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几点说明

第一回合: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几点说明


本文共分三部分:
一、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起因和历程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实效

关键词:
贫富分化、大萧条、新政、中产阶级


一、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必须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但是,什么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在市场经济中,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不能由市场机制自我生成的,而需要由政府来调节。市场经济存在着马太效应,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在此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公司的总裁年收入20万元,他每年只需要消费10万,其余10万存入银行。某工人年收入1万元,他每年必须消费9000元才能维持生活,只剩1000元存入银行。他们两人第一年的收入差别为20倍。假设银行的年利率为10%,那么到了第二年,总裁的收入是:20万元工资,加1万元利息,总共21万元;工人的收入是:1万元工资,加100元利息,总共10100元。双方收入的差距,扩大到20.79倍。照此下去,到第二、第三年之后,双方的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这是因为低收入的人士,必须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日常生活;而高收入者,在维持较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大量累积财富,利用财富效应来增加收入。这就是纯粹市场经济之下贫富分化的典型例子。一般而言,富人要更上一层楼,相对要容易一些,因为财富本身,就是最好的生财工具;穷人要白手兴家,脱贫致富,则是很困难的。这就是实质上的不公平。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这种畸型发展的社会,是无法长期保持稳定的。当穷人穷得买不起商品的时候,富人又靠什么来发财呢?所以政府绝对不应袖手旁观,而是要照顾弱者:对高收入者征多一些税,对低收入者征少一些税;对资本收入征多一些税,对劳动收入征少一些税,通过转移支付提高贫困阶层的实际收入,让全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样,富人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当大多数人的购买力得到提高,市场容量扩大之后,大家都能赚得更多。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起因和历程

政府干预经济,并非是某些人心血来潮而产生的,而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在走投无路之下才出现的。1929年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举世震惊的经济大萧条,就是引发政府干预经济的转折点,下面就是就从《金元王朝与帝国》一书中摘录的这场大萧条的一些片段:
大萧条在1929年初已经开始,只是当时美国朝野普遍认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衰退。9月股票价格开始下滑,10月下旬下滑变成猛跌。10月24日,惊惶失措的华尔街的银行家们聚集到小摩根的办公室,希望他能像他父亲老摩根1907年那样力挽狂澜。但是这次“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同其他人一样束手无策”。小摩根和聚集到他办公室的华尔街银行家筹集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企图利用它来稳定金融市场。但是杯水车薪,股票市场价格只稳定了两天又再次掀起抛售风。10月29日是美国股票交易史上有名的“黑色星期二”,抛售的股票超过1600万股,各大公司的股票下跌30%以上。一个月之内,股票价值总共损失150亿美元。
股票市场的崩溃触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1931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年减少53%。1932年的钢产量比1929年减少76%,汽车产量减少74%,出口总额从52亿美元减少到16亿美元。从1929到1933年间,破产的银行有5716家。按1972年美元价值计算,192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157亿,1930年下降到2856亿,以后两年接连下降,1933年下降到2221亿。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1929年就业人数为4790万,失业率为3.2%;1930年就业人数减少到4570万,失业率提高到8.7%;1933年就业人数减少到3900万,失业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24.9%。
战前的美国没有社会保险和失业救济,失业工人的处境极为悲惨。上千万的失业工人和为数更多的家属受尽苦难。有的靠乞讨为生,有的赊购一箱苹果到街头叫卖,变相进行乞讨。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交不起房租的房客被扫地出门,还不起债的农民被赶出自己的农场。……
由于农场主是共和党的主要支柱之一,胡佛政府设立联邦农业局,向农场主发放贷款,拨出上亿美元购买农产品和资助农场主自己销毁农产品,以防止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造成了现在人们很难理解的“怪”现象:一方面千百万失业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啼饥号寒,另一方面政府购买了成万吨的小麦用轮船运到大西洋倒掉,资助农场主犁掉已经成熟的庄稼,把棉花铺在公路上再浇沥青和把上万头生猪扔进密西西比河。(《金元王朝与帝国》,齐锡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1月版,13至15页)
自由资本主义的危机,很显然是一场结构性的危机:老百姓有虽然有实际的需要,但实在是太穷了,没有经济能力去消费;商品虽然被大量生产出来,却找不到买得起的消费者,结果造成供求之间严重脱节,市场陷入崩溃。出现这些“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贫富分化:老百姓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使到消费增长跟不上生产增长,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发结构性的过剩危机。
在这场大萧条中,受苦的不但是普通老百姓,富人也受到沉重打击。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被逼走上绝路。华尔街自杀成风,而最流行的自杀办法是从豪华的高层大旅馆往下跳,以至当时著名的幽默演员威尔·罗杰斯讲过这样的俏皮话,“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楼”。( 《金元王朝与帝国》,齐锡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1月版,15、16页)
面对大萧条的沉重打击,头脑清醒的罗斯福,知道不能再沿着旧路走下去。他顶着保守势力的压力,锐意创新,推行新政,制订了有利于劳动者的法规政策,和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两项措施成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在新政的推动之下,美国经济终于走出了低谷。
二战之后,各个主要的资产阶级政府,都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制订了有利于普通劳动者的经济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
“杜鲁门政府改进了新政时期开始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产品价格补贴制度、由政府任命的证券委员会监控证券交易的制度,使中下层群众的实际收入战后继续有所提高,而资本家谋取暴利的投机倒把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没有实行进一步的改革,但是基本上保持了已有的改革成果。这是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入和平经济,而失业没有大量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金元王朝与帝国》,齐锡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1月版,88、89页)
美国政府战后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增强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行各种福利政策,使到财富的分配更合理、更均衡。1902年,美国政府(包括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为1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仅为7.3%;1929年支出额为107亿美元,比重为10.4%。这么低的比重,对经济运行难以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到了二战后的1950年,财政支出额为659亿美元,比重上升为23.1%;1970年支出额3134美元,比重进一步上升为32.2%。(《财政支出政策研究》,苏明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版,89、90页)财政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运作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
政府新增加的开支,用在什么地方呢?美国三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1950年为16.3%,1960年为29.1%,1970年为34.%,1980年为48%,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照顾低收入人士的福利开支,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再加上财政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得更快。大量增加的转移支付,是美国人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财政支出政策研究》,苏明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版,91页)美国政府战后的财政政策,对抑制贫富分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实效

