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互联网学术缘:我的阅读、学术网络的建立

于我而言,互联网和阅读、写作同样重要。并且,互联网本身也是我寻找书、阅读书的重要手段,以及我发布文章的媒介。互联网起源于我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好奇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获取信息、分享信息这样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也是互相穿插。总得来看,我的阅读、学术网络基本上是通过互联网建立的,但是期我重在获取信息,后期获取信息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两者基本持平。

 

缘起好奇心

 

我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思考,勤钻研。小时候,我一直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今年经历的事来年还会重演一次?到现在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小学,开始接触自然科学。我曾经种过菜,观察菜的生长。我还曾经用鸡蛋孵小鸡,看看他们怎么破壳、长大。家中的钟表曾经被我打开,看看为什么可以计时。

 

初中,我因为王寿山的书《中学生最佳记忆法》,开始对学习方法充满好奇心。初中三年,我重点研究了怎么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到最大,研究的结果就是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好像一下子聪明了很多倍,最后考上了河北省重点高中正定中学。

 

高中,进入纯正的应试教育,我的好奇心开始被消灭。我按部就班的订计划,按计划每天重复的看一些知识点,但是总是感觉脑子不够用。虽然我平时成绩都是在班级前五名,但是明显感觉不如同学聪明。最后的结局是高考考的不理想,上了沈阳药科大学(我的梦想学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1997年,我进入大学。本科第一年,我们开设了计算机课。这门课使我的好奇心重新觉醒。我们当时学的DOS,windows直到大三才看到同学在用。第一次上课,一位很帅的男老师(后来这位老师下海开计算机公司了)让我们戴上脚套,才可以接近实验室中的386机器,开机和关机要遵循一定程序。现在用计算机谁还管这一套。为了理解这种神奇的机器,我借过很多计算书研读。同时,学校也开设了c语言等编程课程,这为我后来学网页编程打下了基础。

 

Internet风起

 

2001年,大四,互联网风卷神舟。我用10元钱在沈阳工业学院旁边的网吧上了第一次网,1小时时间,注册了第一个电子邮件(凯利邮局,www.kali.com.cn,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网站了)。后来注册了第一个qq号,做了第一个个人网页(8u8.com,发又发之意,现在这个网站已经没有了),自此结缘互联网。我还在毕业前,自学了html语言,为我后来活用谷歌的语法搜索,以及分析网页奠定了基础。

 

进入硕士阶段,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制药企业持续创新,题目新,需要查最新文献、阅读著作才可能完成。

 

查文献一开始到图书馆翻杂志复印,很费时间。后来知道可以查中国知网(cnki),当时学校没有买下载权限。只能求助于伟大的谷歌,研究怎么查下载cnki的账号和密码。慢慢知道小木虫论坛可以教这种技术,借助论坛,我将技术学到了代理,本来想学破解,听说一个同学因破解沈阳电视台后台被公安质询后,放弃了。因此,一直到现在,我的搜索技术是将谷歌、网页分析相结合,通过谷歌定位信息源,然后运用html语言分析关键信息源,充分挖掘隐含信息,这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搜索技术。

 

我阅读著作时,一开始不知道读什么,就到谷歌查,发现了北望经济学园。在北望上面我主要找经济学书单,看书评。我看熊彼特的书就起源于这个时候,当时听王英老师讲他的经济发展理论,非常兴奋,就到北望查熊彼特的材料。慢慢的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对药物经济学(我硕士导师孙利华老师开启了我这个方向,孙老师是少有的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药物经济学的学者)的理解。

 

网上购书、豆瓣、微博和kindle

 

2004年,到山东大学面试,多亏孙老师的推荐以及山东大学药学院领导的欣赏,得以进入山大工作。前两年主要从事行政工作,兼单位的网络管理员,同时讲授药事管理学、药物经济学。这段时间我在北望认识了郑庆杰兄,在他的引导下,我开始读政治哲学。一开始,读不懂,但是看到好多古希腊神话,于是寻找、购买各种古希腊神话和悲喜剧。最先在三联书店、致远书店(现都已倒闭),后来郑兄推荐我上蔚蓝网、孔夫子旧书网。另外,我还上百灵论坛,下载了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电子书,进行自我启蒙;到爱智慧论坛(独角兽论坛)讨论哲学和古希腊,在这个论坛认识了陈寿文兄。这段时间,互联网在我收集资料方面贡献很大。

 

2005年,郑兄向我推荐豆瓣。9月5日,我注册豆瓣,网名一开始是“左烝民”(来自我在北望佩服的贾晋京的网名),后改为“左思”。最开始,我主要是找书单,看书评。后来,就在豆瓣中的《读品》小组做志愿者,把每一期的书评贴到豆瓣上。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李华芳、聂日明、梁捷(北望中的萧敢)、李伟为和罗颖杰等人,其中只见过罗颖杰,李伟为2014年约我给赫希曼自传写书评,后发表在《经济观察报》。另外,我还在豆瓣创建了药物经济学讨论组,通过这个组我先认识了蒋一玲老师,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工作,2014年我们准备在北京药物经济与结果研究协会亚太区会议见面;后来,还认识了王彩云老师,她当时在ims做药物经济学,我们虽然信仰不同,政治哲学不同,但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思路。

