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粮食危机论”的讨论

HAIZZP:

[转贴] 不要再被“粮食危机论”所误导(茅于轼)
1995年一位名叫Lester R. Brown的人写了一本书,书名为<谁来养活中国>.这本书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巨大的伤害,大大地推迟了粮食市场自由化的进程,还导致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最近他又出了一本书.内容我们还没有看到.听说还是粮食危机那一套.当然,我们已经吃了一次亏,不会再上他的当.但是这种论调必须从理论上给予驳斥,彻底消除许多错误观念.

为什么粮食不存在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其次,对于那些对市场存有疑虑的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我们还要回答,历史的事实证明粮食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将来估计还会如此. 我们个人有过粮食安全问题吗?没有.我们是不是有一块保留地用来种粮食,以防万一呢?也没有.我们家里有没有一口大米缸,存放应急储备粮?还是没有.既然如此我们的粮食安全靠什么保证的呢?显然,只要商店开门营业,粮食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没有什么粮食安全问题可担忧的.

这样的回答虽然极其简单,但把当今经济生活的根本特点说得一清二楚.事实就是这样,我们非常地依靠市场,它变得须臾离开不得.如果市场不再存在,正常生活立刻全被打乱,岂但是粮食要出问题,水电交通,医疗教育,通讯娱乐,统统都要停顿下来.这个简单的回答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道理在于市场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供应危机.人们只要有钱,就永远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所要的商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短期的危机可能出现(多半是人为的),但是长期的危机是不可能的. 三年灾荒时中国饿死了将近三千万人.三年灾荒的头一年,1959年,我国出口了四百多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一斤半粮食,这些粮食足够两千多万人吃一年.粮食从特别稀缺的地方输出到了不稀缺的地方去,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当市场存在的时候,粮食稀缺,粮价就会上升,外地的粮食很快就会流入,人就不会饿死.因为没有粮食市场而饿死人的事现在还在我们的邻国发生着.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粮食市场,以为只要鼓励农民多种粮就能有饭吃是极其错误的.三年灾荒就是粮食″大丰收″而造成的.毛泽东还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而发愁.人们为市场而生产,或者说为利润而生产,大家就不会挨饿;为了吃饱饭而生产,反而可能挨饿.这就是市场奇妙之处.岂但粮食如此,其他一切商品也莫不如此.相信计划经济而对市场经济抱怀疑态度的人恰恰在这一点上犯糊涂. 个人的粮食安全依靠市场,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样依靠市场.这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世界市场上从来没有缺过粮,倒是总是生产过剩,为卖不出去发愁.各产粮国都想尽一切办法补贴出口粮食.世界贸易组织近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取消粮食出口的补贴,让粮食自由流通.因为过剩,过去半个世纪虽然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消耗增加17%,种粮食的人减了大概三分之二,而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却降低了一半.中国的情况也如此,一点也不例外.解放初,我国有五亿人口,现在是十三亿,增加了一倍半;现在我们吃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吃得大家都要减肥了;我国的耕地面积减了大概五分之一;又有将近两亿农民进城打工,种地的农民也大幅度地减少了,剩下的多半是妇女和老人.可是这几年的粮价却降低到解放后的最低点.只在最近粮价有所回升.但是这暂短的上升改变不了长期下降的大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更好的化肥,良种,更合理的耕作方法和适用的农业机械.二是贸易的发达.国际贸易使得种粮食成本低的地方多种,并把粮食销售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减少在那儿的粮食生产.结果是粮食生产的总成本降低.国内贸易也同样起到类似的作用. 展望未来,有人担心说科学技术的潜力已经快用完了,化肥种子都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但是新的机会出现了.因为有了基因工程,农业增产的前景非常乐观.不怕病虫害的新品种已经大量涌现,营养更丰富,口味更好的食品每时每刻都在出现.拿贸易机会来看,也远远没有用尽.国际上粮食贸易保护一直是一个主要争论点,如果保护主义能被取消,粮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降.国内贸易的机会同样很多没有被利用.我国要求各省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至今没有明文作废,国家垄断粮食市场的情况刚刚在改变,通过市场的作用重新安排粮食种植的地区分工,使适合种粮的地方更多地种粮,粮价还能够降低.总起来看,粮食不足的问题完全不是一个现实问题.粮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管理得法,永远不会供应不足.当然,如果发生核战争造成核冬天,或者哪个小行星撞上地球,粮食当然会减产,但是那时候就不仅仅是粮食问题,人类的根本生存条件出了毛病,谁也救不了人类. 应该说,全世界粮食同时减产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但是概率是很低的.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基本环境不变,大幅度的气候变化概率很低.拿历史的经验看也是这样.拿我国的经验和世界的经验看,因为气候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上下幅度不过百分之一二.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的产量变化,充其量也不过百分之五.全球的粮食储备一般都超过年消费量的百分之十,所以粮食供应是非常安全的.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约为20亿吨,供给60亿人口吃用.每年国际间的粮食贸易量为2.4亿吨.我国如果进口两千万吨,只占世界贸易量的不到十分之一,根本威胁不到别国的安全.单单美国每年出口粮食就达到八千万吨.日本是粮食进口的最大国,每年进口两千五百万吨.从来没有谁批评日本进口太多抬高了世界粮价.Lester Brown 先生认为中国将来大量进口粮食,会把世界粮价抬上去,别的粮食进口国就要吃亏.且不说从历史的趋势看粮食价格一直朝下落,就算粮价因中国大量进口而上升,中国买粮是用出口赚的外汇购买的.如果大量进口粮食使粮价上升,必定是大量出口别的产品,使那些产品的价格下降.价格就是这样,有涨有落,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使全球的百姓生活得更好.这就是经济学.不过Brown先生不是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问题的.

