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言大概有两层含义:其一,有产者比无产者更有可能知荣明辱,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可以理解为前者比后者机会成本更大,这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同理;其二,“仓廪实”也好,“衣食足”也罢,其来源应具有合法性,并得到保护。否则,便落入那位倒霉的英国人霍布斯描述的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之状态,即“丛林法则”。
  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生活富裕程度与社会的道德水准变化并无正向关系。在近30年改革开放中,生活逐步改善乃至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尴尬地发现,这个时代,我们的道德观念在受着空前的挑战。这既包括了父辈言传身教及传统文化熏陶下继承过来的旧有道德,也包括了与企业等现代组织形式紧密相连的职业道德等“现代化”的道德。而当前,甚至在医疗、食品卫生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领域上,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危及道德底限的问题。
  市场经济正在日益把庞大的竞争压力释放到每个人身上,人们已经习惯了接受一种又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并在需要的时候果断地与之作别。在人们对道德的这种“与时俱进”态度下,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道德上的逆淘汰。这也获得了历史上的证明,按照哈耶克的说法,历史上更经常的出现的是那些不放弃其自然道德的人群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的情形。《狼图腾》、《藏獒》等书的流行或许也是一种强烈信号。这种堂而皇之向凶残动物学习的状况在成熟市场社会看来匪夷所思。
  “人有病,天知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汪丁丁教授把这种趋势称之为“野蛮化”,其中有三种力量:(1)传统文明的衰败,这是百年以来“西风东渐”的结果之一;(2)市场社会结构失序,这是一切市场社会——老牌的和新兴的——通有的问题;(3)在政府职能从服务于“中央计划”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社会选”机制的缺失而出现的“政府失灵”。他认为,“中国迫切地需要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关市场与社会的病理分析”。《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一书正是汪丁丁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市场与社会进行病分析的一个总结。
  《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是汪丁丁教授的新著,但所选文章跨度却长达十几年之久,其中“中国90年代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等文章在十多年前就产生过极重要的影响力。汪丁教授是经济学家,但此书在问题意识上和思考方式上远远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在书中,作者从道德哲学层面出发,利用经济学、法学的分析工具,对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背景下公共领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这种分析既包括了对经济学思想史和方法论的大反思,更集中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医疗改革、新闻等现实领域。一方面作者支持市场经济带来的人类合作秩序——即哈耶克的“拓展秩序”,另一方面作者批判市场经济带来的“权力意志”。
  作为长期关注市场经济道基础的知识分子,汪丁丁对中国市场与社会病态之处看得更为深刻,但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的层面,甚至通观全文很少能看到就道德事件本身的指责,而是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路。汪丁丁认为,市民社会及其与之相联的“公共空间”的发展在其中尤为重要,它与市场秩序一起构成形成更有利于人们自身的道德演进环境。而在这个“社会—市场”环境中,其秩序即宪法应能根据社会健康的需进行调节。
  十几年来,汪丁丁教授一以贯之的思考,使此书充满理论美感和思想活力,但汪丁丁却很谦虚地说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入门读本”,此言令人感叹,敬仰之余,却也希望更多的学生朋友来读汪丁丁教授这本书,因为我相信同一主题的著作中,《市场济与道德基础》一书最为深刻,意义也最为深远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