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对生产力定义的几点认识

摘要:本文综合了生产力的几种定义,就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问题,从生产力定义出发,结合人类社会现实和自然状况,简单地谈了几点对生产力定义的认识(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oductivity of several definition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productivit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easy to talk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nition of productivity.)

关键词:生产力,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生态,自然界( Key words: productivity, nature, human society, harmony, ecology, nature)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归结起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相互关系。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我个人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人类尚有的生产力定义不适应目前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味的“索取和征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误导,最终让人类酿成大祸。所以人类社会应该重新定义一下生产力,重新定位一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诸多版本里,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逻辑问题: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从内涵方面所定义的生产力与从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产力自相矛盾。例如,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还有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来说,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绝非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但就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生产主体的一种能力、力量?是一种能力的话是自然力还是一种社会力量?由于水平有限,暂且不谈这些问题,我要谈的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很多书本在论述生产力时,都或多或少地强调人们进行生产,不仅要靠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必须运用生产工具,才能增强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我同意这句话的前半句,人类社会要存在,维系他存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生产,要生产就必须运用工具,不仅要运用工具,还得运用先进的工具,只有运用先进的工具才能进一步增强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但劳动对象是什么?这种依靠工具及工具的进步增强加工劳动对象的能力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增强下去?

我个人认为劳动对象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但这一切也绝是人类想想加强加工能力就加强的,上面已经说了几点原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都有限),对于这种增强对自然界的加工能力也许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可以持续进步发展,这种力量和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也许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增强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始终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自然好像处于支配地位。始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自然有它自己的承受能力,从哲学上来说,自然的承受能力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过了这个度,表象上自然也许暂时能提供给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常此以往,自然界的“质”必然发生变化。

纵观现在的的人类社会,我们自省是否把握好了这个度?显然没有。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然而现在的人类社会在增强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时已经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了,也就是说打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也就是我下面要说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界已经到了它承受的临界点了,人类的温室气体还有增无减地排,这样下去,自然也许就不能提供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了,这能责怪大自然吗?是自然的责任吗?赋予这一切“大自然的惩罚”,我个人认为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事情,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还有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已经是风沙肆掠了,人类还开垦,最后呢?显然不仅不能增产,最后有的城市都消失了。更可悲的是人类还要花费千倍或万倍的物力和财力来恢复在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自然。这又何必呢?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上述矛盾在一定的情况下已经发生了转变,人们在进行生产时,不能单靠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必须运用工具,在自然承受范围内,才能增强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如果不在自然承受范围内,即便增强了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我觉得也是表面的,内部的矛盾双方却在悄悄转变。如果按照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来解释,人们在增强加工于劳动对象的能力时,如果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增强的效用是正的,而且是递增的;倘若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这种增强的效用就会递减以至于成为负的。

再者,很多书本在论述生产力状况时指的是劳动者用什么劳动工具来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

首先我们用假设的观点来看,人们能够改造和征服自然,然而按“自然”的广义定义,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社会归属与自然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类社会属于一个小范围,虽然这个社会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但自然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也处在这种状态下,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是无法把握整个自然界的,主要是受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改造也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同时这种改造也分为积极改造和消极改造,比如都江堰工程就是积极改造的范例,这一工程是人类利用和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的成功典范。消极改造就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自然,这种改造带来的后果必然时候恶劣的,比如毁林开荒,也许人们的意识是好的,多种粮食,多养活一些人,但没有考虑到这种改造已经破坏了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了,自然反过来“要求”我们人类社会恢复它。这种“要求”,我们人类社会不得不去做,没有任何让步的可能,不做就没有办法继续长久生存。因为是我们人类社会始作俑者,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那种和谐局面。所以说改造都是有困难的,还谈何征服?其次,人类社会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意识源动力还是来自自然,因为人和人的意识都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意识也分为正确和错误的,所以意识的导向作用不一定能能够像很多书本中表达的意思那样,达到一种人类社会所预期的效果。所以征服和改造自然是不可能的。最后,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对于很多复杂的、多样的、人类未知的自然,不可能去改造和征服。同时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联系。所以不存在谁征服谁的观点。

综上所述,所以生产力状况也许不能说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我个人认为生产力应该是人类社会用劳动工具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再者,以前的观点都认为生产力反映了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应该指的是改造于被改造的、征服与被征服这种关系的人类中心论,我个人认为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社会赤裸裸等物质膨胀欲和占有欲。无论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还是科学实验。这些实践活动都反映人类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今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我觉得我们将会走上歧途,甚至自我消亡。《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而“和谐社会”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我个人认为这种社会目标就是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的本质尚未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要重新定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方面,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社会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类,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失去平衡性。

因此,人类社会要想更好地从自然索取自身发展必须的物质资料,就必须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这对矛盾关系,怎么处理呢,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观念,人类社会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通,协调一致,和谐共处。

因此,生产力状况不能说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应该是人类社会用劳动工具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于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参考文献:【1】《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论生产力问题》   平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生产力系统论》, 薛永应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4】http://baike.baidu.com/view/18900.htm

【5】http://www.longyuan.net/fxtx/tx113/tx113/16.htm

【6】http://www.caps.org.cn/xhjs/hx033.htm

【7】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8】http://xf.people.com.cn/GB/42469/3408010.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