粮食供应的充足不等于每个人都有饭吃.穷人因为买不起粮食,还可能挨饿.这不是粮食生产不出来,而是因为在市场制度中生产者不会照顾没有购买力的消费者.这是市场经济的严重缺点,它是认钱不认人的.弥补的办法就是社会救济.国际国内都有对饥民的紧急救援组织.一般而言,买不起粮食的人终归是少数,多数人帮助少数人是行得通的.就我国总体而言,我们每年进口的粮食一般是一两千万吨,没有超过三千万吨的.假定进口两千万吨,合到总消费量的4%.每吨粮价约为150美元.这样,所用的外汇是30亿美元.2003年我国出口创汇约为四千亿美元.所以进口粮食所花的外汇只占年创汇的不到百分之一.实在是微不足道.不管粮食价格涨到那儿去,中国人绝对不会因为买不起粮而挨饿.也就是说,中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附带说一下,我国已经连续五年出口粮食,出口量从五百万吨(1998年)到一千二百万吨(2002年).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我国耕地紧张,生产粮食成本比较高,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进口粮食.近年来大量出口的原因是因为前几年受了那位Lester R. Brown先生的当,不计成本地鼓励粮食生产,产得满坑满谷,紧急拨专款修了许多粮库,还是装不下,只好政府补贴出口,国家因此每年要赔几亿美元.现在我们为了粮食增产,还制订了保护耕地的政策,不许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我国耕地紧张,这是对的,但是我国的非农用地更紧张.土地的全面紧张是我国人口密度为世界平均的三倍造成的,如果把西藏,新疆,青海等人口稀少的地方排除,我国的人口密度超过世界平均值的十倍.而农用地的人口负担是世界平均值的三倍(我国占有全世界7%的耕地,负担占世界21%的人口).这说明,其他用地比农用地更紧张.未来三四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两番,不让占用耕地,仍然挤在原有的范围内,显然是不现实的.何况一个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所用的土地更少了,所以占用城市周边的耕地还能够从总量上节约土地.更何况保护耕地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进口粮食的代价.

还有一种顾虑,怕国际粮食市场对中国禁运.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WTO规定不许可用贸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除非联合国有决议.伊拉克打了科威特,被联合国实施禁运,但是粮食也没有禁.粮食生产没有垄断性,任何一块普通的地方都能够种粮食,不像石油生产具有垄断性.粮食只要出高价,总归买得到.当然,如果中国干出了像拉登那样的事,有可能被全世界敌视,买粮食发生困难.但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毛泽东时代说的要解放全全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无产阶级兄弟的口号也已经不提了,我们的外交奉行的是和平政策.所以不会发生粮食禁运的事.万一真正有这样的事,那问题可就大了,不光是有没有粮食吃的问题了.

