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玉米与资本主义》

    □在我们谈论过的书中,本书恐怕是第一本墨西哥著作(中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的),这当然与欧美文化的强势有关。其实本书作者应该也算是得到了欧美学界青眼的人,据说他因为一本题为《向目标进发》的书而“蜚声美国”。否则,恐怕他仍然不容易有机会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

    写植物的故事,包括它的前世今生,它的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往往也是相当有意思的。比如前些年译介进来的《植物的欲望》,写了苹果、郁金香、大麻、马铃薯四种植物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而这本《玉米与资本主义》,专讲玉米这一种植物的故事,我是比较容易发生兴趣的,想必你也是如此吧?

    ■当我最初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先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看过简介,便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下。后来,当我们商定要谈这本书,而且比较认真地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其实它与我原来对它的预想并不完全一致,因而略为有些失望的感觉。

    这也许是与前不久我曾应编辑之邀为其写过导读的另一本书相比较的缘故。印度女学者席瓦写的《失窃的收成》,写印度农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变化及其因西方发达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垄断等,给印度农业带来的诸多严重的问题。在我预想中,这本关于玉米的书,也许会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玉米的社会史,是以玉米为线索,在谈论与玉米这一农作物发展传播相关的各种经历、历史等内容。当然,就像你提到的《植物的欲望》那样,如果只是就兼具可读性、知识性和文化含量的读物而言,当然它也还是颇有价值的。尽管本书作者的初衷基本是学术研究的取向。

    □真的吗?这让我感到相当程度的“欣慰”,因为我也有失望的感觉。可是我不太敢说出来,因为某种“政治正确”的观念在隐约限制着我。说来好笑,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评审基金项目之类的事情——在这类评审中,总是要求评审者对来自“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申请降低标准。那么这部《玉米与资本主义》,似乎可以算是来自“第三世界学者”的,好像我们对它也不应该像对欧美作者那样“求全责备”?当然,这种说法也许会被本书作者视为另一种歧视。

    我倒不反对本书成为一本玉米的社会史。但是我觉得作者的视野似乎有些狭窄,而且有些地方不无牵强附会。比如在题为“玉米在中国:半个地球以外的冒险故事”的第四章中,我本来期望看到一些关于玉米和中国的关系的有趣论述,结果却发现这一章里谈到中国的内容连1/3都不到。事实上,作者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完全依赖第二第三手的西文材料,所以只能引用西方学者的论述,而且其中还不无似是而非之处。那他又何必为这一章取这样一个名不符实的标题呢?

    ■也许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看到了一本著作之书名的魅力和误导。其实,也许因为我们在头脑中有了某种定势,看到这个标题,会想象它应该是按照某种学术理念和叙述方式来写,但结果却与预期不太相符。也许,在课堂上如果给出这样一个标题,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题应该如何去做,倒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训练。

    除了上面说的问题之外,在此书的英文版“寄语”中,还提到它“是一本人类学案例研究范本”,而该书作者在前言中,也强调此书“另一特点是人类学的视角”。我觉得,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某种误导的可能性。因为我在被诱惑买下此书时,人类学的视角也是重要的吸引因素之一,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却颇为失望地发现,其中几乎没有什么典型的人类学视角和理念的体现。真不知为什么作者和英译者会这样讲。

    因此,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评判此书,它有一个非常诱人的标题,但略有名不符实之嫌,不过,如果抛开这些更前卫的学理性的期望,而只把它作为一本介绍玉米的社会史的一般普及著作来看,还是可以作为一本使读者有所收益的书的。你同意吗?

    □这我完全同意。而且还不止于此,因为写某一种植物的社会史,本身也是饶有趣味的。如果这样来考虑选题,其实红薯是一个特别好的题目——不知是否已经有人做了。如果写一本《红薯与人道主义》,那其中至少“红薯在中国:半个地球以外的冒险故事”这一章就会非常精彩了。

    出于科学史的专业嗜好,我本来期望在本书中看到关于玉米的来源、培育、改良等接近于“农业史”的充分论述。记得在《植物的欲望》一书关于大麻的论述中,就有许多关于大麻品种培育、改良的史料和故事,构成了关于“大麻科研”的丰富图景。可是在这部《玉米与资本主义》中,作者看来对科学方面的事情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专门的论述,更没有为这方面的内容安排专章。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玉米本身比较简单,不像大麻那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这个问题上,我至少可以找到一个理由为本书辩护:因为玉米在任何地方都是合法的种植物,而种植大麻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非法的,这就强烈要求大麻的种植者研究出生长周期尽可能短、毒品含量尽可能高的品种,而玉米作为一种合法的种植物,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我倒并不认同因玉米“简单”,其故事也就简单的说法。因为玉米还有普及性极强的特点呢!但从这些有关植物(或“作物”)的著作来看,似乎类似的题材已经是一大类图书的选题方式了。我记得,在英国就曾看到过一本《大黄:一种神奇的植物》(大意),专讲大黄这种在中国现在只作为药物的植物,在传播到英国后经历的故事,因为英国人现在已经把大黄作为一种很常见的蔬菜了,而且经过这段演化今天英国的大黄也与中国的大黄很不一样了。那本书也还是一本畅销书呢!

    因此,我觉得,一本书撰写的对象可以很不相同,但这不是最关键的,一本书书名很重要,但要真正名符其实也不容易,关键是作者的眼光、能力和驾驭相关题才及创意的本领。至少,对于玉米这种你我都曾吃过不少的作物,我们还是希望更多地了解它与资本主义真正的“关系”的。

    《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个实现了全球霸权的植物杂种的故事》   阿图洛·瓦尔曼著  谷晓静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定价:19.80元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