 

2008年,我在豆瓣认识山大本科生程明、韩戍、马子尧和傅乾,然后通过他们认识了鸣柳书店老板黄家运。鸣柳书店曾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北门对过开过实体店。这个书店是租了理发店的二层,上面是书店,下面是理发店。黄老板曾经召集济南豆瓣好友,在鸣柳书店聚会,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回忆。后来,韩戍还曾经专门做了一期《读品》鸣柳书店专题,我在其中写了一篇弗里德曼《自由选择》的书评。由于,我和程明研究思路接近,在这些学生中,我和程明见面机会比较多,我们也互相推荐书。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药品监管进入白热化之时,郑晓萸被处死,一位学者平地而起,他就是宋华琳兄。我们是通过新浪博客认识的,当时我发布了前面的话。我们后来交流很多,他还推荐我在《中国处方药》杂志发表文章。

 

除了豆瓣帮我建立学术网络外,我在豆瓣主要记录阅读体会,一般先写短评,比较好的书就写书评。可能我看书比较认真,后来中信出版社邀请我做书评人,他们定期向我寄书,我一般读后把书评发到豆瓣,有两篇发表在《商业价值》杂志。我后来写书评就是这样慢慢练出来的。可能由于这段时间的努力,网易的喻涛编辑邀请我在网易云阅读开辟自媒体“左思书语”,我在豆瓣的书评都会转载到这里。

 

2011年,我采购国内书的渠道开始转向当当、卓越(后改名“亚马逊中国”)、京东;采购港台和国外书主要通过淘宝、澜瑞。9月2日,我注册了新浪微博,在微博认识了应俊耀兄,应兄在公司白天工作,晚上研究价格理论,令人佩服。我们经常讨论,分享感受,我从他那里获取了很多宝贵资料和信息。后来,我还在微博关注了很多在国内外高校工作的华人学者,我将他们分类为“微博神人”,比如杨大利、黎刚、子夏曰、周雪光、谢宇、张军、傅十和、读书那些年、张永璟、兰小欢、徐轶青、陈茁、林宸、周保松、田方萌等人。每天看他们的发言,有时也参与讨论,发现好的资料就转发,发现好的书就赶紧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以使我和他们一块思考。其中,我和黎刚老师交流很多,他翻译德国历史学派施穆勒的书;田方萌兄曾到济南做研究,我和程明与他见过面。另外,还认识了卫生政策领域的年轻研究学者赵俊英、李明强。我和赵老师曾在北京卫生体系大会见过面,我和她的交流重新激发了我对福利经济学与药物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兴趣。我和李明强老师在cmb的青年学者培训见过面,李老师师从萧庆伦教授从事医患关系的实验经济学研究。

 

2012年,kindle开始在网上火热,我通过淘宝海淘了一部。我获取国际书籍的效率明显提高。2013年,kindle paperwhite开始在亚马逊中国销售。2014年,我购进一台以方便购买国内电子书和阅读英文电子书。

 

智能手机互联网和互联网应用

 

2013年,我的第一部专著《我国农村地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研究》出版。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对这本书感兴趣,需要我在3天内提供70本书。我根据我网购图书的经验,在当当在线支付,亚马逊货到付款,淘宝在线支付,还到一家淘宝店济南仓库取书,胜利完成任务。

 

2013年暑假,我将手机换成智能手机,同时阅读了《大数据时代》。我的互联网生活开始进入手机互联网时代,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开始注意大数据问题。智能手机互联网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随地收集、阅读和分享信息。我关注了很多和我的国家自然基金有关联的公众号,最开始在朋友圈中转发,一方面备份,另一方面分享。但是,这样做查询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我听了罗昭峰的MOOC,听到介绍“为知笔记”,和智能手机、计算机一块应用,可以方便管理阅读新闻和文章,这对我的工作促进非常大,当然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大数据。受此启发,我随时用手机收集、阅读和分享信息,也可以随时将感想和日记记录下来,然后可以同步到计算机。

 

2014年,我主编的《药事管理与法规》出版。为了增加销量,我借助我在济南执业药师辅导的人气,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用互联网成功将我的书的排名做到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类第一名。后来,亚马逊上书太慢,排名一路下跌。这个事情,也是我将互联网运用于营销的开始,但不会是结束。

 

结语

 

总之,13年的互联网使用经验,我从获取信息到发布信息,深深感到分享的重要性,尤其是把想法发布出来,有利于找到志同道和之人,也有利于在交换思想的同时,深化理解。另外,我的写作工具,也在随着互联网而变化,这篇文章就是用微信、为知笔记写初稿,计算机修改,联合写成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