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演讲简报之六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部在花旗基金会支持下于2008年7月18-27日举办了“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来自海峡两岸53所高校96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夏令营,有关专家、学者就我国银行改革与农村金融发展作了精彩讲演。我们分6期简报报道部分讲演内容。本期摘要报道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霍德明与访问教授徐滇庆讲演部分内容。

陈平:“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和中国应对策略”

陈平教授首先介绍他最近在欧洲参加两个讨论会情况,并提出目前中国与欧美接轨的模式、包括经济模式和思维模式,现在在西方正面临全面的动摇。陈平教授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核心区,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中华民族的长处是务实,但缺点就是经验主义,缺少理论。缺少理论是看不清事实的!他主张建立一个更一般化理论,将中国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或者阿拉伯中心论等等放在一个子集里当作特例来讨论。他批评中国国内“只知己不知彼”的现象。

陈平教授给学员们介绍了三个独特见解。一是他认为均衡演化视角即将寿终正寝,批评均衡理论和“看不见的手”理论,强调我们观察到的是多均衡和混沌。二是经济学除了微观、宏观以外,还应该有中观,即应该考虑金融中介和产业结构。三是如果考虑中间结构,应从战略的角度,从地理政治的冲突、制度的安排、约束出发,约束政府做出不同的选择。

陈平教授认为天下不存在一个均衡的汇率,并指出当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例子,认为产业的外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他指出美国在科技上之所以领先,是因为它的大学是土地授予大学。并建议中国政府采取相似的政策,把大量的资源用在提高科研实力、产业升级上,批评当前中国采取的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房地产抵押债券的做法。接着讲了几个历史上金融创新的例子,比如英国历史上发行公债,创造中央银行和议会制度,还有美国建立的FannieMae和Freddie Mac,并认为中国在金融创新上是做得不够。

陈平教授给学员们介绍了大国的兴衰,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原因和美国危机的成因,认为美国的危机是自己造成的,始于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接着陈平教授给大家讲解了未来国际金融格局。他认为美国的危机是自己造成的,问题不是均衡理论说的噪声冲击,而是美国的internal instability。他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见,应该让美国的房地产市场collapse而且政府应该去承担政治责任。

陈平教授还对大家都关心的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政府应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最后中国、欧洲和美国将重新签订协定,改变二次大战以后格局,西方必须接受中国做为全球系统的一个主要的伙伴,并坚信相信中国在这样的一个系统里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霍德明:金融跨业经营之趋势

霍教授首先指出,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和跨业经营是比较复杂的概念,因此,他以防火墙来的有无、高低来定义分业经营与跨业经营,并借用会计与出纳关系指出分业经营与跨业经营的区别与联系。正如一家公司是否应将会计与出纳分开取决于其自身的情况,一个国家应该实行分业经营还是跨业经营也要视其国情而定,也就是说制度具有内生性,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先进制度。

二战后,金融开始走向自由化、国际化,同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金融创新日渐兴起。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金融业呈现出反专业经营化和整合服务化的趋势,这其中包括综合银行制度的扩张,银行与保险业务的合并经营,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的整合,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并购以及金融百货兴起。可以说,跨业经营是现在国际上的主要态势。

金融业跨业经营有转投子公司、策略联盟、综合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几种模式,并结合台湾的情况详细介绍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有关知识。他指出了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动因:主管机关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扩大规模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透明化金融集团经营解决交叉持股问题以及降低同一关系人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力;而金融业者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目的是利用金融控股公司搭建成长与扩张的平台、提升综合经营的效益以及降低经营成本。

霍老师简要地谈到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三种方式:发起设立、营业让与以及股份转让。他还介绍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并购平台。就台湾而言,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下面可以控制一家银行、一家保险公司、一家证券公司,它不能控制一家以上。基本上原来的银行、保险、证券若是上市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成立以后,这些所有原来的上市公司就下市,而这些公司的股东原来握有的股份就转化成握有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份。具体到每个国家和地区,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当地的法律规定。

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有其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业者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动机上,还反映在所谓的3C上,即共同行销(cross selling)、成本节省(cost saving)和资本效率使用(capital efficiency)。但另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霍老师指出,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存在两难问题,一是利益冲突的两难,二是创造与分配的两难,三是并购与拆分的两难。 

徐滇庆:金融改革与风险防范

目前中国经济环境在全球来说是相当好的,但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的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直很顺利,是要付出成本的,三十年的成本都积淀在银行里,所以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非常高。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政策和政府行政机构的变化;第二,国有企业改革;第三,银行自身失误。

降低不良贷款方法包括:第一,剥离;第二,外汇储备注资;第三,央行票据;第四,划类不清;第五,利用自身利润;第六,股东注资。剥离是掩耳盗铃。财政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给每家资产管理公司一百个亿,一口吃进3000到6000亿不良贷款。而资产管理公司给四大国有银行的是白条。四个资产管理公司是财政部独资的,出了问题财政部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但财政部没钱最后是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外汇储备是对外购买力的符号,是印人民币兑换出来的,只能对外用,而不能对内用。外汇储备如果被国内使用,就是货币增发。央行票据也是印的,一兑现货币,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的不良贷款是4万到5万亿以上,只用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润来注销十年都不够!

金融危机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如果GDP能够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率,银行保持10%以上的贷款余额增长率,再有8%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那么10到15年之后,不良贷款的问题就不严重了。

中国金融体制之所以目前非常稳定,有三道防火墙。第一是对外隔绝;第二是人民币不可兑换;第三是高储蓄率。这三道防火墙在最近几年都会纷纷失效。那就需要改革。现在三分之二的农村信用社既无流动性,又无利润性,更没有清偿性,一无所有,不可救药。原因在于:第一,缺乏改革依靠的力量。第二,产权代表主体不明确。第三,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第四,金融家缺位。第五,民间资本进入农信社的成本、效益严重不对称。要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就必须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思路,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应当抓紧改造较好的农信社,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企分开,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村镇民营银行。改造经营情况很差的农信社,条件尚未成熟,难度太大。与其瞎折腾,不如维持现状。

民营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不存在法律的障碍,但银监会现在允许资本准入而不大允许机构准入。银监会确实是处于两难,民营银行一旦开放,就面临真正的金融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机制设置不同,一旦开放民营银行,国有银行会面临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但必须抓紧开放民营银行试点,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制度。在开放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尽快建立起金融机构准入、监管和退出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大量培养合格的金融家,为进一步金融改革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当民营银行发展到一定时期,拥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之后,鼓励他们通过市场竞争来兼并、收购现有的农信社。

为了放手发展民营银行,迅速疏通农村金融渠道,同时又要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必须在金融监管上做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新的体制不仅要有可操作性,还有要有内在的激励机制,能够在运行中自我完善,持续发展,没有退出法规就不要轻易地准入。

可以建立一个第三方——金融担保公司核查民营银行的资产信息。当不良贷款达到该银行资产总额的5%时发出“黄牌警告”,同时报告当地银监会。当不良贷款达到其资产总额7%时,宣布停止该金融机构的担保。失去了担保之后该机构必须停业整顿。而金融担保公司会由于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而获得利润,也会因信息不准确而受到惩罚。

 

(整理人:贾继承、卢蕾蕾、胡莹,未经演讲人审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