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4月荐书

《思维的版图》,(美)理查德尼斯贝特著,李秀霞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本书作者是入选美国科学院的惟一社会心理学家(而不是中译本所称的“惟一入选的社会科学家”)——尼斯贝特,密西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跨文化思维方式的研究中,对北京大学、京都大学、汉城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样本做了深入分析。受到这些分析的启发,汪丁丁先生为这本书撰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寂静的与躁动的”,曾在另一刊物上发表,现在被编辑当做这个中译本的“序言”。
    此外,我们注意到,当年激发尼斯贝特研究东西方思维模式的那位中国学生彭凯平,已经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教书了。他主持翻译的“社会心理学译丛”,已经由邮电出版社于2004年底开始出版,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我》和《决策与判断》。可惜,这套丛书似乎只出了这两种,是否也遭遇了与中信出版社“脑与人生”相似的困难呢?

    《莱布尼茨读本》,陈乐民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陈乐民先生在“前言”里交代,他对莱布尼茨发生兴趣,始自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让他有机会从“五七干校”回到外事机关,回到阅读与翻译生活中。
    陈先生十分直率,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概括如下:“‘莱布尼茨与中国’已成为在中国的有限的圈子里和欧洲(特别是法德)一些‘汉学家’经常言说的话题了,只是说来说去常是用‘放大镜’看莱布尼茨的‘中国情结’,并且言之凿凿地认定莱布尼茨的思想受了中国多么大的影响。”而陈先生编译这本文集,旨在说明“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是彻头彻尾的西欧‘产品’”。
    这部手稿被搁置近十载,直到2005年才安排出版。对此,陈先生加了一篇“编余感言”表示欣慰。市场经济有许多缺点,其中之一就是对优秀但艰深的经典作品的忽略。道理很简单,大众偏好的,永远是通俗,不是高雅。


    《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严格地说,这本曾出版于1992年的旧作不很符合我们的推荐标准。可是,康德的每一部著作都是经典,他与友人的信函更显宝贵。我们不希望《财经》的读者错过收藏这一经典作品的机会。
    例如,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康德在生命之烛将尽时,对于曾得到他首肯和推崇的费希特发表了如此激烈的一封公开声明(“关于与费希特知识学关系的声明”,康德书信“第96封”),持了一种几乎是颠覆性的态度:“我把费希特的知识学看做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体系。”
    仔细推敲,康德反对费希特知识论的理由足以令当代学者振奋,那就是,如康德所言,任何打算单纯依靠逻辑学推演出真实世界的努力,都是虚妄的。康德说,他努力规劝过费希特,但他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仅仅这一封信,已经值得我们买这本书了。
    《社会学在近代中国的进程:1895-1919》,姚纯安著,三联书店2006年3月第一版
    早期传入中国的“社会学”,其实有广泛得多的含义,有些接近齐美尔的“广义社会学”。若从严译,则为“群学”,其下有“伦学”、“法学”、“国计学”、“政治学”、“宗教学”、“言语学”。在当代中国重建学术传统,“西学东渐”的思想史疏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以来,这项基础性工作与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包括认知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有殊途同归之态。这同一的归旨,就是把牛顿力学时代植入经济学的机械论方法来一番彻底改造,使经济学更与生物学和社会学相融合。在这一学术趋势面前,由国内一位年轻学者撰写的这部著作,显出格外的魅力。
  
    《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美)阿里夫德里克著,孙宜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当西方社会有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汉学研究者时,新一代学者们的注意力日益集中于近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状况。此书作者多年研究中国革命史,对中国怀有深切同情。从他发表的著作清单判断,他的政治立场倾向于批评全球资本主义。
    无政府主义,旧译“安那其”。作者指出,其在汉语里的含义仅限于“取消政府”,在西语里的含义则宽泛得多,要求废除一切权力。无政府主义思潮肯定影响了福柯,并且在福柯死后,以其乌托邦理想,继续感召着每一位生活在权力的恶的统治下的人类成员。■

本刊学术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