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赵晓: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板是政策

  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1世纪中国城市综合体高峰论坛2010年年会”于11月22日在上海星河湾隆重召开。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大木桶,这个大木桶中最短的板就是政策,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并行的,但是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几届领导人都没有特别重视城市化。

  他分析说,现在的人均GDP已经到了4000美元,但是城市化率刚刚接近60%,我们去年是49.6%,今年可能刚刚接近60%,这还是有一些水分在里面,如果说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群城市化率只有34%,所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国际的标准水平大概差了20%-30%个百分点,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最短的板,最大的一个坑。

  以下是赵晓发言全文:

  房地产的增长更高,消费也比较稳定等等,基本上2010年可以用“稳定”两个字概括,2010年到这个阶段这个谜底揭晓了,2010年未来会怎么样,明年以及中长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的地方都谈到了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问题,学界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大运行的调整,2008年是运行的复苏,但是接下来也担心会再度的掉下去,从一些指标的变化来看,比如说目前新上的投资项目有明显的减少,减少了10324,因此新上的项目的投资增长从前8个月的26.3%猛降到9月份当月的13.3%,这说明如果第四季度新上的项目没有明显的增加,那么2011年的投资增长率有可能会下滑的比较多,甚至下滑到40%以下。

  我们知道明年外需的前景肯定是不太乐观的,最近从美国传来的消息就是美国的所谓的二次放水,这个政策传递的信号并不是说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经济要变好的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讲反而揭示出美国金融危机根本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隐含着更大的危机,甚至2011年美国有可能再度爆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而且这轮金融危机要比2007、2008还要严重,所以才出台这些政策来予以防范。如果是这样,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真正的过去,这是金融学家公认的,甚至在2011年还有可能再度出现一些问题,明年这种形势显然是不容乐观的,今年的外贸也有反弹性的增加,30%的增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但是这种增长在明年肯定会看不见。

  如果再加上投资的下滑,应该说2011年的经济增长挑战会比较大,有人估计8%可能都保不住,所以明年我们将面临一个坎,所以真正的考验还不是在2009年,2010年,而是今后的一段时间。

  如果再加上投资的下滑,应该说2011年的经济增长挑战会比较大,有人估计8%可能都保不住,所以明年我们将面临一个坎,所以真正的考验还不是在2009年,2010年,而是今后的一段时间。

  所以从种种角度看出来中国经济目的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甚至认为中国真的是进入了一个30年的阶段,我们过去三年高速的增长是建立在一些背景上,30年的今天这些背景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过去30年的增长使得我们出口导向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外需的名词也没有办法谈论经济增长,实际上中国是在30年来获得最多好处的国家,我们是依托全球化来实现我们的外需依赖型的增长,但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增长肯定是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了,已经走到了某种历史的转折点,因为外需市场一定是容纳不了中国每年两位数的出口成长,中国也不可能用每年两位数的出口增长拉动中国经济每年1位数的增长,所以可以说这条路不能说走到了尽头,但是应该说走到了转折点。

  整个国际市场从发达国家来看目前是很悲惨的情景,除了美国的问题之外,我们看到欧洲的情况也不太好,今年上半年欧洲国家是一个接一个的崩溃,欧洲和美国的经济体占世界的60%,再加上日本,整个发达市场现在都是从中长期来看都不是很好,美国这次危机已经经历三年了,现在来看完全没有任何真正好转,日本金融危机破灭之后用了十年大概接近1.5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欧洲和日本也是这样,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向型的道路基本上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不言而喻的。

  政治周期已经深刻影响到政府的经济风险,而政府的经济贡献又影响到市场资金的流动,市场资金流动最终决定市场波动,包括最后的政治因素影响。如果这一轮的调控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在政策上必须达到没有谈判的余地,那么内地市场肯定深受影响,今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长了30%对于我们整个的投资贡献是最大的,对整个投资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明年投资还会增长30%,目前来看这个可能性基本上没有。

  展望2011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的投资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放缓,房地产甚至有可能成为十二五期间的头号调控产业,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已经多次暗示房地产业可能成为十二五期间的头号调控产业,甚至主张房地产业不应该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那么如果房地产以及相关的内需也受到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必然是看淡的景象,中国出口红利以及楼市红利,这些支持中国经济的最重要的供应现在都在消失。在我们看来中国奇迹的增长已经结束,以后将是平凡的增长,或者是平庸的增长,中国人以后要适应低增长、高通胀的形势。