新政的效果如何?大家不妨看看以下数字: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46、1947、1954、1958和1970年比前一年下降,其中除1946年和1947年两年因为从战争经济转为和平经济下降幅度较大外,另外3年的下降幅度最低只有0.2%,最高的也只有1.2%。同战前对比来看,增长速度相当可观:用1972年的不变美元价值计算,1946年为4783亿,比1939年增加将近50%;1956年达6716亿;1973年增加到11224亿,比1946年增加135%。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低水平。1946年的就业总数达到5870万,比1939年增加1260万;1956年增加到6520万,1971年又进一步增加到8180万。整个50年代美国的平均失业率只有4.4%,比当时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失业率不超过4%)只高0.4%个百分点;1948到1968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只有2.2%。(《金元王朝与帝国》,齐锡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1月版,77、78页)
由此可见,新政的成就是十分惊人的。美国历史学家格兰罕宣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初,是“美国资本主义凯旋”和“有史以来最伟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繁荣时期”,“生产、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提高到不久前人们无法相信的高度”。多数美国学者,包括保守派和自由派,一般都持有类似的看法。甚至《每月评论》主编、著名非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麦格道夫也认为,美国经济在这1/4世纪中的增长“可能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的最佳记录”。(《金元王朝与帝国》,齐锡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1月版,77页)
甚至有些评论幽默地说,战后美国老百姓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去消费不断增长的个人财富。
最可贵的是,战后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落入少数人的口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大批产业工人,在政府促进就业、减少贫困的政策引导下,收入迅速增长,一举跃进到中产阶级的行列,使到中产阶级在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中产阶级的强大消费力,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第二,中产阶级的在选民中占据优势地位,作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成为维护现制度的生力军,这使到资产阶级在战后能够推行较为民主的选举方式,不必再担心穷人起来推翻现制度。中产阶级的兴起,为西方各国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他们战后能够摆脱战争带来的危机,继续走向繁荣的根本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起来的财富,是中产阶级能够发展起来的经济基础;西方发达国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各项政策措施,则是中产阶级在“二战”后迅速成长的政治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不与劳动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仍然维持贫富分化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冷战的胜利者将是苏联,而不是美国。

杨文辉
2001年3月于深圳


备注:
《金元王朝与帝国》一书,是齐锡玉先生根据三十多来同美国各界人士接触过程中,所收集到的书面和口头材料写成的。作者所接触到的人士,从职业看,他们多数是大家教授或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少数担任过政府部长、国会议员或其他公职,还有银行家、企业董事长。从政治观点看,多数是两大党的自由派、温和派和保守派,也有少数共产党员、非党马克思主义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