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寻求真理还是寻租?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可这门学科诞生伊始,对它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过去,比较流行的借口是经济学会败坏道德,颠覆社会秩序,侵蚀古典价值,无论柯勒律支还是罗斯金都把经济学家视为最大论敌。到了20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周期不断出现,经济学这个学科已不可能被扑灭,于是那些仇恨经济学的人转而攻击经济学本身的价值和“科学性”。
  哲学家们不再批评经济学理论“有害”,只是说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现实生活无关。前面一种攻击思路涉及价值判断,比较敏感;后一种方案则可披上一层“方法论研究”的外衣,变成所谓“科学社会知识学”研究。经济学在发展,反对经济学的思想也在发展,当然这一切都要从方法论研究的兴起说开去。
  上个世纪中叶,波普在《猜想与反驳》一书里率先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进行讨论。随后,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纷纷拿出自己的理论,方法论研究一下子热闹起来。与此同时,经济学领域也正发生一次大转折。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用现代数理工具综合了前人的多种研究,使之成为一套完整体系;阿罗和德布鲁用最抽象的拓扑学工具证明了瓦尔拉一般均衡的存在,奠定了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弗里德曼则发表了一篇论经济学方法论,宣称经济学就应遵循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这几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构成了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范式岿然不动,还被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强化了。虽然批评经济学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但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越来越小。经济学的研究者和批评者逐渐分化成两支队伍,相互之间的联系几乎断绝。另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施蒂格勒干脆说,研究经济学方法论最好等六十岁以后再做。
  可经济学圈子内部和外部各有一些看不惯主流范式的学者,他们终于等不到六十岁,于1997年在荷兰召开了一次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研讨会。现在这本著作就是那次大会的结晶,亦代表了目前经济学批评者的最高水平。
  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经济交往,生活在现实经济之中,这是一个世界。经济学理论模型作为一套话语体系,又是另一个逻辑自洽、完美运作的世界。经济学家的工作是要证明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最好能说服大家相信这就是一个世界。而经济学反对者正要戳穿这种谎言,通过对比这两个世界的构造,说明经济学理论和现实无关。
  经济学的拥护者有两种辩护的办法。第一种是带着模型找故事。对主流经济学者来说,构建数学模型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人们普遍积累了丰富经验,还有为数众多的经典模型可供参考。但是推演完模型后,要为它编出一套有关现实的问题,并且阐明模型与现实的对应情况,这是真正要费一番功夫的地方。可问题是,即使为数学模型编出一套现实故事,也不能说明故事必须要对应这个模型。一个模型可以对应很多故事。于是就有经济学家站出来说,能解释更多现象、对应更多故事的模型就是好的模型。可这个说法,再一次揭示经济学只不过是一种同行之间玩弄的修辞手法而已。
  第二种方法是带着故事找模型。这是多数经济学批评者所倡导的方法论,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上帝总比人更有想象力,太多故事完完全全超出我们的构想。很早以前就有经济学家主张回到历史,回到文献堆里,去研究一种真实的经济学。19世纪著名的德国历史学派就抱着这样的幻想。可是他们汇编整理出无数历史资料,却迟迟归纳不出什么清晰明确的经济规律,终于死在故纸堆里。
  本书作者之一波尼拉(Bonilla)就大胆提出“经济学家———寻求真理还是寻租”,这一点自然是使人极为震撼的。经济学家也是人,也会最大化个人效用,也要依靠发表论文来生活和谋求教职,生活的紧迫感永远压倒对真理的探求。面对一团乱麻的真实世界,是苦苦探求而无法写作,还是用“科学方法”这把快刀去斩“真实世界”这团乱麻,答案是一目了然的。很多教师面对年轻学生天真的提问,会告诫说,为了科学,只能放弃一部分真实性。与其说为了科学,不如说是为了生活。
  经济学这个概念背后本身隐含着多种概念。激进的芝加哥大学教授麦克洛斯基直截了当地说,经济学就是一种修辞,更形象地说,就是花言巧语。方法论中的“实在论”问题变得不重要,我们不再追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所需要的手段仅仅是说服。主流的经济学偷偷把学术研究变成一套善于说服的修辞术。它用的技术手段越强,看起来越漂亮越好,就越是像真的。学者之间也开始较劲,不是比谁的研究更贴近真实,那样比太麻烦也不明智,只要比谁做的更“好”就行了。
  这本文集与其说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最新进展,不如说是“反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动向,运用了很多新兴伦理学和分析哲学的工具,比起华兹华斯或者罗斯金那个时代要进步多了。可是主流经济学者多半看不懂现在这些批评。批评归批评,研究归研究。
  倒是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颇值得我们回味。书中,杜克大学的马奇教授研究了穆勒在19世纪对“具体事实”的研究。穆勒的研究被认为渊博、复杂缺乏清晰,所以早就过时了。但他毕竟是经济学的研究者而非反对者。现代人反而能从他那里重新学到一条接近真实世界的通路。哈耶克和文化演讲的思路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思路。哈耶克一生俳徊在经济学的边缘,在研究里倾注了大量文化和道德关怀,而他的演进思想更是成为现在主流学者关心的话题,不断回到哈耶克来寻找灵感。
  所以经济学的反对者在从事一项颠覆性的工作,而经济学的主流研究者则在从事一项说服性和表演性的工作。真正的研究,往往在夹缝中生长,却能够保持最长久的生命力。
  (迈凯编:《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李井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