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检验“罗斯基猜想”的方法

  近年来以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罗斯基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对中国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特别认为中国的年GDP增长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高估。近一个时期这种学术讨论逐渐演化成另一种声音,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国家统计局被迫连续两次在例行的季度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为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正面辩护。我不赞成使用“中国崩溃论”,因为它隐含了晦涩的政治以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我将罗斯基等人的大胆质疑称为“罗斯基猜想”,这是一种更为中性的表述。同时我还将中国统计局的反应称为“统计局反驳”

  罗斯基教授声称1998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年增长率为7.8%,而当年中国能源消耗量的增长率却是-13.8%,并且当年中国民航客运量也只增长了2.2%。罗斯基教授根据美国的经验,判断中国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存在系统性的误差,这种误差可能来源于人为干预。

  罗斯基教授说采用的两种方法其实并不新。由于一个国家的GDP往往无法统计到一些“地下经济”或“灰色经济”,经济学家往往通过间接途径来估计GDP的真实规模,测量该国当期的能源消耗量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经济学家可以估计出能源的正常消耗量,若真实消耗量大于正常消耗量,则证明该国经济由于存在“地下经济”或“灰色经济”而被低估。

  罗斯基教授实际上是反过来运用用了这一逻辑。由于GDP和能源消耗量的量纲不同,比较两者的增长率也许更有意义。那么可以有如下命题: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同资本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密切相关,当技术不变的前提下能源消耗量应当具有顺周期性。

  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没有直接否定罗斯基教授提出的数据,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正是由于中国经济进行了有效的结构性调整,使微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大为提高,从而提高能源消耗率,持这种观点有胡鞍钢等。但是7.8%的经济增长率和-13.8%的能源消耗增长率,意味着在一年间能源利用率提高了超过20个百分点,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如果确属实施那么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就应该发一枚一吨重的奖章给中国政府。

  结构性调整也属于一种技术进步,压倒性的证据又表明技术进步具有持久性,那么能源利用率在大幅提高后一般不太可能会重新降低。运用这一逻辑我们既可以对“罗斯基猜想”进行检验,也可以对“统计局反驳”进行检验。如果我们发现1998年以后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再次降低,那么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结构性调整失败(如果它曾经存在过的话),另一种是“罗斯基猜想”有可能成立。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