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完善社保制度 推动消费-就业良性循环

完善社保制度 推动消费-就业良性循环

  1889年,在欧洲各国普遍经过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学家霍布森出版了阐述“储蓄过度论”的著作《产业生理学》。他在书中写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在每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使得节俭过度。”

  霍布森所强调的“消费限制生产”、“节俭过度”等词的具体含义,用当代的经济用语来说明,大致意思是:如果一国的消费购买力过于萎缩,那就将限制生产并引起企业产品积压,从而制约该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扩大,与此同时,将导致居民失业、收入下降,反过来又会制约有效需求和经济的增长。

  可见,消费需求对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和促进就业具有关键作用。

  一、消费需求和就业增长的互动性

  1、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消费需求,确切地说是未来的消费需求决定目前生产。这是进入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定律。不可否认,如果人们有不断上升的消费愿望,消费需求扩大了,就能从根本上拉动国内的有效生产,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环境,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加强研发力量,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水平低于70%。至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被动,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近年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已经只有49.9%,成为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

  2、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国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很明显: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的同时,就业人数也由1978年的4.01亿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7.58亿人,增加了3.57亿人。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使人民群众通过就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之一。

  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3、关于凯恩斯理论中的有效需求原理。

  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变革,即“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即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会的就业是取决于有效需求,扩大有效需求能够有效的促进就业的增长。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大规模持续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而有效需求主要是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决定的。他把总需求认为是投资和消费的总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凯恩斯建议政府扩大政府职能,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从而扩大有效需求,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

  凯恩斯理论把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仅仅从消费方面看,凯恩斯通过分析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首先是国民收入,其次是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是表示消费如何随收入而变化的一种函数关系。影响消费倾向的则是八个主观心理因素:一是谨慎。即人们为今后无法预料的情况建立准备金;二是远虑。即人们为今后可以预料的需要作准备;三是计算。即人们通过计算牺牲目前少量的消费,以赚取利息等收入,增加今后的收入;四是改善。即人们希望或者相信今后的生活比现在好,愿意把钱存起来留到将来消费;五是独立。即存钱以维持自己的独立感;六是企业。即是人们暂时放弃消费,存钱以用于办企业或投机赚取利润;七是自豪。即人们存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并以此为骄傲;八是贪婪。即吝啬、舍不得花钱。这八个因素是使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经济在消费这一链条上出现“收入增加――消费递减――消费需求不足――就业不足”的倾向。不能否认,凯恩斯的这些分析确实反映了消费需求中的一些实际情况。

  4、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是影响消费需求提升的不利因素。

  消费需求不旺盛,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密切相关。我国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和原有的失业、新增劳动力的待业大军,使就业压力加大。导致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对即期消费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员的失业,其收入相应减少,最终抑制消费的增长。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居民消费谨慎。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农村消费没有跟上来,居民住房消费不起,养老、医疗等保障没有有效建立,还有养育、教育子女的后顾之忧,导致居民消费迟疑和消费信心不足,决定了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限制。

  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不仅影响短期消费需求扩张,更重要的还影响我国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根本性缓解。因此,要继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就要有效的缓解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努力增加就业是今后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就业增长。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目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许多低收入群体在重大灾害面前极其脆弱,特别是遇有重大疾病极易陷入贫困的行列。这方面的改革如果不能加快推进和制度不健全,将会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低弥的原因不是居民没有消费的需求和愿望,主要是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在中国转轨过程中老百姓过多的承担了这个社会改革的成本。过度市场化的住房制度,养老、医疗等负担让老百姓不得不进行积蓄。即使存钱在银行中由于银行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也不敢轻易的用存款消费,这也是中央银行多次下调利息仍然没法使银行的存款得到减少的原因。国家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有利于促进居民树立对未来的信心而敢于满足必要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居民后顾之忧大、消费倾向低的主要因素。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对国内居民支出预期的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只有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消费者的支出预期紊乱,尽可能消除他们的“谨慎”和“远虑”,才能促使其消费倾向的提高,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进城乡居民消费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稳妥落实各项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失业保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加强引导,使广大消费者形成更加乐观的未来预期,增强其消费意向;另一方面则可直接提升市场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消费规模。

  增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社保制度,强化消费信心。

  从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资和消费,而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庆方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由政府统筹统包,使居民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社会福利方面收入带来的安全感,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而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对旧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从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费信心,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经济和就业良性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内需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因而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进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扩大就业也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就业基础上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长期靠社会保障生活,社会保障的基金就难以支撑。扩大就业有利于减轻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同时,扩大就业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党和政府一直很关注和支持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的就是更进一步扩大就业,努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消费水平,这些都是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

  综上所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就业问题,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推进养老、医疗等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最终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推动经济和就业的良性发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