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科学的方法

  假若一些读者认为这一章有些地方不容易明白﹐不应耿耿于怀。科学方法论(methodology of sci-ence)牵涉到哲学上的逻辑学与知识理论(theory ofknowledge)。这些是近于人类文化历史上最湛深的学问了。虽然我曾拜于高人门下﹐所知却不多﹐而要深入浅出地写﹐辞不一定达意。科学方法论本来精辟之极﹐但逻辑学的高人之间不一定互相同意﹐而科学的成就往往与此学问无关。不懂科学方法论的科学高人屈指难算﹔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的专家很少是有成就的科学家。逻辑学往往走向象牙塔的极端﹐其高妙处令人拜服﹐但要达到精辟之境﹐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从严谨哲学逻辑的角度看﹐我知的是粗枝大叶—— 我钻研这学问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但科学的方法还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的转接中的实证方法。这方面我知得比较多。本章的内容﹐是合并了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所以与一般书本上所谈的方法论是不同的。说到底﹐有实用性的科学﹐还是要走出象牙塔之外。

  我以“科学的方法”置于本书之首﹐长“章”而大论﹐倒不是因为这学问对本书有什么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往往大谈仁义道德﹐缺乏验证的精神﹐对科学的本质有根深蒂固的误解。而二十世纪对中国人有影响的“三民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或其它主义——使同学们对科学的认识加上一层不透明的胶膜。前文说过﹐本书是为中国同学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西方好些民族更为重要。不要走进方法逻辑的牛角尖去﹗大略的掌握是需要的。

  经济解释是一门验证或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 是也。性质上与自然科学相同﹐所用的科学方法一样。然而﹐内容的本质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有颇大的差别﹐科学方法的重点处理有不同之处。起于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由经济学者建造的﹐不能由研究的人操控﹐观察上的困难自成一家。另一方面﹐经济学是解释人类的行为﹐但经济学者也是人﹐于是无可避免地﹐某程度是解释自己。客观的判断是比自然科学困难了。

  论方法﹐经济与自然科学的重点不同﹐主要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我认为经济学不应该受到那么大的物理学的影响。前文提及﹐那所谓均衡与非均衡﹐在物理学是一个现象﹐是真实的﹐但经济的真实世界没有均衡与非均衡﹐这些充其量只是概念﹐我解释过了。当然﹐不少经济学者认为均衡与非均衡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市场现象。这是大错﹐很尴尬的。同学要注意﹐当我在《经济解释》中提到均衡﹐我的意思是有足够的约束﹐找到了可以被推翻的假说﹐不是说一些可以观察到的均衡点。

  我认为数学用于经济解释不重要﹐虽然今天的经济专业文章﹐用上的数学比物理还要多。除了物理﹐其它自然科学少用数。我不是说数学于经济没有用处﹐但数学可不是经济学。数学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凡是方程式拆得通的﹐逻辑一定对。然而﹐对的逻辑不一定有对的内容。有些人善于用方程式去想﹐我则认为是多了一个框框﹐左右我善用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方法。不用数﹐我的推理逻辑很少错。我认为同学们要多学数﹐但思想时要考虑自己的脑子在哪方面比较优胜。多加操练﹐不用数的思考比较容易来去纵横﹐想象力是胜了一筹的。

  有一个常见的谬误。好些人认为用上数学或统计的方程式﹐推理或验证来得比较精确。这是不对的。量度是数字排列﹐而精确性的衡量是这排列的众所认同性。这是哲学的另一个话题﹐到卷三分析交易费用时我会示范怎样处理。

  其次﹐我没有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假说验证﹐但经济解释的假说及验证﹐永远是从局限条件的变动入手﹐也即是从验证条件的变动入手了。说甲的出现含意乙的出现﹐其实是说甲的变动会导致乙的变动。

  说过了﹐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但有事前与事后之分。推测是先见到局限的变动而推断什么现象会跟出现﹔解释是见到现象的出现﹐而追溯是什么局限变动促成的。逻辑的结构一样﹐所以推测与解释相同。调查的处理程序不一样﹐哪一方比较困难不容易说。想想吧。见到一个现象﹐要解释﹐我们要追溯促成这现象的局限变动﹐但天下的局限变动无数﹐我们要选哪一项或哪几项的合并呢﹖追溯事前的局限变动需要有理论的指引﹐不容易。推测呢﹖我们见到局限变动了﹐于是用理论推断什么现象会跟发生。问题是﹐见到事前的局限变动不一定是稳定的﹐可以变后再变﹐推翻了本来是万无一失的推测。一九八一年我推断中国会走市场经济的路时﹐是基于一些观察到而又认为是相当稳定的局限变动﹐但推中了还是要靠上苍保佑﹐这变动的稳定终于持续。

  这就带来另一个有关的重要话题。上述的事前推断或事后解释﹐协助的理论与概念的应用﹐要有足够的掌握。然而﹐我们见到的说是应用经济学的书﹐处理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找真实世界的例子塞进去。基本上这是求对﹐违反了科学验证的主旨﹕

  求“错”但希望没有被事实推翻。说得再严谨一点﹐科学验证求的是refutability﹐即是理论或假说(hypothesis)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内地称“可证伪”是不大正确的。Refutable(可推翻)与testable(可验证)是同一回事。出发点不同﹐意向不同﹐我们不容易在这些“应用”书本中学得很多的。

  最后要说的﹐是看不到则验不。是简单哲理﹐今天的经济学频频违反﹐导致灾难性的发展。说甲的发生会引致乙的发生﹐要验证﹐甲与乙一定是要真有其事﹐起码在原则上可以看得到或摸得。我们说过﹐理论的起点往往抽象﹐就是原则上也无从观察的变量存在。多个香炉多只鬼﹐无从观察或不是真有其物的变量我们要尽量避免。经过多年的探讨﹐因为无可避免而不能不接受的非真实的变量只一个﹕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 。只这一个﹐我的处理历尽千山万水。

  纵观今天经济学的发展﹐无从观察的变量或行为数之不尽﹕博弈﹑动机﹑卸责﹑勒索﹑恐吓﹑隐瞒﹑偷懒﹑机会主义等。不是说没有这些事﹐但只有天晓得﹐实际上无从观察﹐无从量度﹐无从验证。看不到则验不﹐但可以说故事﹐故事可以说得逻辑井然﹐听来可信。有点宗教味道。无从验证的科学﹐没有解释力。

  约束愈多﹐行为的推断就愈精确﹐但如此一来﹐被推翻的可能性就愈大。所以科学是冒险游戏。对行为的约束力愈大愈妙﹐但绝不可伸展到被推翻的领域中。科学高手会胆大心细﹐作大胆的假设﹐细心的体会﹐把约束行为的武断推到仅仅不被推翻的边沿去。

本文摘自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科学说需求(神州增订版)》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