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蒙古族的精神表达方式特征

蒙古族的精神表达方式特征
           
    精神表达,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外显,主要指的是人们对已经形成的内在观念和情感的显现,可以分为观念表达和情感表达。这种表达即或是语言的也可以是动作的,即可以是个体的,也许是群体的。所谓精神表达方式就是表现内在观念和情感的形式和手段。精神表达,更多的体现为民族生活的制度习俗。蒙古族的精神表达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台尔甘节——集体祭献活动。这是蒙古族(布里亚特人)的比较重要信仰表达方式。台尔甘节具有相当古老的意识成份,即食用图腾的成份。另外,台尔甘节本身又是一种感恩活动。其根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图腾仪式,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生业兴旺和家人安康。为此要以火驱邪,祭杀动物向神祷告,祭献酒、奶、佳肴等。当祭食动物之肉时,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传统。紧接着便是对祭杀动物的“关照”:火葬其头、脚、遗骨、内脏、气管等。或者将其连带头和四肢的皮筒朝着太阳风葬在高杆上。然后是全体仪式参加者的庆贺、欢宴、歌舞、竞技等。台尔甘节仪式参加者必须面向南,即面向太阳。这一点无疑同其远祖崇拜太阳是分不开的。在人群的正前方放有一堆桦树技,然后,再放一堆木柴并将其点燃,用于祭烧动物的头和遗骨。“图鲁”(世界树)是蒙古族布里亚特人台尔甘节和萨满教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神物。它是醒悟和复活的象征,图鲁必须由每一户的户主来树立。在净化图鲁时,各户户主要面向南方站成一列,一面以酒祭神,一面向神祷告,外氏族的成员不得参加这种仪式。
          
    另一个最为重要的规矩是,要用特殊的方法为牺牲的动物剥皮和开瞠。祭杀的动物一滴血亦不许流到地上。为此,要先把手从切口处伸到动物的胸膛里,再把主动脉挑开。动物的毛皮要与头和四肢连在一起剥离下来。在切割兽胴时,骨骼要按关节分解,绝对不许砍断或折断。蒙古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动物的灵魂保留下来,以后祭杀的动物还会复活。整个台尔甘节的中心环节是向神灵祷告和祭献酒、肉、食物等,这就是所说的“呼拉伊”仪式。台尔甘节的主持者(萨满)站在主祭篝火旁边,手端酒碗,祈求神灵接受祭品并赐福于人们,萨满的助手们抬着一盆肉,不断地呼唤着,不时地抛撒肉块并拨洒肉汤。到了一定时间,所有人都跟着萨满一起呼喊着把碗抛向前上方,以此占卜未来,如果碗落地后底部朝天,这说明不吉利,需要继续抛碗,直至达到目的为止。在呼拉伊仪式的末尾,所有在场的户主都会得到一份祭肉,他们在主祭篝火旁边站成一列,为肉去污除邪,并祈神赐福。这时,仪式主持者(萨满)同其助手一起向神祝福,仪式参加者亦跟着祷告。
           
    台尔甘节的第二个环节是祭烧牺牲动物的头、骨、内脏。为此,需要在木柴堆上按动物生前肢体顺序将其残部摆好。然后,以萨满为首的几个人手持动物的头、连带气管的内脏、毛皮等,面向南方对神祷告,感谢神灵恩赐,并再祈神给新的幸福和吉祥,随后,将这一切点火烧掉,毛皮挂在竖立的高杆上。蒙古族布里亚特人认为,只有这样祭杀的动物才能重新脱生,繁衍后代。伊呼拉仪式之后,举行由全体人员参加的祭宴,席间还伴有歌、舞、竞技和赛马等等。围成圆圈跳舞乃是古时台尔甘节的重要部份。这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即模仿围猎的一种舞蹈,其目的在于庆贺围猎的成功,祈求获得更多的猎物。后来,这种舞蹯才从台尔甘节里分离出去,成了一种独立娱乐和庆贺方式。蒙古族将这种舞蹈称作“摇霍尔”舞,过去一直是由德高望重的老年男女领跳。据此,前苏联学者认为,这种舞蹈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早期氏族时代。
           