  那么中国经济有没有可能还有这种中长期的,比较高速的增长?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前景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思考。

  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中国人必须换一种活法,我们过去30年的活法肯定是不行,用我们的话就是发展的转型,我们十二五以及中长期的中国经济动力可能会在什么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有几种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政策。

  一种观点就是要发展新兴的战略产业,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拉动很大,但是大家总是觉得房地产业有很多的问题,分配关系不好,泡沫也有很多风险,希望找到更加健康的产业来替代房地产业,这样我们就不用过分地依赖它了,未来的新兴战略产业可能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今年10月10号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政府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成为4万亿出口的新的拉动中国经济的力量,而且有明确的计划,比如20年的时间使这些产业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支撑,到十二五规划末期,也就是2015年这些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能够达到8%左右,房地产目前是10%左右,也会为中国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这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

  从2009年到2011年政府批复了11个发展规划,这样的速度是从来没有过的,最有名的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些规划批复的目的就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央第一棒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能够接过第二棒,这样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往前走,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实例。

  还有就是希望用消费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外需不行,我们要靠内需增长,靠消费,我们要想办法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所以我们提出了国民收入的内增计划,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不是增长,而是包容,包容强调的是底层收入的增长,强调的是民生,强调的是对经济繁荣的复杂性,另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扩大需求作为战略,进一步提高城乡消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些思路都有它的道理,也都对我们当前的政策路线产生了影响,但是有没有一些问题,问题肯定是有的,如果这些没有问题我们的股市就不会出现暴跌。

  那么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比如用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的产业大多数都是过剩的,21个产业产能都是过剩的,我们有更高的技术,制造更大的供给能力,可能会制造更加严重的过剩,这个过剩的进口就是马克斯所讲的“供大于求的金融危机”,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另外这里有一些产业,包括有一些提法实际上是不太正确的,也就是说通过节能环保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节能环保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是减少,而不是加大。国际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快其中有10%-30%是没有把环境保护的成本纳入进去,如果我们一定要强调节能环保,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是会下降的,所以节能环保更多是减缓经济增长,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所谓的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

  以区域性经济增长拉动经济是一个好思路,但是地方的经济是从哪里来?以前是从银行借钱打造地方平台进一步做各种城市的项目,通过这个办法来解决资金,但是这样的思路已经受到了大家的批评。今年11月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其实都是针对地方政府风险来讲的,风险有没有那么大,大家也有不同的争议,不同的看法,我们说到2011年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可能会超过10万亿人民币。至少有些地方还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这个思路面临着加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可能性。

  再一个就是以消费者拉动经济增长,这里的重点就是谁来发工资,如果再让他们涨工资这些企业是受不了的,一般竞争性的利润率大概只有6%,所以让企业涨工资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那么政府财政收入倒是年年增长,也是增长了20%多,但是政府对收别人的钱是比较有积极性的,所以这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果上面的主流思路都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有没有更加可行,更加实际的,更加有操作性的,能够真正拉动中国经济未来中长期增长的思路?有一个思路我认为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这个思路也不是我提出来的,很多人都在讲,这个思路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借鉴以城市化为基础的内需增长模式。现在大家都不明白外需增长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同时大家也都在谈内需增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谈内需增长,但是如果不谈城市化谈内需增长等于什么也没谈,因为许多的内需增长都是需要建立在城市化的基础上的,过去我们之所以用外需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上的,建立在邓小平说的“和平与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城市化,我们同样没有办法转向内需增长模式。

  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可以想一下,中国经济增长假如是一个大木桶,这个大木桶中最短的板是什么?就是政策,说起来是很不幸的,我们的领导一开始就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分开,本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并行的,甚至在很多国家,包括印度,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会超前他们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甚至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他们的人口已经大量地流向城市,所以城市几乎超负荷。但是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我们的几届领导人都没有特别重视城市化,毛主席谈工业化是反城市的,那么到了邓小平时期也强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种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阻碍,这是我们几代领导一起拉上来的。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人均GDP在3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城市化率水平应该在60%以上,中国的台湾省以及韩国的城市化率水平是在70%以上,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已经到了4000美元,但是城市化率刚刚接近60%,我们去年是49.6%,今年可能刚刚接近60%,这还是有一些水分在里面,如果说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群城市化率只有34%,所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国际的标准水平大概差了20%-30%个百分点,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最短的板,最大的一个坑。