来自: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jhtemp:
 
粮食的生产周期至少半年,而人不能三天不吃饭。宏观调控还有个滞后效应呢。

半年后的供求平衡对死人有何意义?


张三李四:
 
市场行为是包含预期的。茅先生讲得很清楚,在粮食市场管制条件下发生的饥荒,远多于市场条件下,也远较严重。


ecocxi:
 
我们不要矫枉过正,冷静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石油与粮食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jhtemp: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波动恰恰产生于人的理性预期与实际不符。并非要反对或取消市场。而是要看到市场也有局限性,要综合治理。政府起码要有预期出错时的危机应对手段。民以食为天。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jhtemp在2004-5-25 16:40:00的发言: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波动恰恰产生于人的理性预期与实际不符。
并非要反对或取消市场。而是要看到市场也有局限性,要综合治理。

我是这样想的:

第一,市场(相对价格)波动是永恒的,无论预期与实际是否相符,无论是何种预期。但市场波动不波动是一回事,粮食够不够吃是另一回事。

第二,理性预期学派似乎从没说过“市场波动恰恰产生于人的理性预期与实际不符”,相反,“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经济如果不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就会基本上是稳定的“(萨金特)。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在既定信息下预期无系统性偏差,市场连续出清。

第三,我揣摩jhtemp朋友的意思,大概是来自卢卡斯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分析。如果真是这样,卢卡斯的分析是针对(政府货币政策不确定条件下的)一般价格水平讨论,而我们分析的是粮食生产中相对价格调整和资源配置问题,这恐怕用非所宜了。

第四,正因为粮食对人非常重要,一旦粮食出现短缺,其边际效用和价格会出现大幅飙升。实际上,个人和粮商对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有着充分的预期。在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存粮在一个月,农村居民存好几年粮的都不在少数,通常也会有半年左右的存粮。粮商(包括批发和零售)存粮在四个月左右。就算全国整季粮食颗粒无收,国际市场也买不到粮(这种可能近乎为零),也足够应付到下一季粮食出来。这里,尚未包括粮食制品生产商(饼干,糕点,酒类,饲料等等)的存货,应该也也不会太少。

上面说的情况,是在我国政府大量储有“战略储备粮“的情况下市场的反应。如果政府公开宣布减少储备,我相信,市场各个环节的存粮还会有所增加。

茅老的所指非常清楚,不要过度干预粮食的生产,不要过度干预土地的用途。至于政府在经济的前提下,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以减少风险。我想大概不会有人强烈反对。


jhtemp:

谢谢指教。不过,我的本意只是说,预期会出错。当它出错时,市场通过价格来调整需求和产量。粮食短缺时,价格飙升,但是,由于粮食的特殊性,需求很难降(谁都不想挨饿),而供给要在半年后才可能增加(即使有高利润的预期)。
如果粮商和个人都具有理性,当然是幸事。
不过,我觉得,既然有“非理性繁荣“,大概也会有“非理性衰退”、“非理性短缺“。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张三李四:
 
不必客气,对这类问题的争议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完全停止。论坛的作用之一,就是大家见仁见智。

我个人的看法是,市场(包括农产品期货市场)基本上可以解决粮食供应。政府即使要介入,也应当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影响,似乎把“粮食安全”放到了一个不恰当的高度。


jhtemp:
 
"粮食安全”确实重要。不管这一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政府都应该是无可推托的最终责任人。


iqeh:
 
我觉得我们看待粮食安全的问题不能那么简单,虽然我们可以从国际市场上买到足够的粮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政府管理非农业土地是不应该的,毕竟,如果贸易不是真正自由的。而且,农业用地可能还具有没写外部性。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iqeh在2004-5-30 20:07:00的发言:
我觉得我们看待粮食安全的问题不能那么简单,虽然我们可以从国际市场上买到足够的粮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政府管理非农业土地是不应该的,毕竟,如果贸易不是真正自由的。而且,农业用地可能还具有没写外部性。


我觉得iqeh朋友至少应该说明,第一,农业用地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外部性”足以让政府来剥夺市场主体的选择权?第二,这种“外部性“究竟是因为无法界定产权还是根本就没有产权?能不能不采取政府直接指导生产的办法?