    早于台尔甘节的是萨萨利(洒酒)仪式。这种仪式一般是早晨在自家(蒙古包)举行。或者在通往过节圣地的道路旁举行。其内容包括:点燃一堆篝火,然后用火为所有祭物(酒、奶制品等)去污,再用火为每一位参加仪式的人净身,此后,一面祷告,一面洒酒祭神。仪式过后全体人员才走向台尔甘节的公共场地。可见,萨萨利仪式很象台尔甘节的开场式。在萨萨利仪式中,依然可以见到蒙古族祖先出猎前行祭的残余,按照古时的习俗,蒙古族人在离家出猎之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台尔甘节在逐渐演变。有些成份几乎毫无更改地保留了下来,有些成份发生了改变,有些成份已经失传,保留下来的成分现代主要体现在部落集体的敖包祭祀活动和那达慕活动上。
           
    保留在蒙古族布里亚特人中间的妇女台尔甘节是原始仪式的残余,妇女台尔甘节一般都是在男人台尔甘节的当天晚上举行,有时由于某种原因在第二天举行。当男人出去参加男人台尔甘之际,留在村落里的老太太和年轻妇女便开始按家收酸奶子、面粉和其它食品。老年男女先到过节地点(一般都是在村内或村外),进行祷告并堆起桦树技,然后,由一位年纪大的老太太将树枝点燃,再以鲜奶和酒祭神。这就是所说的“萨加阿尔哈”仪式。举行仪式时,老年男子都不参加,年轻的妇女们围在一起用面和油煮糊糊(萨拉马特)。与此同对,老年男女便跳起摇霍尔舞,紧接着年轻妇女亦跳起来,并以煮好的萨拉马特祭献篝火和神灵。然后,仪式主持人(老年妇女)以酒祭神,同时宣布停止跣舞,开始吃喝。女人们准备的大部分食品都要留着,等待男人的归来宴罢,年轻的妇女各自回家从事家务,中年以上的妇女全部留下。除此以外,在蒙古族布里亚特人中间,还有一些同崇拜火、崇拜生育、教育子女、治疗疾病、安葬死者等有关的其它仪式,也都表达了他们某种内在的观念和意识。
           
    祭敖包是蒙古族重要的祭祀活动,也是他们比较重要的崇敬意识表达方式。所谓“敖包”,蒙语的一般含义是山头、山峰、山岭、山包、某种东西的堆砌,特定的含义指是在草原上时时看到的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上插有柳枝(或桦树枝)的巨大石堆,被视为草原上各种神灵可以栖居的地方。树枝就是所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一年进行三次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每年阴历的五月十三的祭祀活动最为庄重。其目的也是祈求神灵保佑生业兴旺和家人安康。大体上,蒙古族的敖包可以分为两个级别,一是家族敖包,是每个家族共同祭祀的敖包,也是每年进行三次主祭活动。二是氏族部落的敖包,如蒙古族的布里亚特人、科尔沁人、鄂尔多斯人的敖包有些是氏族的有些是部落的。共同祭拜的敖包,主要是在阴历的五月十三进行祭祀。祭拜家族的敖包,过去一般是由族长主持,现在是由某个家族中的尊长主持。氏族部落敖包的祭拜,过去是由部落里的萨满主持,现在多由寺庙中的喇嘛主持。
           
    蒙古族崇敬意识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时随地进行的。例如,在饮酒前,他们会端起酒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着酒上下弹点三下,其意在“敬天、敬地、敬火神(祖先)”。
           
    蒙古族拥有体裁丰富的口传文学作品,成为其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主要有:神话、传说、祝赞词、英雄史诗、故事、民歌、诗歌、格言等等。其中,尤以英雄史诗为人称颂。英雄史诗是于氏族社会末期在神话、传说、民歌、祝赞词等口传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学者认为它是蒙古族远古文学的经典形式。《格萨尔》是在布里亚特人民中流传久远的伟大英雄史诗,有学者认为,它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定型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仅呼伦贝尔地区的布里亚特民间学者不完全记录的就有50余万字。
           
    蒙古族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方式,如那达慕、舞蹈、撮嘎拉哈、射嘎拉哈、射布龙、摔跤、赛马等。每当节庆日或日常生活的快乐时刻,人们则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他们愉悦的情感。
           
    总之,概括地说,蒙古族的思维方式有着两个基本特征:自然敬畏与伦理敬畏。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1510/13683.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