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学读本——我读《宏观经济学》

  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国内3个影响力最大、会员最多的经济学专业网站:中国经济网(www.ce.cn)、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efnchina.com)和人大经济论坛(www.pinggu.org)携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以“我读人大社经济学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本文获纪念奖。

  这是一本也许只有专业人士才愿意读书的书,但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一捧起这本书,却也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并且不感到有什么困难。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经指出的那样:哈佛大学有两位教授各写了一本《宏观经济学》,其中一本没有销路,另一本极为畅销的《宏观经济学》就是曼昆的这一本。接着克鲁格曼说到:曼昆的书以全新的结构概括了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内容丰富,而且写作风格通俗、生动、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世纪之交的宏观经济学全貌。克鲁格曼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之所以能不紧不慢地读下去,用一个词来概括此书的特点,那就是“深入浅出”。

  曼昆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写这本书的,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是传授知识,所以这本书同时具有教科书的特色。教科书的一大优点就是要让别人在其中能学到知识,这就要在形式上加以变通,让读者爱看。曼昆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就以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为例,作者着重介绍了GDP这个概念。一般读者只知道GDP,通过读这本书我们才发现,GDP分实际GDP和名义GDP两种。作者对二者的关系都加以比较,目的是指给读者一条明白的路。一章结束后,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叙述,还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章节的后面还分“内容提要”、“关键概念”、“复习题”、“问题与应用”等栏目,让读者再回嚼一下学过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结构新颖,这是本书能吸引读者看下去的一大原因。

  其次,全书紧扣现实问题,不沉浸于学院式的研究当中,让经济知识与现实生活联姻,让读者能从书中得到启发。就以GDP这个概念为例,作者指出:“GDP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这是不错的,GDP对于一个国家的重性不言而喻。但作者并没有过分地看重GDP,他借1968年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的一段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段话是这样说的:“(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很明显,GDP并不代表一切。这很自然让人想到我们中国自身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GDP的迷恋甚至是崇拜到处弥漫,GDP成了衡量一切涵盖一切的惟一指标,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检验发展的指标已经被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了,官员得到升迁的机会就大。为了GDP数字的增长忽视了社会成本,忽视效益、效率、质量,不计增长的代价和方式。所以,我们对于传统GDP数字的迷恋应该终止,为求GDP的增长不择手段必将陷入“增长的异化”———没有发展的增长,虚假无效的增长,短期行为的增长,不能持续的增长,结构失衡的增长,配置失灵的增长,机会主义的增长,偏离公正的、危害社会的增长。所以,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历史性进步。读这本书,能让读者感觉到作者的观点。

  第三,大量的案例研究为读者打开了一道通往经济学殿堂的大门。一本经济学著作,如果纯粹是对理论进行宣讲,那必定会导致曲高和寡的结局。经济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经济学原理。只有将生活中的实例吸纳到经济学著作中来,经济著作才会充满生机。在《宏观经济学》一书中,作者很重视案例研究,几乎每一章都有案例。对每个案例,作者都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不是满足于提供案例本身。这种带有经济眼光的剖析是读者最需要的东西。例如在每5章中,作者列举了东亚“四小虎”的经济增长这个案例。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当中,作者认为并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而是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这种分析,带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观点,让人信服。所以,本书的案例,既能证明书中的某些观点,同时,作者也用自己的理论来支持案例的结论,来解释案例中发生的现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宏观经济学》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学读本,从这本书中,我能读懂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经济现象。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