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姬十三:MOOC将重新定义老师、学生和学校

 

大规模在线网络公开课程在中国目前只有三四十万的量级,还是一个小众的精英市场,大众化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精英访谈嘉宾: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CEO,神经生物学博士。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打造优秀的科技知识社区,并有“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倡导“科技有意思”,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新。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大规模在线网络公开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谈资,这股从常青藤高校刮来的在线教育风潮,正在悄悄影响中国年轻人的学习方式。在Coursera, edX等国外课程平台动辄几千万美元融资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华语世界的MOOC学习也渐渐流行,并产生了线上学习社区等配套需求。

  在线教育热潮会给传统教育带来哪些冲击?终身学习时代,校园里的学生该做些什么?MOOC在中国正在影响着哪些人?财新记者专访力主创办MOOC学院的果壳网CEO姬十三(原名嵇晓华),听他如何分析华语世界MOOC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财新记者:中国的MOOC与国外相比,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了?市场需求如何?

  姬十三:中国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课程)平台,比如清华大学正在做的学堂在线。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平台。

  中国的平台需求还是挺大的。因为,学习国外的课程首先会面临语言问题,即使加了字幕还会有文化的问题,课程本身也未必很贴近我们的需求。

  目前在MOOC上学习的大部分是那些学习很主动的人,他们会想办法看到这些视频、看英文字幕,但要是想让更多人进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除平台外,中文授课教师的需求也很大。现在台湾大学已经在国外平台上开课的几位老师,在大陆特别受欢迎。他们马上要开红楼梦这门课,我相信也会很受欢迎的。

  财新记者:你自己学习过这种在线公开课程吗?

  姬十三:我看过一些,但由于精力的原因,没有跟进。但我是很有学习情结的。以前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就是学习,我觉得这件事情特别符合果壳价值,也特别愿意看到能做出一个学习性的产品,成长起来。

  我们一直在讨论,说MOOC在中国还很小众,商业模式和未来都看不清楚,做这样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当然,比起半年前,MOOC变得更火了,但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晰,现在只是内部孵化的一个产品,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气质,顺着用户和内部员工需求在做,蛮有趣的。

  财新记者:怎样想到做在线教育社区的?

  姬十三:MOOC学院是应用户需求产生的。一年前,我们看到用户在果壳里面自发建了一个小组,叫“MOOC自习室”。那时在中国,MOOC还没这么火,我们看到这个就挺好奇的,一直在关注。当时豆瓣、果壳都有类似这样的小组,都是用户自己在玩。果壳用户大多是渴望知识一点的青年人,同时MOOC上课程是以理工科为主,可能是这件事情跟果壳的气质更搭一点。这个小组在果壳发展挺快,几个月后已经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社区。因为好奇和关心,我自己也比较多地帮助推荐。到今年年初,我们觉得可以顺应用户需求把这个小组改造成一个产品,增加很多功能,比如字幕,都是用户说想要,然后我们慢慢做起来的。这算是一个顺势而为的事情吧,目前投入的人力并不多。我们只有两个全职负责的员工,其他部门配合。但果壳公司员工中有十多人自己也在学习,其实就是一帮自己感兴趣的人,在做这个事情。

  财新记者:应该怎样用技术实现学习方式创新?

  姬十三:这不是一句话能解释的。首先,学习需要个性化,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不同。未来,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强。

  上一次教育革命是发生在学徒制和学校教育中间的一个转折点,学徒制本身是一个个性化的教育,但学校教育,很难保证个性化。现在美国很流行在家教育,中国也有一部分人退学,在家靠父母或用其他形式接受教育,这是多元化教育的一种方式。

  在互联网上,个性化教育也成为另外一种可能性。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的一些东西,使个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大方向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目前看来,MOOC是不是最终的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形式,很难保证,目前看来很受欢迎。但我觉得纯线上教育是不够的,我一直说,翻转课堂才是王道。

  财新记者:课程都搬上网了,不那么需要校园了。同时三中全会也提出要促进终身学习。这样的背景下,对校园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姬十三:学校里学的是素质,学的是能力,包括我大学学的、研究生学的,我觉得都忘掉了。但这个没关系,依然是素质教育嘛。学的是学习能力,对世界的看法。以后需要学校在这方面更强化一点。

  财新记者:MOOC对高等教育有着怎样的冲击和改变?

  姬十三:首先,我觉得学校是有危机感的。很多学校都在推行MOOC,有的甚至以行政命令来做。也许很多学校的领导者未必想得很清楚,但至少是有紧迫感的。我觉得大家在这个压力下去反思现在的高等教育,是好事情。

  老师当然也有紧迫感,“我能在网上看到全球最好的老师了,干嘛一定要来听你的课?”所以,老师的角色,在未来会不会发生变化?这对老师有很大的冲击感。

  另外,我会觉得,MOOC的到来重新定义了学校,重新定义了老师,甚至也重新定义了学生。比方说,过去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讲课。但是现在有别的老师在网上讲,线下的老师可能就要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师生间的沟通也变得更为重要。

  财新记者:对学生的改变呢?

  姬十三:MOOC也重新定义了“好学生”这个概念,在MOOC平台上拿到高分的学生,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学生。有些学生在线下是非常“宅”的,很害羞,这种人在线下永远不是会被重视的人。他们通常来讲学习程度也不会是最好的,因为不受鼓励。

  很多人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有的人在网上可能非常活跃,做字幕、做社交,跟同学打成一片。他们在网上能获得一个更好的自由的感觉。所以如果在网上受到鼓励的话,我觉得他会被重新定义。线上的学习可能会更加强调主动性,会和线下不太一样。

  财新记者:MOOC会迎来一个“大爆发”吗?

  姬十三:我不认为MOOC会突然迎来一个爆发点,也许一直在往上走,但还远远没有到会爆发的阶段。现在市面上炒得很热,而真正的学习者热度与之并不匹配。用户的使用习惯,线上学习的习惯,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

  财新记者:当下的中国,有人狂热追MOOC,也有新的“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怎么看这种状况?

  姬十三:读书无用的话题一直存在于网络上,但网络上也还是会有正面的言论,不用夸大。我做果壳是认定在互联网上会有知识需求存在的空间,并且这个需求会越来越大。孩子退学,这也是个别现象,还要看统计数据。即使是高考弃考的人,很多人也是直接去国外读书了。所以不要夸大孩子的弃考,以及毕业生的“拼爹”。

  科技越来越发展,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知识本身也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这样的年代要生存下去,对知识的需求是越来越大的。如果坚持读书无用论,在这个世界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而MOOC在中国目前只有三四十万的量级,还是一个小众的精英市场。各方面的力量都希望它更加大众化,而大众化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包括语言方面的、在线教育怎样更有粘性的问题,包括一些硬性的需要解决的需求,比如证书的效力问题。

  记者点评:大规模的在线公开课程(MOOC),让中国学生足不出户学习全球顶尖大学课程变成可能,国内几所高校也以开放的心态将几门课程发布到几个全球MOOC平台上,吸引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学习者。从学校、学生,到学界、资本市场都对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充满好奇和关注,期待MOOC能够带来更公平、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以及潜在的投资机会。但MOOC的未来依旧充满未知数,市场条件与国情仍存在差异,投资“百年树人”的行业需要更多的理性与耐心。但无疑,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正在来临,学校、老师和学生也将被重新定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