后,就完全成为原材料供应国,当然也是富裕国家,人均GDP会达到中国的水平。

  以上数据及资料部分来自近期的《日本经济新闻》社论及其它一些日本学者的著书立说。数字游戏会拉大旗做虎皮,以示权威,穿邦后也能抵赖。

  《从西班牙衰落看俄罗斯2003年亮丽的经济表现》在强国论坛发表后,看贴的多,跟贴的少,非常不爽。于是接着捅马蜂窝,说自由市场经济大失败。

  还是先绕一圈再进入正题:学生是该刷盘子还是读书?这种问题还用问,当然是读书了!这在国内根本不成为问题,但对留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时刻困扰的问题。首先刷盘子的诱惑很大,以日本的标准,刷一个小时的盘子,折成RMB是60元。一天是多少,1个月是多少,1年又是多少,不难计算。读书则很辛苦,学费高不说,还有读不出来的可能,即使读出来了,也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很多人干脆选择刷盘子。选择读书的也必须刷盘子,因为没有钱。又有了新问题,即多长时间刷盘子,多长时间读书。刷盘子的收入是用来读书还是改善生活,比如说买辆车玩玩。如果用来读书,还要抵御很多诱惑,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比刷盘子的差,一旦松懈,原来读的书也就白费。当然,读出来了,找个好工作,收入远非刷盘子可比,而且很轻松。

  与一个国家内部差不多,国际社会也分三六九等,平等只是理想,不是现实。有人是白领,有人是刷盘子的;成为白领的方式很多,如果家道殷实,生下来就是白领;如果中了彩票,一夜之间就变成白领,但多数人只能靠自己的奋斗成为白领。

  日本是个模范生,从穷小子变为白领---祖上没有任何财产,即没有土地也没有资源,只能靠自己的本领去交换,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但幸运的是,它赶上了好时代,当时通信、交通不发达,国民很难受到物质诱惑,一门心思提高自身素质,形式是造枪造炮打仗。后来,读书的形式变化了,但内容没有变,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由于有高超的技术能力,从世界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和资源,它40年代还没有饭吃,到50-60年代家电普及,70年代汽车普及,成为富裕的国家,可见以前的书没有白读。奇怪的是GDP的增长率并不高,所谓高成长期的1961-1975,平均还不到10%。

  中国就没有这么幸运,可能是因为祖上还留下此家业,有些土地和资源,虽然不多,但总在想是不是卖卖地(也就是卖粮食),卖卖资源,和刷盘子一样,用不着下苦功,收入也不少,也能改善生活,比如买烟抽,到十里洋场游玩一番,结果就这样蹉跎了100年。其间虽然也想学些本事,但太辛苦,光交学费没看到产出,也就放弃了。到30-40年代,中国只能做汉阳造,日本已经能做大和零战,不打你又打谁,既没有本事又空有守着一份家业。

  毛泽东高瞻远瞩地让中国人安心读书,而不是刷盘子享受生活。所有刷盘子的收入,卖粮食卖资源,由国家统一管理,充做学费,使国家工业化,而不是购买彩电、冰箱等消费品,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GDP。心无杂念,也不攀比邻居的幸福生活,学习成绩也很显著,从几乎零起点起步,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做出了第一台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卫星,还有其它不少的第一,完成了日本明治维新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按经济学的原理,创造这些第一是不懂经济,不讲比较效益,是走弯路,但它们培养了无数人才,培育了工业人口和市场。80-90年代家电大普及,现在汽车也开始进入家庭,就是重复日本成长的历程,而日本从明治开始读了近百年的书。

  但现在,中国爱刷盘子、贪小便宜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在算GDP增长多少,多少年后会达到什么水准。就象刷盘子,一天刷多少盘子,挣多少钱,多少年之后就成百万富翁一样可笑。按现在的GDP增长率,就是再干100年也还是二流国家。如果继续读书深造,降低GDP增长率,那么只要20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成为一流国家,人均GDP也会是一流的。绕了一圈之后,再说回俄罗斯和印度。它们的市场经济改革无非是鼓励人民自由地消费,改善生活。交学费读书?谁干那种没有比较效益的傻事,好在俄罗斯和印度还读过一些书,俄罗斯还有博士水平,让大家还有点悬念。巴西没有读过书,一直洗盘子,大家好象从来就不关心它的GDP增长率,其实它的GDP增长率也是很高的,并且持续了上百年。 

  日本虽然是模范生,但不敌它的老师,最终战败。殖民地丧失了,剩下的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样机、图纸连同实验设备都被美国拆除运走,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满目沧痍。从明治开始经历了100年后,又回到了原点。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日本原来就一无所有,唯一的资源也就是人。战后,政府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就开始运作,规划和协调未来的发展。航空改汽车,军舰改轮船,瞄准镜改照相机;转型需要时间,开拓国际市场也需要时间,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在家,会消磨技术力,尤其是组织纪律性。一声令下,组织去种树,演义日本版的上山下乡。今天,日本各地都能看到高耸入云的水杉,就是当年的杰作。这种水杉现在向中国出口,竟然成为每年春季花粉病的原凶。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政府集中有限的粮食给学校发放免费午餐,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被称作“团块世代”,是日本高度成长期的主力,也是现在日本经济的脊梁。

