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GDP增速增长超货币

 
包括体外循环等情况在内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本身是内生的,是货币数量和预期真实利率以及汇率等变量的结果

  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名义GDP同比增长了17.7%,9月份的M2同比增长13.9%。名义GDP的增长率超过了M2的增长率,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在1998年和1999年,M2的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4.7%,名义GDP的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两相比较,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需要指出,这里有滞后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用上年末的M2同比增长率和当年的名义GDP增长率来对比,效果会更好。去年末的M2同比增长率为18.5%,今年全年的名义GDP增长率大约接近或达到这个水平。在1990年-2003年的13年里,M2平均每年增长22.7%。1991年-2004年,名义GDP的增长率平均为15.3%(2004年按18.0%估计),前者比后者高7.4个百分点。即使这个数字偏高一些,说中长期的期望值是M2的增长率比名义GDP增长率高5个百分点总可以吧。相对于这个期望而言,今年的名义GDP增长率相对于去年末的M2增长率还是大幅度上升了。在具体预测时,用一段时间的货币数量平均值能消除货币量数据偶然波动的影响。
  这个现象,用术语来说叫做货币流通速度顺周期,意思是,在经济相对景气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比较快;在经济相对不景气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比较慢。这里说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名义GDP与货币数量的比例。
  考虑一个比值,用货币数量做分子,名义GDP做分母。这个比例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如果与正常的增长率比较起来,分子比较小,结果会怎样呢?结果是比值比较大。反过来,分子越大,比值越小。也就是名义GDP对货币数量的弹性大于1。用货币数量做分子,用定基比价格指数做分母,所得比值又叫真实货币数量。在更厉害的情况下,名义货币越多,真实货币越少,反之亦反。
  本文的一个背景是,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在那个时候,拿货币数量与名义GDP的比例做国际比较,结果是,中国和日本货币多,出现了通货紧缩,美国货币比较少,反而是轻度通货膨胀。
  1988年出现了所谓“抢购”,就是有钱快花有水快流的意思,在统计结果上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大家都要尽快将手里的钱花出去。1993年-1994年间是另外一次,那两年的名义GDP增长率也和M2增长率持平。
  简单的估计可以这样做:在以前几年,与零通胀对应的M2增长率大约是15%,名义GDP增长率大约是8%。去年下半年的M2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0%,所以稍后一段时间的名义GDP增长率在13%以上,估计到15%差不多吧,这隐含着一个5%或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按GDP价格指数算)。
  这是就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上不变的情况而言的。其实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最重要的变量是预期的真实利率。在1997-1998年间,M2增长率平均远高于15%,一年后的名义GDP增长率平均只有5%,是因为利率太高。另外汇率也很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起作用。
  货币流通速度只是作为结果的名义GDP与M2的比例,任何影响两者的因素都包括进去了,“货币体外循环”当然也在其中。不过对于体外循环的估计,要注意把握分寸,如果估计得过于严重,将导致对货币供给的过度紧缩。
  企业间信用包括拖欠和三角债甚至以货易货等,过去早就有,每次紧缩期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现在的情况并不算严重。在1993-1994年间,通货膨胀率比现在高多了,出现了一些“乱集资”,数量并不很大,其中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坏账。许诺的收益率固然很高,但本息皆无的概率很高。
  根本的问题是,包括体外循环等情况在内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本身是内生的,是货币数量和预期真实利率以及汇率等变量的结果。货币少一些,通货膨胀率低一些,真实利率高一些,货币流通速度就要慢下来。
  现在的情况有一些复杂。从货币数量情况看,以后一段时间内需增长将放慢,不动汇率的话外汇将继续大量进入,反过来再压国内贷款。如果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在适当的幅度内,先将汇率调了,结果是一顺百顺。不管后面出现什么情况,都有后续手段可以应付。
  上次专栏原来的题目是“预期与房价”,编辑改成了“现在房价比较高”。但文章不是说现在房价偏高,而是给出分析的逻辑:预期的未来房价如果比较高(但不太高),同时现在贴现率较低,则现在的房价结果只能是比较高,但并不做出判断。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