  这本来是一件坏事,但是在今天却可能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事,因为前面讲到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他们正在造成空前的大发展,而且这个大发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能够走出去,所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在中长期都将面临着巨大的不足,所有的依赖于这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也将遭受重挫,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金砖四国除了中国之外严重依赖于美国市场,他们要找到一个新的、很明显的增长点事实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的城市化是过渡性的城市化,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恰恰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有一个大坑,我们填这个大坑就变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战略性机遇。

  工业化带来的是供给能力,城市化带来的是需求能力,我们渴望它们平等,以前是工业化有大量的供给能力,但是需求跟不上,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出口,将来可以以城市化的加速平衡工业的供给能力。比如说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如果城市化加快跟上,那么第三产业就可以发挥,另外就是我们的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这个庞大的群体消费不足,如果我们增加城市人群的比重,实际上就是在增加收入,所以这样的消费能力的释放也是跟城市化进程加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算过一笔帐,按照过去的经验参数,差不多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至少会拉动50万人民币的内需增长,初步估计可以增加225万亿投资,这种增长的潜力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按照这样的粗略计算中国经济至少还能够保持15年,甚至是20年平均每年9%的增长,我们说依赖外需的增长空间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还可以做许多的探讨,比如说中国的土地够不够,中国的土地怎么来用,我们是做发展大城市好还是发展小城市好等等,我们可以做许多的探讨,在这里我们不进行详细的探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想说的是,这一部分人群,我们以往的发展模式里面他们还是存在着城市化问题,这些人没有办法留在城市,只能打工赚点钱寄回家里,这是一种情况,但是未来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些人住在工棚里,对城市的住房不产生需求,但是未来他们完全可以有30平米左右的房子需求,这是非常巨大的内需潜力的释放。

  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准备每年要建设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五年下来是3千万套,可以解决1亿人的住房问题,在房地产产业落实包容性增长,同时十二五规划对城镇化有两条方向性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的协调发展。第二条是要把符合入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户籍化也逐步走到尽头了。成都已经宣布在他们的区域范围内,城乡的户口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未来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且享受到城市相同的待遇,甚至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房地产需求中会有大约一半的来自农村的,进城的住房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城镇化的加速所带来的发展动力以及对于未来中国的改变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讲到这里最后我再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我最近去过这些地方,我感受到了这些情况,比如说重庆,重庆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9.4%,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重庆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么快,19.4%,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预测未来五年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低于16%,宣布已经从12%的增长进入到了16%的增长,它的一个最关键的就是依托未来的城市化加速,大概未来两年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增加300万,中国一年城市化的增长也不过是1000多万,未来两年城市的人口要增加3百万,同时重庆将来要增加大概2千万的人口.还有是我最近去的长沙,长沙这个地方正在打造一个大长沙的计划,把长沙和湘潭以及株洲,大概40分钟的车程,这三个城市融合成为一座新的中心城市,这个城市的面积会从目前的9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2380平方公里,未来每年的可预见的增长大概也都是在12%以上。还有很多和中国城市化加速,城市化进程相关的信息,比如中国高铁经济的形成,这种新的交通网络的形成,以城铁,高铁,再加上城市内部的地铁,但是我们可能会构造一种适合于人口密度高的这些地区的一种交通和经济文明的方式,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带来的好消息。

  因此最后一个结论,我们看到中国面临30年的大考,必须从外需增长转向为内需增长,而在内需增长里城市化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关键,同时我们也特别强调城市化是我们目前的一个战略机遇,别的都没有这个机会,全世界的经济都在往下滑,只有中国过去好象是一件坏事,这件坏事到现在可能是一件好事,变成了我们目前的战略性机遇。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种机遇,同时我们在政策上不要犯太大的错误,我们的整个宏观政策不要过于关注物价的上涨,我们要在物价上涨,经济适度的增长,新的增长力的培育,对于底层人群的保障,因为我们现在收入上涨,我们用财政的办法来对他们进行收入保障,同时对于泡沫的防范等等,这里我们还有组合拳,用组合性的政策来实现这种政策目标,那么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依然有着非常非常好的机会,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