  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完成艰难的转型,毕竟是转行;他们以厂为家,不计报酬---其实也没有报酬,政府没钱,只能保障基本的食品配给;工厂也没钱,国家生死未卜,怎么能计较个人得失---就这样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进入50年代,日本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原料大量输入,工厂重新运转,原来的产业大军又成建制地回到岗位。进入60年代,团块世代推动日本进入黄金时代。

  日本经历了10年不景,还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为激发斗志,NHK经常播送当年的节目。前不久就播送了丰田再出发的节目,请了几个当年的技术人员到现场作客,讲述当年如何从造飞机转行为造汽车,研制日本第一种小汽车---皇冠,功成名就之后竟不计报酬地引退。回忆当年的创业,白发苍苍的老人热泪盈眶。

  1949年,中国也是一片废墟。不同的是,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现代技术几乎为零,只能仿制汉阳造,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满口之乎者也,与现代工业技术几乎毫无关系。祖上留下的土地和资源,人均也不见得比日本多。毛泽东清楚,中国崛起唯一的依靠其实与日本一样,是人,而不是土地和资源!

  1949年时,从人的角度来看,日本已经领先了中国近100年: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只有极少数的科技人才,后来回国的钱学森,也只是读过书,知识分子几乎与工业生产不沾边。如何造就工业化人口,是发展经济最优先的课题,而不是优化配置土地和资源,这一点上毛泽东至少领先现代主流经济学家50年。后者还在鼠目寸光地研究应该如何优化配置资源。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中国首先是个学校,目的是改造人。生产,也就是打工刷盘子挣钱,是从属的,只是为了支持学业。事实上,在经济方面对毛泽东时代的争论完全是不得要领,无论评价高还是低。

  首先要进行扫盲初级教育,那个时代政治运动不断,读毛选,贴大字报,好象很荒唐。但奇怪的是,中国人读《子曰》两千多年,绝大多数都是文盲。读《毛曰》只20余年就扫盲了,真是奇迹。

  中国的工业化是漫漫长路,要尽快把工业文明之风吹到农村---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工业化训练。许多人指责这样做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其实,人就算是机器,没日没夜地干活,也打不了多少粮食,还不如多些闲暇时光,学知识学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前行。日本电视台经常有反映第三世界农村生活的节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可能土地是私有的原因),青壮年在田间拼命干活,但非常贫困,没有文化,家徒四壁。相比之下,中国农民的积极性差很多,老弱病残干活,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多少还有几样电器。但中国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准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与日本农民相比,中国农民还算勤快的,但日本农民非常富裕。

  工业的扩张,完全是与经济学原理背道而驰的。在工业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但却使更多的人卷入到工业生产之中,熟练的技术工人没有必要积极、机械又高效率地生产产品,而是带更多的学徒。节省下的时间,学知识学文化,搞小发明,小革新。经过这种违背经济规律中等教育,中国完成了中级人才的准备,包括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大量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

  毛泽东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个奇迹,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都诞生在那个年代。即使现在的神五火箭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这些第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幼稚的,不符合比较效益的经济学原理,但它们完成了高等人才的准备,使中国从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进入科技先进国家。在最新的技术领域,中国的第一与世界第一诞生的年代相差不远,虽然质量和性能上还有很大差距,但对学生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使中国从目不识丁的文盲,经过小学、中学……,20多年后博士毕业了。日本是模范生,也经历了近百年,明治年间的日本人没有看到日本毕业。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却看到了,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再造。刚毕业的博士是清贫的,当然不能与刷了20多年盘子的打工仔相比,但前途是无量的。

  60-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国的“团块世代”, 在孩提时代就感受到了工业文明之风,读书认字时陪伴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近乎免费地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还受到了很好的职业培训。这一代人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绝对数目在世界中也是首屈一指。他们将推动中国的经济列车急行;但现在,急行的列车却出现了减速倾向---

  毛泽东创造了奇迹,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科技先进的工业国。中国需要从一所大学校向经济体转变,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改革调动了积极性,开放如潮水般地引进了先进的西方技术,加上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的经济列车骤然前行。消费品的产量大增,几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三大件的普及,与名义人均GDP超过中国几倍的国家相比,中国领先了近20年,人民生活突然间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

  但现在,经济列车的减速倾向非常明显。主流经济学家的共识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改革的攻坚战,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于是各种彻底改革开放的政策纷纷登场。但实际情况是,GDP仍然高速增长,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却在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满在积蓄。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人的积极性已发挥到极点,在机台上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司空见惯。西方先进技术的流入停滞了,只看见外资进入,却没得到技术,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长,却没有见收入增加。

  日本的家电业正受到中国企业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企业的技术却主要来自日本,为什么日本当年会扶植未来的竞争对手呢?业内人士说,当年中国已经研制出来了,并且批量生产,如果不早点卖技术,晚了就卖不出去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未完待续)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