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2005年经济管理类书籍点评

    ●改革开放已经27年了,应该已经越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三农”问题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那些封面设计十分醒目、封底或封面荐书广告特别夸张、书的标题特别与众不同的引进版“老板书”,已经勾不起中国读者多少兴趣。

    ●未来中国经济学著作将越来越小众化,而值得大众媒体关注的经济学著作也将越来越成为稀罕物。

    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经济学界来说是十分尴尬的一年。先是顾雏军的落马让挺顾的经济学家们失语;对医疗、教育等分领域改革的反思再次将参与策划并推动这些分领域改革的经济学家置于难堪的境地;到了年中,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的老经济学家刘国光突然对主流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发难,杀伤力不可小视;所以,年末来自香港的著名社会学家丁学良对内地经济学家的抨击几乎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种种责难与批评未必有道理,但无疑预示着中国“后经济学家时代”终于到来了。与此相对应,当我回顾本年度能留下些印象的国内学者写的经济学著作时,总体感觉是乏善可陈。偶有几本也至多算是“经济学家时代的余响”。

    北京大学一套对话书(《制度经济学三人谈》(汪丁丁、姚洋、韦森),《论经济学方法——与林毅夫对话》《论经济发展战略——与林毅夫对话》(2005年4月版),读来算是富有启迪。因为是对话体,套用一本刊物的广告语,书中所谈及的严肃的经济学问题也就变得“活泼中有沉着,凝重中含机趣,平易中见警策”。当然,说到经济学通俗化,不能不说到梁小民先生的执着。正如我在去年年终点评中所预言的,大众经济学普及性读物将因供过于求而成“昨日黄花”,今年这类书籍果然已经很少有卖点。但梁小民先生仍然不屈不挠地作着经济学普及工作,并且他写的东西从来都拥有较稳定的市场。在年初,他推出了《读经济学书》《话经济学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反响不错。不久后他再推《寓言中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小民经济观察》(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4月版),在经济学通俗性读物日渐萧条的当下显得“遗世独立”。

    考虑到后经济学家时代到来之后的经济学著作将越来越面向业内人士并且越来越呈现专业与学术化,对此读者必须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因此,我推荐本年度两本专业性较强的著作。法律的经济学曾是经济学跑马圈地最成功的领域,而波斯纳又被公认为此领域的权威,但《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林立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5月版)公然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提出挑战。这是因为,经济学家眼中的法学,竟然仍是“财富与效率”的婢女,但林立则指出,法的精神应该是公正,法律的经济学应该回归完整合理的人性。谢平、陆磊合著的《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收录的是一组符合现代经济学规范并且研究方式非常雅致的论文,但因其讨论的问题普通读者也非常关注,而且有作者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切身体验隐含其中,所以值得花些力气去读。

    改革开放已经27年了,应该已经越过了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对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显得弥足珍贵。读一读杜润生先生所著的《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前世今生”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而且因为作者直接参与了诸多重大决策,此书应该算是研究新中国农村经济史不可多得的鲜活的材料。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于所谓“中国经验”兴趣日增。其中,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出版了《北京共识》一书,它探讨了中国改革如何区别于前苏联与东欧改革,中国道路如何区别于拉美化道路,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其他后发国家的适用性等问题。由国内学者黄平与崔之元主编的《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版)一书,收录了“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以及包括斯蒂格利茨、罗德里克、胡鞍钢、俞可平等中外学者围绕这两个“共识”展开的各种讨论,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今年的经济学译作中,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喧嚣的九十年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月版)值得一读。书中充满的是对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批评;在后者那里,市场是一种自发且几近完美的秩序;而斯蒂格利茨则认为,市场从来都是参与者们策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看不见的手”只是个神话。几乎可以作为支持斯氏观点最好的案例是另外一本外译本,即约翰·戈登的《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版),它通过诸多细节的描述,讲述了一条其貌不扬的小街,如何在欺诈、投机甚至不乏暴戾的各色人等的博弈中成长为一个主宰美国甚至世界经济的金融帝国的。值得一读的译作还有曼瑟·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它一反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绩效取决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的思路,转而认为建立一个“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政府”更为重要,即权力的构架与经济繁荣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

    盘点今年的经济管理类著作,首先是引进读物的失败。大概一则受伪外来书的影响,二则即使是真的舶来品大约也在中国证明水土不服,因此,那些封面设计十分醒目、封底或封面荐书广告特别夸张、书的标题特别与众不同的引进版“老板书”,已经勾不起中国读者多少兴趣,甚至已被成熟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所不屑,也为书评人所抛弃。在这个时候,由张维迎、李其主编的一套《北大中国企业论坛演讲精选》(《体制与效率》《管理与竞争力》《激励与领导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显得质朴、厚重。书中收录了北大中国企业论坛自2000年成立以来三年中参与论坛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与企业家的演讲精华。内容涉及到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宏观体制环境,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管理与盈利模式、竞争力建设甚至一直到他们在中国社会的立身之道,有大道理也有小策略,有经济理论落实到具体企业家实践,更有具体的企业家实践上升到经济理论,相信对于论坛参与者之外的中国经济学家与企业家都有参考价值。在更接近管理实战操作方面,本年度十分畅销的《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值得推荐。两位作者均为蒙牛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全书从蒙牛发展历程、蒙牛管理模式、蒙牛文化等方面着手,力图揭密“5年增长200倍16年销售200亿”的“蒙牛神话”。尤其是书中归纳总结成就蒙牛今日辉煌的25个法则,可以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所借鉴。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是一位圈内人士对这个大变动时代学者命运的自嘲。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学家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后经济学家时代,我们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学著作将越来越小众化,越来越专业化,而值得大众媒体关注的经济学著作也将越来越成为稀罕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