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幸福,从降低生存成本开始

  《中国大形势》的作者高连奎是“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的提出者。照他的设想,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两个办法:一是通过政府指令来抑制物价,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等间接手段来影响物价。前一个办法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过,容易造成市场要素价格的扭曲,不宜再实行;而后一类方法是政府主要依靠市场手段完成,生存必需品的价格降低了,民众就可以摆脱总是为生存而奋斗的状况,而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他认为,用经济手段解决民生问题,这类方法在中国是可行的。

  在《中国大形势》中,他更非常明确地指出:“要想民众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有钱,而让民众有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民众的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相应地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第一种方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 为此,作者严厉批评了某些人华而不实的花招。这些人耍花架子,无异于给中国经济投毒。

  按照作者的本意,提高民众的收入有两个办法:一是减少资本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增加劳动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单位时间的产出,从而增加劳动收入。前一个办法呼吁多年,由于资本的抵制,未见成效。后一个办法是资本与劳动双赢的办法,应该易于实施。

  另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主张也是相辅相成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达到降低物价,降低生存成本的目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价格下降——劳动收入增加——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改善这样的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民众生存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19世纪,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摆脱了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进入20世纪,以美国福特汽车生产模式为先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大大提高。福特公司实行了标准化生产,采用了生产流水线技术,使用了泰勒管理法,劳动生产率因之大幅度提高。1913年秋,福特公司组装一辆车需用12小时28分。1914年春,使用流水线之后,装配一辆新车只需1小时33分。 福特此举,既增加了汽车的产量,又减低了价格,使汽车从此成为大众消费品,而不再是奢侈品。正如熊彼特所说,“便宜的衣服、便宜的棉织品与人造丝织品、鞋、汽车等等,才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的成就”,“伊丽莎白女王有丝袜。资本主义的成就一般不在于为王后准备更多的丝袜”,而在于“使丝袜成为女工能够买得起的东西”。

  问题来了。明明白白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为什么到了在中国,会变得这么难?中国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究竟该从哪里突破?本书的主干正在于此。且看作者的分析。他认为,首先中国掉入了低劳动生产率陷阱,其次是早期的中国不重视经济国防,中国的产业升级被外资遏制,再就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陷入了发展误区,他们的一些讨论不是从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相应的统计体系,至今还没有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发展指标。

  有人可能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会造成失业。最近,当社会上增加劳动收入的呼声日渐高涨之时,就有人以防止失业为借口表示反对。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这个观点极为荒谬。

  作者提出,为了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在总就业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这样设想: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减少劳动时间。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增加,可以接受教育,参加体育和娱乐活动,提高素质,同时促进了相关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增加劳动收入,扩大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品生产,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减少生产成本,从而压低产品和服务价格。劳动收入不再仅仅满足生活需求,应该还有剩余,增加可投资的资金。此时便能扩大生产规模,再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如此,双管齐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就能形成社会各阶层共赢的局面,谋求社会和谐就不会再是奢望。

  应该说,作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两个办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切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