如果仅仅因为一个“可能具有“的所谓“外部性“就可以构成政府“管理“的理由,那么还有什么是政府不可以“管理”的?


aflying19:
 
有备无患。粮食安全光靠市场经济是难以保证的。美欧多少研究机构关注着中国粮食供求情况,等你的粮食缺了,想到国际市场上去买,早就把价格抬上去了,看看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有那么紧张么,我就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你买不买?你能有多少外汇去购买粮食?等你缺粮了,完全可以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大赚一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能放松。到农村去看一看,有多少地在种粮食呢?再不强调一下,等到出问题时候就被动了。


张三李四:

以下是引用aflying19在2004-6-1 15:35:00的发言:
有备无患。 粮食安全光靠市场经济是难以保证的。美欧多少研究机构关注着中国粮食供求情况,等你的粮食缺了,想到国际市场上去买,早就把价格抬上去了,看看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有那么紧张么,我就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你买不买?你能有多少外汇去购买粮食?等你缺粮了,完全可以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大赚一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能放松。到农村去看一看,有多少地在种粮食呢?再不强调一下,等到出问题时候就被动了。

粮食的市场结构只怕和石油大不相同吧?谁又能控制粮食产量和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难道美国总统布什也象咱们中国一样,每年下达粮食种植任务?


淡泊:

以下是引用aflying19在2004-6-1 15:35:00的发言:
有备无患。粮食安全光靠市场经济是难以保证的。美欧多少研究机构关注着中国粮食供求情况,等你的粮食缺了,想到国际市场上去买,早就把价格抬上去了,看看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有那么紧张么,我就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你买不买?你能有多少外汇去购买粮食?等你缺粮了,完全可以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大赚一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能放松。到农村去看一看,有多少地在种粮食呢?再不强调一下,等到出问题时候就被动了。


50年代的思维。按照这个逻辑,要不要再来个“深挖洞,广集粮”?


ecocxi:

再谈粮食安全

如我前面所述,粮食安全问题面前我们不可矫枉过正!个人认为国家现行的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存在可商榷之处。是否存在功能上的重叠?希望专业人士的释疑。

同时,据我所作的粮食减产因素分析,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并不是主要影响变量,产业结构调整和圈地则是造成粮食持续减产的重要原因。

将产业结构调整当成政绩,急功近利,非常有害。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效果并不乐观,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一再下跌,不光是卖粮难,其它的农林牧副渔等产品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本来就不正常。没有市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就发生了 。我们不能再重复抑农促商的老路,也即压低农产品价格暗补其他产业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圈地、抛荒过度也是另一主要原因。 近两年全国各地兴建工业区,“圈地”热潮中占用的耕地面积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圈地”高峰期多出两倍半。

再思之,产业结构调整和圈地又是一脉相承的,都源于各级政府的激励不相容,即不同的政绩观。至此,是否可以认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偏离了问题的本质?粮食减产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头痛医头的庸医。

是为我的偏见,望抛砖引玉。


jhtemp:
 
我也赞成应该保护耕地。这是我们维护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国家似乎早已制定了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
经常是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利益,对滥占耕地的行为暗开绿灯。所以还要严格执法。
我国民穷地少,人口众多,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需的,耕地保护也是必需的。要搞好综合平衡。
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好像国家最近也已经出台了新政策。


张三李四:
 
呵呵,我们讨论的,就是有没有粮食安全这回事,换而言之,就是市场本身能不能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如果有“粮食安全“这回事,那么jhtemp兄的逻辑,当然言之成理。但若是没有这回事呢?

至于“圈地运动“的背后,恰恰就是由于农民不享有土地的产权,恰恰由于粮食价格没有反映中国土地资源的希缺,恰恰就是没有市场的表现。

一个由管制带来的问题,用另一个管制去解决,我认为是缘木求鱼。政府即使要管粮食,也只要保证适当的储备,定期收购就足矣。剩下的事情,市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我并不相信市场万能,但政府该管的,应该是市场管不了的。农村社会公共资源有限,用于“粮食安全“的多了,用于基础教育,传染病防治等等公共产品的就少了。在我看来,后者才是真正该政府管而没有管好的事情。在这里,咱们且不论管制带来的扭曲。

退一步说,各位认为粮食这事市场管不了,该政府管。也要对此有些论证吧?即使政府有管的必要,我们也应该分析一下是不是就必须得土地管制这种方式吧?


来源: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1&ID=42426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